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2015-08-25朱莉

文教资料 2015年12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性质

朱莉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8)

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朱莉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8)

语文学科性质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件了解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人文性”之争,再综述对两种性质的研究,通过对比重新理解语文学科性质。

语文学科 性质 语文课程文件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文件中的学科性质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8部语文课程文件中提到的语文学科性质,发现1956年到1992年,大纲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包括三个方面:工具性、思想性、基础性;2000年大纲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转变为: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2001年课标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改变为: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

二、课程文件中的“工具性”、“人文性”及解读

(一)工具性

1.工具性的内涵

工具性指语文作为交流手段,运用语文进行听说读写。

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工具性”的解读

第一阶段:语文学科是基本工具(1949-1976)。

从这个阶段颁布的课程文件来看,此阶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指的是基本工具及阶级斗争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课程强调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把语文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削弱语文能力训练。20世纪60年代初,语文课程得到短暂恢复和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语文教育事业在挫折中摸索前进,走过了一段曲折、艰辛的道路。

第二阶段: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1977-1995)。

从这个阶段的课程文件可以看出,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已发生了变化。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应具有工具性特点,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作为人们生活交流的基础。

第三阶段: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1996至今)。

1996年,大纲对语文学科有了新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0年、2001年及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标准重申语文是重要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性为交际工具,突出语文这个工具的核心性质是交际。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可能是独立于其他人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交往,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意识着说话者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听者通过语言接收说话者的想法,进而达到思想交流目的。只有语言才能有条有理、清楚明白地表达出人们的思想,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人文性

1.来源与内涵

“人文”是一个古老而内涵极为丰富的词汇。《周易》中这样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测天文可以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观察人文可以用文明手段进行教化,把天下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强调道德教化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古代中国社会往往用“人文”指称君权、神权、父权,即“忠孝信悌,礼义廉耻”。

中西方有关“人文”的概念,虽然共同点都是以人为核心,指与人和人性完善有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指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但二者有着不同侧重。中国的人文概念是一种礼教文化,是伦理中心;而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概念,以独立人格为基础,要求个性解放,发展个人自由意志。当代语境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都是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是针对“工具理性”极度膨胀带来的 “物质崇拜”、“功利主义”、“信仰危机”、“人性沦落”、重“物”轻“人”的时代弊病而言的。

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人文性”的解读

(1)根据国家文件梳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为人所崇尚,人们狂热追求物质的安逸与享受,精神方面受到冷落。于是,有人开始反思现状,呼唤人文精神回归。人们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语文学科的任务不仅是掌握运用语言,而是通过语言培养思想情感。

1996年的语文大纲对语文学科有了新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表达语文学科的两个性质:工具性和文化性。

2001年《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不同解读

探求“人文性”得以提出的时代背景,人文性的具体定位,如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与思考

“科学主义”思想谱系下的工具性,在这种工具性中,拒绝价值判断,关注“物”、关注“事实”,是求真、求实的。语文学科在这样的思想下会关注“工具”的本身形式、用途与功用。背后的理论基础是“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与这种“工具性”相对立的“人文性”,则同样基于“人”与客观世界分离,但将语文作为一种内铄于“人”的,体现“人文”的特性。背后的理论来源则是“人本主义”。工具理性以实用、实效为标准,追求效率,以“物”、“用”为重心,价值理性以人本身的生存、发展与价值实现为最高标准,以人为重心。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是说语文的功用重点在于“用”,在于“用”的好处,更多的关注指向结果。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是从语言文字本身来看的,更多地指向自身。

四、通过对比分析语文学科性质

语文学科性质是什么?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是什么?通过比较方法寻求答案。从语文与科学教材中选取素材相同的部分,语文选择四年级下册《种一片太阳花》,科学选择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两者都是关于植物生长的。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分析:

(一)主要内容

《种一片太阳花》主要写的是住在机关四合院的“劳动者们”种太阳花的事。先交代了种太阳花的原因,接着写太阳花从种子落地到开放的过程,感叹一朵太阳花的生命极其短促,来年还想种太阳花,表现人对花的爱恋,花对人的启迪。

《植物的一生》主要让学生认识花的生长经历了种子的萌发、幼苗的出土、长出花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认识植物的六大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

(二)教学目标

语文《种一片太阳花》目标是让作为主体的人认识客体,并且关注主体自身体验与感受,对课文的学习不仅要了解太阳花的生长过程,还要体验精神价值。而科学《植物的一生》目标就是让作为主体的人认识客体,重点在于对植物本身的认识,需要学习关于植物的相关概念、结构与种植方法等。

(三)教材文本特点

1.语文教材的文本特点

(1)文以载物

“物”可以理解为器物、实物。在教材文本中,指文本体现的内容。《种一片太阳花》中的“物”就是一个关于劳动者们种太阳花的故事。先交代种太阳花的原因,接着写太阳花从种子落地到开放的过程,感叹一朵太阳花的生命极其短促,来年还想种太阳花。

(2)文以载道

“道”可以理解为本体、本源。在教材文本中,指文本体现的哲学、道理。《种一片太阳花》中写道:“太阳花的事业,这样兴旺发达,这样繁荣昌盛。为此,我们院里的劳动者们说,来年春暖时节,还要种一片太阳花!”这样的文字体现的哲学是关于价值的,因为大家觉得种太阳花有价值,所以决定来年还要种太阳花。

(3)文以载文

“文”可以理解为文化、人文。在教材文本中,指文本体现的文化、人文内涵。《种一片太阳花》中写道:“这种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正因为这一点,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短促,但从整体上看,他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这样的文字表达体现出短暂而美好的生命体验。简短的语句,深厚的内涵。

(4)文以载情

“情”可以理解为情感。体现在教材文本中,指文本自身的情感。《种一片太阳花》中写道:“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禁不住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前欣赏起来。”类似的文本表现的是人的情感,通过文字描述流露出来。

2.科学教材文本的特点

(1)文以载物

“物”可以理解为器物、实物。体现在教材文本中,就是文本内容。《植物的一生》中的“物”就是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构成部分。

(2)文以载法

“法”可以理解为方法、规律,即文本承载方法、规律。《植物的一生》中说道:“播种方法”、“观察方法”:凤仙花种子在第几天破土而出,刚出土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出土两天后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定期测量并记录凤仙花的高度,观察记录凤仙花叶子的形状和数量。”这样的文本传达、告知的是方法、规律。

通过以上对内容、目标、文本的对比分析,“工具性”是学科的基本性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工具性体现在文以载物上,人文性体现在文以载道、文以载文、文以载情上。语文学科学习,首先要掌握语言基本音形义,把它作为更深入学习语文的工具,进而感知语言美、精神美。懂物质的实用性,才感受精神性。语文学科需要借助工具性体现人文性,而人文性需要统领工具性,让工具性在人文性这种价值理性范围内发展。

[1]林治金.语文教学大纲汇编[Z].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2]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9.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性质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