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阈下中西方节日文化根源探析

2015-08-25刘佳

文教资料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复活节耶稣基督教

刘佳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跨文化视阈下中西方节日文化根源探析

刘佳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节日反映了一种信仰,是历史形成和文化积淀的民族内涵。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一个民族传承发展中最突出、最独特的展示。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节日能全方位地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变趋势加以分析,揭示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所负载蕴含的人文观念和深刻内涵,从而更客观系统地认知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独特性,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 西方传统节日 文化根源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1]。首先,节日是一个民族传承发展中最突出、最独特的展示。比如西方国家很多节日起源于基督教教会年历的传统节日。其次,节日可以承载一个民族的情感,用来纪念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历史事件。历史背景的不同,使世界各国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人类节日文化也借助某一个特殊的日子代代传承。“节日给单调重复的生活带来了节奏感,在平淡之中加进了色彩和激情,使人们的生存和劳作变得富有诗意,枯燥变成了兴趣。所以,节日是调节人生最美好的精神慰问品,是人类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就传统节日而言,都有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起源,它可能和现在我们公认的意义和感觉形成反差。现在的美好,可能是源自于一种恐惧;当代的浪漫,也可能源自于一种敬畏”[2]。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

(一)起源于古老的图腾文化

传统的中国节日有一部分起源于祭祀。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会为自己崇拜的动物图腾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随着氏族部落的壮大,祭祀成员增多,逐渐演化成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龙”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普遍、最典型的图腾崇拜,端午节便起源于此。闻一多在《端午考》中记载,古代的吴越民族是以“龙”作为图腾的,在举行图腾祭祀时,人们将装进竹筒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扔入水中,并举行划龙舟的活动。“闻先生认为,一方面,端午节日的活动项目与龙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端午习俗最初广泛流行的区域是吴越,这里恰是古代信奉龙图腾的地方。因此,这个节日发祥于古代吴越民族,是祭祀龙图腾的日子”[3]。

(二)起源于农业祭祀和对岁时节令的研究

当人类社会步入农耕时代,土地和气候引发关注。落后的社会文明使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于是对于天地的崇拜和祭祀活动逐渐产生。“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农作物的耕种与收获有着强烈的季节特征,于是十分重视季节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然时序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学说,形成了以岁时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4]。

中国农历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这几乎是中国农耕社会节庆最基本的标记。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把月亮圆缺的周期称为“月”。那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也叫“年”,因为其在农历的岁首,又称“岁”。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周时代人们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周期确立“年”,《说文·禾部》中说:“年,谷熟也。”《谷梁传》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人们会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这就是春节的雏形。

(三)起源于数字观念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不断形成数字概念。在对时间的排列上,出现了奇数与奇数、偶数与偶数的相逢。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的相互重叠是吉祥的象征,如“正月正”春节;“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kuang)节,俗称“晒虫节”;“七月七”七夕节,俗称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

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所以七月七日是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七”又与“吉”谐音,“七七”便有双吉之意,所以今天的人们又把“七夕”看做中国的情人节。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因为《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故而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又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西京杂记》中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二、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

(一)起源于对基督教的信奉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创建以来逐渐成为拥有信徒最多、全球分布最广、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例如基督教的 ‘圣诞节’(Christmas Day,耶稣诞生)、‘复活节’(Easter,耶稣复活)、‘主显节’(Epiphany,纪念耶稣三次向世人显示其神性,与前述两个节日并称为基督教历史上最悠久的三大节日)……”[5]。

圣诞节(Christmas)是纪念耶稣降生的节日。由于圣经中并未明确记载耶稣生于何时,因此直到公元440年,罗马教廷才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事实上,圣诞节的日期跟西元纪年的创制密不可分。西历采用的历法称为公历,又名格里高利历法(Gregorian calendar)。西元纪年按照耶稣诞生之日把时间分为公元前(Before Christ)和公元后(A.D.),AD是拉丁文Anno Domini的缩写,意思是“有了我们主——耶稣的年代”。

基督教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称为“Easter”(复活节)。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按《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第三天复活。复活节指的是春分(3月21日)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因此,“复活节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6]。复活节是最古老最有意义的基督教节日。

传统上,把东方三博士到达耶稣出生地——伯利恒作为“主显节”的标志,“主显节”的含义是显示上帝的意图。自从12月25日被公认为耶稣诞生后,1月6日的主显节便用来纪念耶稣受洗礼。据说耶稣诞生的夜里,在遥远的东方有三位圣人追随天上的星星找到了耶稣并献上了珍贵的礼物。

(二)起源于对神灵和先人的祭祀

12月25 日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庆祝太阳的重生或回归。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期,用中国的概念表示就是冬至,古罗马也在12月17日至23日的一周里以纪念农业神Saturnus的名义进行聚餐。近现代圣经学者们认为耶稣的一生都是按太阳通过黄道的轨迹塑造的,这一点与叙利亚、埃及和波斯的太阳神一致,因为他们都在冬至日出生,随着处女座上升,再随着牡羊座出现直到春分日复活,所以除去强加的宗教意义,圣诞日其实就是西方的“冬至”日。

历史学家认为西方的情人节(St.Valentine’s Day)起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古罗马人认为神卢波库斯(Lupercus)和法乌努斯神(Faunus)会保佑农牧业丰收,因此在每年的2月14日举行盛大的典礼庆祝牧神节。对应日历和相应的节气,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随着罗马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牧神节的习俗被带到了现在的法国和英国等地。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

三、结语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西方国家大部分都是先形成一种宗教、一个民族,然后才各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这使得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起源时期就带有的宗教色彩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7]。节日本身并不存在优劣强弱之分,它承载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节日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全方位地展现了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值得我们传播和继承下去。

[1]杜莉.中西节日习俗与饮食[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3).

[2]刘晔原.节日的形成与数字观念[J].民间文化论坛,2001(5).

[3]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1(5).

[4]同[1]P9.

[5]张承平,万伟珊.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6.

[6]黄健,翁志实,主编.节日大观[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4.

[7]王心洁,肖卫华.中美传统节日之比较[J].东南亚研究,2005(2):90.

[8]杨堃.社会学与民俗学[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9]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复活节耶稣基督教
复活节彩蛋
寻找复活节兔子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寻找复活节彩蛋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复活节“滚蛋大赛”
撒旦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