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衔接,多形式,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2015-08-25石彩余
石彩余
(乐清市北白象镇茗西学校,浙江 乐清 325603)
重衔接,多形式,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石彩余
(乐清市北白象镇茗西学校,浙江 乐清 325603)
文言文教学有着历史的重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呈现出一贯性和整体性。作者结合七年级语文教学经验,深刻认识到中小学文言文的衔接教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就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等角度进行尝试性探索。
文言文 衔接教学 学法 教法
开启中国文化的宝藏,文言文是钥匙,但文言文距离现今时代已很久远,和现代文相比,写作的文化背景差异大,使用的词汇、语法不同。因此,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初学者来说犹如“天书”般深奥难懂,使不少学生望而生畏。
笔者曾经任教过几年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学习文言文存在同样的问题,似乎从来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连一些最简单的文言实词都难以理解。七年级所用的人教版第一单元便选入并不浅显的《童趣》,教与学感觉阻力重重,茫然不知所措。
经过一段时间对文言文教学的反省思考,我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各小学所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很少选入文言文,而且小学文言文基本属于略读篇目,教师并未引起重视,使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七年级文言文教学是文言文的启蒙阶段,如过渡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文言文学习质量。小学学习古诗时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不停地朗读背诵,反反复复地操练;到了中学,出现篇幅较长的文言文,难度突然加大,而且老师上课速度加快,反复次数减少,对课文分析的深入,学生一下子适应不过来。中小学的落差使学生产生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
万事开头难,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面对难度更深一个层级的学习内容,有种种不适感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基于此,对小学、初中文言文衔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文言文衔接工作做得合理到位,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善协调各种要素和环节之间的关系,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深入研究,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
课程标准是我们的教学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一定数量古诗词,能大体了解这些文言内容的意思,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只要求能背诵。课程标准中对六至九年级的要求是:“①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内容。②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③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由此可见,文言文衔接是从阅读一定量的古代诗词到理解文章、积累文言实词的过渡;是从了解文言文大致内容到了解文言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知识的过渡;从单纯的阅读到表达感受的过渡;从教师的讲解到学生自查工具书自学的过渡。教师只有对这个过渡、这种衔接的要求了然于胸,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教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培养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一环。小学教师讲得多,喂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过渡到自己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首先,需要教会他们使用一些工具,养成在阅读中尽可能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其次,需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学习别无捷径可走,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其义自见”,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再次,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读的时候一字一句地读,但是理解的时候不必一字一句地理解,利用古今汉语相通的原理,养成用跳读、猜读的方法理解文本意思的习惯;还可以教他们根据记忆规律有效背诵,抵制遗忘,养成积累名言佳句的习惯,等等。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要交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紧锁的大门。学习习惯就是一把钥匙,是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学好文言文的保证。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小学学习内容比较简单,而且老师是手把手地教学,和老师比较亲近,他们会把这种情感转移到学习中,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进入中学后,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使他们产生畏惧感,再加上和老师的接触时间减少,关系开始渐渐疏远,他们感到失落,缺乏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这些特点,教师相应地变化教法。
1.“三读”法:读准、读熟、读懂。
文言文诵读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言知识积累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诵读。对于文言文学习,教师应本着“朗读第一位”的教学理念,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这样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了解一些文言现象,而且培养语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了解的文言现象多了,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起来了。
第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过去读读背背的状态,纠正每一处读音,读准是朗读的首要要求。可以听老师或录音范读,做好标记,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而且在读准的基础上要求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可以说,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真正出色的学生。
第二,把文言文读熟,这里所说的读熟指单纯的读快,经实践,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同学之间形成竞争性,课后会花不少时间用于朗读上。在教《口技》一课时,由于这一课在理解上不是很困难,因此强调这一种朗读方式,学生基本主动做到了熟读成诵。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读懂。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如果对朗读产生了兴趣,便会对内容的理解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停顿的指导对培养语感起着关键作用。如《狼》中有这样一句:“其一犬坐于前”。停顿的位置不同,句意的理解就相去甚远。“其一/犬坐于前”(句意为“其中一条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面前”);而“其一犬/坐于前”(则理解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屠夫面前”)。可见诵读指导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把七年级学生估计过高,因为他们的文言储备是一片空白,我们要在初始阶段手把手地教。
理解内容是划分好停顿的前提,但是对文言文,直译之后古文的味道丧失殆尽,文言文最好能用文言思维来学。文章的分析,只要求掌握中心,其他可以少讲。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和古人对话。即使学生一时无法掌握,也不用着急,随着反复诵读,体验的增加,逐渐会明了起来,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必然会有所提高。
2.竞背和爱背。
熟读成诵可以用小组比赛、个人比赛等形式,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授《夸父逐日》一课时,由于文章短小,在内容上没做太多分析学生基本能掌握,而将重点放在男女生竞背的方法上,看所有男生先背会全文还是所有女生先背会。竞争非常激烈,每位学生背诵后都积极鼓励其他学生举手。结果,连平时学习习惯最差的几个男生,为了全班男生的荣誉也欣然举手。虽然有些学生背得不是非常熟练,但每一位学生都能将全文背下来。
可以传授学生有激情地背诵。背诵文言文首先用激情感动自己的大脑,培养对课文的兴趣,从而满腔热情地背诵这篇课文。这里一般有两种途径:其一,充分了解作者,找寻自己与作者之间的相通点,缩小自己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培养对作者的喜爱之情,这样爱屋及乌,就会喜爱他的作品,只要喜欢上了他的作品,就会用心解读,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其二,如果确实找不到喜欢这个作者的理由,就努力读懂文章,在读中领悟、体验、揣摩,加深对课文关键词的感知,挖掘文章中潜藏的美,以课文中的精彩打动自己,从内心深处培养对文章的爱,然后怀着激情品读它、背诵它。
3.讲故事。
采取讲故事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在上难度较大的新课之前,先把课文情节内容用故事形式和同学讲一遍,或者文中描写的景物先用现代汉语做精彩描述,再要求学生翻开课文学习。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难度就降低了,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如《童趣》、《山市》等难度稍大的课文较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精彩复述故事,如《狼》的教学,教师可以先渲染一个夜晚,一个屠夫晚归,途中遇到两只狼这种恐惧气氛,而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这个情节曲折的故事。
4.创设角色情境教学,进行课本剧表演。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维轨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角色情境,让学生充当文中某个角色,换位思考,激活学生探究思维。强烈的表演欲会使学生自觉阅读课文,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情境。
如《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并使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分别演两次。通过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学到诚信的做人道理,又减弱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通过两次演出,本文和译文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狼》中有好几处可以编排的地方,笔者在上这节公开课时,随机让两位学生扮演两只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时可能商量的对付屠夫的计谋,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学生的表现较滑稽,也比较切合文章内容,课后学生仍意犹未尽地探讨课上表演这一情节。
以上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要根据教材、根据学生、根据教学环境适时灵活地选用。总之,七年级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唤醒学生求知欲望,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基础,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以减少或降低衔接阶段学生的不适感,为实现全面提高学生文言素养的目标奠定基础。
[1]李贵荣.小试文言文[J].新课程(教研),2011,(9).
[2]刘润华.浅议中学文言文教学[J].湘潮,2008,(9).
[3]黎颖瑜.上出文言文的人文味儿——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