毛泽东妙论党群关系
2015-08-25韩延明
韩延明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建立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党群、干群关系。他曾巧譬善喻地把党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对于我们当下正确建立和处理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仍不乏启迪和教益。
鱼水关系,众所周知,是比喻人或事物之间彼此依赖、相互协调、有因有果、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毛泽东反复强调,党和群众必须像鱼和水一样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他明确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在此,他把党群关系置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建成、建成后能否巩固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和论述,振聋发聩。他常说:“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为了进一步阐发这个平实而又深刻的道理,他进一步解释道:“打个比喻,人民就像水一样,各级领导者,就像游水的一样,你不要离开水,你要顺那个水,不要逆那个水。不要骂群众,群众是不能骂的呀!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学生群众、民主党派的多数成员,知识分子的多数,你不能骂他们,不能跟群众对立,总要跟群众一道。”在这段话中,毛泽东两次提到不能“骂”群众,要“顺水”而不“逆水”和“离水”,足见他对人民群众的高度尊重和深厚感情。
毛泽东结合自己的战争和工作经验,循循善诱地教导“各级领导者”,要作为“游水者”,要掌握游泳的规律和规矩,要学会“顺水”而不是“逆水”,要善于运用“游泳术”。他在1936年12月所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写道:“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达到彼岸。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多次强调:“不要脱离群众,我们跟群众的关系,就像鱼跟水的关系,游泳者跟水的关系一样”,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愉悦快乐的融合关系,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鱼生于水中,就要了解并熟悉水性、水流、水深、水温,否则鱼便难以存活。毛泽东有次在谈到“写诗之难”时曾以鱼水作比喻:“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北平刚解放时,毛泽东有次进颐和园,发现园中空空,不见游人踪影,便问:怎么园中见不到游人啊?有位同志解释:为了安全,把人都清理出去了。毛泽东听后勃然大怒,说:你们想搞什么名堂?党群关系是鱼水关系,没有水,哪来的鱼呢?把“水”都排干了,“鱼”还讲什么安全?毛泽东“鱼失水则亡”的“鱼水观”,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教育指导意义。
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地方的党群、干群之间不是“鱼水关系”,而是成了错位的“水鱼关系”、不相融的“油水关系”,甚至是不相容的“水火关系”,或者有的成了投机取巧的“蛙水关系”,就像青蛙之于水一样:需要时跳进去,不需要时就蹦出来。毛泽东曾批评说,党群、干群关系本来是同志关系、上下关系、鱼水关系,现在变成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猫鼠关系。这确实是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观察当下,党群关系出现紧张或者说不融洽、不和谐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干群隔阂,不相往来;二是正面冲突,难以沟通;三是隐性对抗,后患无穷。这三种关系中最严重的是第三种,因为这涉及民心得失、党心向背的大问题。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毛泽东的“鱼水观”深刻揭示:党只有真心诚意地融入群众、体贴群众、造福群众,才能真正察到民情、解决民苦、赢得民心,从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中获得支持,这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规律之一。我曾看过一个资料,1941年6月3日,延安老百姓借“雷击事件”骂了毛泽东。缘由是:那天,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突然天降暴雨、电闪雷鸣,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被雷电击死。老百姓就借此大发牢骚,说雷公不睁眼呀,为什么打死我们的县长,咋不打死那个毛泽东呢?保卫部门就要去抓人,而且要当作反革命事件来查处。毛泽东严厉地进行了批评和制止,并派人深入到群众中调查骂声背后的真实原因。结果是:1941年边区政府要征收20万石公粮,这是抗战以来征粮最多的一年。公粮征多了,老百姓没得吃,所以怨声载道。毛泽东从群众的骂声中查明原因后,即刻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减轻农民负担,由20万石公粮减少为16万石;二是动员军队和党政机关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三是“精兵简政”。由此而消除了群众误解,密切了党群关系。1944年春节,中央机关与安塞农民的秧歌队扭在了一起,毛泽东觉得此事非同小可,说“从此天下大定矣”。1946年元宵节,川口乡农民给毛泽东送来了“人民救星”的牌匾,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是延安时期党群“鱼水关系”的集中体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征粮”这件事依然念念不忘。他在1965年8月15日给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信中写道:“请你在这几年内抓紧检查督促,务必达到藏粮于民的目的,绝对不可以购过头粮。”
群众工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起家之基、立家之本、治家之道和发家之宝,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我们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也在群众。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指出:“我党二十几年来,天天做群众工作;近十几年来,天天讲群众路线。”而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的核心是党群、干群关系。因此,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是一滴水珠、一盏明灯、一座桥梁,既要润泽群众,又要照亮群众,还要引领群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除把党群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鱼水关系”外,毛泽东还生动地把人民群众比喻为“铜墙铁壁”“英雄”“孺子”“诸葛亮”,甚至比喻为“上帝”。
1934年1月,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941年3月,毛泽东又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充满感情地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43年11月,毛泽东高度赞赏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他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毛泽东断言:中国革命事业一定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毛泽东对党群“鱼水关系”所进行的阐发和解说,使我们深受启迪和教益。回想当年,在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为什么会铁了心地跟着共产党走,千方百计地支持共产党、支援共产党?竭尽全力地拥护共产党、保护共产党?那是因为:与只知道追求房子、票子、车子、位子、女子“五子登科”的国民党相比,我们共产党才是一个真正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政党,是唯一能对老百姓动真情的政党,是唯一能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政党,是唯一敢为老百姓牺牲一切的政党!我们共产党人要真正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1945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同黄炎培谈话时就说过,“跳出这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也就是靠党的群众路线,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依靠群众撼山易,脱离群众搬砖难。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共产党人确立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能变;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宗旨不能变!
人民是权力的授予者,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尽管这一观念与现实中的政治结构、干部选用和权力制约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它已经成为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民主政治的思想来源。所以,密切联系群众,权力为民所用,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中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在亲近群众、联系群众中影响群众、引领群众,做好当前中国梦语境下错综复杂的群众工作,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我们不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不让我们坐在台上。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沂视察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就是说,建立“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融洽的党群、干群、军民关系,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基本内容。因此,作为党员和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地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抛下面子,才能真正从群众期待中获取力量、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从群众信任中获得支持!总之,只有党群团结、众志成城,党与人民群众冷暖相伴、生死相依,才能真正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就是毛泽东巧譬善喻所论述的党群“鱼水关系”带给我们的教益和昭示!
(编辑 韩冬梅)
(作者是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
临沂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