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评析

2015-08-25西藏民族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5年8期
关键词:进出口比重常态

■ 张 敏 西藏民族大学

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速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在新常态下,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上涨势头仍在延续,然压力渐大,且随着需求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内需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进出口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进出口贸易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重要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

(一)经济增速换挡呈现中高速增长

经济增速回落换挡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维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据统计,自1978年到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自3635亿元增长到471564亿元,年均增长率在9.8%左右。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开始步入中高速阶段,当年经济增速自2011年的9.3%回落到7.8%,为13年来最低。此后,2013年、2014年经济增速低于8%成为常态。如2013年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预计2015到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约7%左右。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一个经济体在经历长时间高速增长后所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发展经历长时间高速增长后,因面对相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导致高速增长持续难度加大,要求经济增长必须在转型升级与合理增长间寻找平衡点,将速度调控在合理范围内。另外,同样的增长速度对不同的经济体量所需要的经济增量并不相同,我国当前的经济体量若要继续维持之前的高速增长,还需更多新的增量,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现实情况来看,显然难以做到。

(二)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换

经济新常态从表面看来是经济增速的换挡,其实质却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看,制造业占GDP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占GDP比重显著上升,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0.7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1%,高出GDP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8.2%,较2013年提高1.3个百分点,超出“十二五”规划目标47%的预期目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8%,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6.2%,创2005年以来新高。自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以来,二者比重差距进一步拉大,并形成常态。另外,在新常态下,市场需求结构也将升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投资。在工业结构中,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增速明显回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将维持高速增长,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经济增长动力来看,过去低廉的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正发生深刻变化,依靠生产要素廉价优势、投资驱动、资源消耗和环境透支维持的高速增长再难维持,倒逼中国经济向创新动力转型。

二、新常态下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一)传统经济理论对进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认识

传统经济经济学理论认为,出口是利用本国优势,进口是利用外国优势,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19世纪前后的西方经济学家一般都持此类观点。但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只有出口贸易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进口贸易只对经济增长起负作用,且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Bal assa、Kavoussi和Ram等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外贸数据,一致认为只有出口贸易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如在对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国家外贸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出口额与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而进口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的。从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到凯恩斯的“贸易乘数论”再到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即Y=C+I+G+X-M),都认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个增量因子,而将进口贸易作为拖滞经济增长的减量因子。

(二)当代经济理论对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认识

当代经济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增长离不开出口,但同样离不开进口,只不过对一国来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明显。从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等同于另一国的进口,若进口对经济增长产生负作用,那么从全球范围看,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零,显然与全球经济增长的现实相悖。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在于,可以进口生产出口产品的机器设备、能源、原材料以致劳动力,从而借助国际市场优化国内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同时,一国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国外出口收入的增加并相应提升其进口需求,从而间接推动本国的出口增长。如果进口的是消费品,则有助增加市场有效供给,进口产品可产生市场示范效应,有助吸引国内企业参与并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另外,进口贸易能增加生产要素供给并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在进口中,国引进的往往是依靠自身技术无法生产的产品,乃至直接引进新的技术或相关装备,这不仅有利于明确国内技术发展方向,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进口产品的“技术溢出效应”,降低研发风险,加速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模仿和创新进程。另外,进口还有助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一国进口产品的价格一般低于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供给的增加有助降低国内市场的总体价格水平。

(三)新常态下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传统认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大,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并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到底有多大,对此学界一直缺乏理性认识。现在,有学者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进出口贸易、国内消费及经济增长率等各项经济指标发现,国内需求一直是维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其贡献率在60%左右,而进出口的贡献率通常较小,除个别年分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低于20%,进口对市场总供给的贡献率也一般不超过20%。其中,净出口仅在国内投资不足或消费出现大幅下降时才会出现对经济增长超过15%的贡献率,而在一般年份下,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更低,不超过5%。由此可见,即便我国已于2013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国,然从根本来看,依然是一个由国内市场主导而非国际市场主导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自国内消费带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国内商品廉价优势的减弱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肯能进一步降低,而随着国内需求的培育和壮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其实,这并不矛盾,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的经济体,跟美国一样,即便进出口贸易额十分巨大,但相对于其庞大的GDP身躯来讲,占比依然相对有限,这也正与中美的大国特征相一致。

三、新常态下进出口贸易的引导路径

(一)正确认识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推进进出口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投资、消费和出口一直是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三者力量互有消长,作用结构发生改变,国内消费正成长为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出口大于进口的对外贸易格局将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随着原材料、能源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中国出口产品的廉价优势正在减弱,面对来自新兴工业国家的竞争也越来越强,出口增速将相对回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的宏观背景是国际社会将长期处于美国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后的后危机时代,国际消费市场相对萎缩及竞争日趋激烈倒逼国内企业主要将产品投放国内市场,因而,内需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国内需求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强,进口将显著增加,并逐步缩小我国进出口贸易中长期存在的顺差额,从而实现进出口平衡。出口压力增大,增速相对回落,进口增速相对增快,进出口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而趋于平衡,是新常态下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趋势。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仅为2.3%,未达到全年7.5%的预期目标,自2012年起已连续3年未实现预期目标。2014年进口增速虽同比下降0.6%,然预计2015年将出现显著增长。

(二)加快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服务进出口贸易发展

中国服务业迅速发展且正在成长为进出口贸易的新支柱,然与发达国家尚存在明显差距。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服务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要在70%左右。2014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5%左右。在全球服务贸易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美国位居第一,占比超过12%,中国排名第四,占比仅为4.5%左右,虽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然服务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却排在德国和英国之后。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核心内容,其中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将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在此背景下,服务业进出口贸易将显著增长,并超过第二产业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主体。据商务部网站消息,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进出口总额达60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出口2222.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6%,进口3821.3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服务进出口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达12.3%,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今后,我国应当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等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逐步加强服务行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将之作为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的重点行业。

(三)优先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贸易,优化贸易结构

近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年均增加值保持在20%左右,占GDP比重已在8%左右,预计2020年这一比重将提升到20%左右。据统计,截止2014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已达20%左右,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提高到25%。显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进出口结构,提升中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然出路,但金融扶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制约其发展步伐。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的出口廉价优势不断消弱,对国外能源及原材料等的进口动力也随之下降。在此情形下,只有加快发展高成长、高收益和高技术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并将之培育、发展和升级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才能在外贸竞争中确立优势。自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后,“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日渐明确,政策扶持体系基本形成,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逐步步入正轨。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我国外贸进出口中长期以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工业品为主的情形将得到持续改观,其结构将得到有效优化。

(四)提振国内需求,合理调配经济增长动力

现代经济学认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即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相对庞大的经济总量而言,中国依然是一个主要以内需驱动增长的经济体,进出口虽然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相对于国内投资和市场需求而言,依然处于从属地位。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应当科学认识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及长远的驱动潜力,加快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及附加值并推进进出口平衡增长的同时,主要转向国内需求的培育,以内需弥补国际市场相对低迷带来的产业市场萎缩,为国内产业转型及经济转轨争取市场空间。另外,还要合理调控投资规模,优先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重视加强对农村的投资和市场培育,形成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合理搭配、良性互动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

猜你喜欢

进出口比重常态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前两个月我国化肥进出口量均减少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