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2015-08-25唐浩

文教资料 2015年12期
关键词:苏北盐城徐州

唐浩

(北京大学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字学,北京 100871)

苏北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唐浩

(北京大学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字学,北京 100871)

本文回顾了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苏北方言语法的研究状况,分单点研究和区域研究两个方面。

苏北方言 语法 研究综述

苏北方言系统性的语音调查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也取得了一定成绩。1956年成立了江苏省方言调查指导组,在历时两年多的方言普查后,出版了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括》(1960),其中苏北的方言点数量占三分之一左右。王福堂(2010:41)认为《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括》“各地的记音做过综合性的比较和平衡,是反映方言普查成果的代表作”。

苏北方言语法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成果,目前搜集到的只有三篇论文:刘培伦《扬州方言里的程度副词“蛮”和“稀”》(1957)、蒋希文《赣榆方言的人称代词》(2005[1957])、蒋希文《赣榆话儿化词的特殊作用》(2005[1962])。20世纪80年中期苏北语法研究才真正起步,这与汉语方言研究的大环境相关。就汉语方言讲,“语法研究一直门庭冷落。直到1979年我国第一份方言学术杂志《方言》创刊,1981年我国第一个全国方言学会成立,情况才逐渐改变”(郭利霞,2007)。本部分回顾苏北方言语法的研究状况,收集到的文献有一百余种。从研究区域范围看,可分为单点研究和区域研究;从内容上看,可分为词层面、句法层面和系统描写研究三方面研究。

1.单点式研究

1.1 词层面。苏北方言词类研究主要讨论某一或某些词类的(特殊)用法。实词研究有:力量《宿迁方言单音节形容词表程度的几种形式》(1984)、张爱民《徐州方言的形容词》(1987)、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形容词汇释》(1989)、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动词汇释》(1990)、力量《宿迁方言的词类特点》(1993)、张爱民 《徐州方言詈词的词义词性变化和句法特点》(1993);王健、顾劲松《涟水(南禄)话量词的特殊用法》(2006);袁长会《沛县方言研究》(2010)第三章讨论了沛县方言里形容词;王健、顾劲松《涟水话的系词“斗”》(2011);宋彦云《江苏东海县方言的形容词》(2013)、刘旭《新浦方言称呼语的繁复性》(2013a)。

虚词研究主要有:张可《灌云方言中副词用法举例》(1995);朱景松、周维网《江都话里的语气词》(1995);李申《徐州方言语法散札》(2002)讨论的副词、叹词、语气词和语末助词;蔡华祥《江苏盐城话的疑问语气词》(2008b)、姚亦登《高邮方言的语气词》(2008b)、李艳华《浅谈扬州话时间副词》(2009)、徐君善《江苏邳州话中的特色否定副词》(2010)、朱睿《盐城方言程度副词研究》(2014)。

实词和虚词都涉及的研究成果有:张洪超《保留在邳州话中的元剧百花词语列举》(1999)、张进《宿豫方言词类特色用法述要》(2009)、王玉娟《建湖方言(卞港村)初探》(2011)。

研究某个或某些具体词的主要有:吴继光《徐州话中的“肯”、“很”、“管”》(1986)、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1987);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里“来”》(1987);吴继光《徐州方言里非轻声的“着”》(1988)、吴继光《徐州方言里非轻声的“着”》(1988)、丁治民《东台话的疑问副词“个”》(2003)、丁治民《东台话的“寡”》(2003a)、佟秋妹《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2005)、陈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2006)、蔡华祥《江苏盐城话的“了”》(2007)、王健《睢宁话中“个”的读音和用法》(2007)、王玉梅《泗阳方言里的“海”》(2007)、张秀松《阜宁方言程度副词“象话”的语法化》(2008);袁长会《沛县方言研究》(2010)第三章探讨的沛县方言“来”、“才”、“管”、“肯”的用法;朱莉莉《盐城方言助词“着”的用法探析》(2010);王健、顾劲松《涟水话的系词“斗”》(2011);许井岗《语义结构和“简直”的语义分析——兼论邳州方言的“直搁”或“简直搁”》(2011)、刘旭《浅析连云港方言助词“五的”与“守着”》(2013)、孙乾晶《浅析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缠”》(2014)。

构词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化、重叠和加缀等方面,主要成果有:陈晨《扬州方言中的“子”缀》(1981)、力量《宿迁方言的构形法及结构特点》(1992)、王健《徐州方言中“ABB的”式状态形容词》(1999)、郝红艳 《沭阳方言的构词特征》(2000);李申 《徐州方言语法散札》(2002)讨论的动词后缀“拉”和“登”、唐萍《建湖方言词汇研究》(2004)第四章第二节“方言特色词词法研究”;张爱民、杜鹃《徐州方言动词形态变化考察》(2004);朱文夫、冯薇《泗洪方言的“子”尾》(2004);姜莉《连云港市海州(新南)方言词缀研究》(2007);姚亦登《高邮话中的“子”缀》(2008a)、姚亦登《江苏高邮话中的“子”缀》(2008c);朱文夫、冯薇 《现代汉语方言形容词复杂形式研究——以江苏泗洪方言为例》(2008);蔡华祥《江苏盐城步凤方言的数词附加“子”尾》(2008a);蔡华祥、刘磊《江苏盐城步凤方言的“子”缀》(2009);张其昀《扬州方言表微标记“头”》(2009)、陆勤《扬州方言重叠式研究》(2011a)、徐振鹏《赣榆方言词缀研究》(2011)、尹燕飞《再议扬州方言数量短语后的助词“头”》(2011);王丹婷、丁爱侠《连云港方言中同素逆序词的研究》(2013);袁伟、朱德康《江苏睢宁话BA式形容词一种表程度量级的重叠式》(2014)。此外,张斌华、王环宇《盐城地名的语词结构》(2005)研究了盐城地名中的语词构成方式。

有关体貌的研究主要有:王世华 《扬州话的动态助词》(1989);姚亦登、金江丰、朱文夫、鞠彩萍《高邮话动词后的“块”与“住”》(2002);张其昀《扬州方言“消极”性完成体标记“得”》(2005)、姚亦登《高邮话动词的体貌格式》(2006)、周琴《泗洪方言动词的貌》(2007a)、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2008)、朱文夫《苏北泗洪方言动词体貌考察》(2009)、刘旭《新浦方言的完成体标记》(2013b)。

另外,李申《徐州方言的省略词语例析》(2002a)从词汇和语法角度考察了徐州方言里十条由省略而形成的词语。

1.2 句法层面。句法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格式和句式。其中关注反复问句的研究较多。主要成果有:王世华《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1985)、李建《扬州方言“时间名词+的”的特殊用法》(1988)、杨亦鸣《睢宁话反复问句的类型》(1989)、王健《睢宁话的反复问句》(1999a)、姚亦登《高邮话中的否定句》(2008)、李文浩《江苏淮阴方言的重叠式反复问句》(2009)、王玉梅 《江苏泗阳方言正反问句的构成》(2009)、顾劲松《从涟水南禄话看汉语方言两类反复问句的相对共存》(2010)、潘登俊 《淮阴方言中的 “没没VP”》(2011)。其他特定格式和句式的研究有:李申《徐州方言语法散札》(2002)讨论的三种特定格式;张爱玲、张秀松《阜宁话中“打击”义短语之语法化》(2005);周琴《泗洪话处置式句法格式研究》(2008)、许井岗《江苏邳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2009)对“不知道”和“走家”的语序讨论、朱文夫《苏北泗洪话的“给”字句》(2009a)、陆勤《扬州方言谚语的句法结构分析》(2011)、陈福迎《宿迁方言中的两种特殊句式》(2011)、王海燕《徐州方言倒装语序的语用考察》(2011)、张其昀《扬州方言含有违实意向的凝固结构“说的”》(2015)。其他句法方面的研究还有:力量 《宿迁方言的构形法及结构特点》(1992)、张爱民《徐州方言詈词的词义词性变化和句法特点》(1993)、李申《徐州方言语法散札》(2002)讨论的独词句。

1.3 系统描写。鲍厚星 《方言语法研究与田野调查》(2003)将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分为三种模式:某一参照系框架下的系统描写、本方言语法系统的构建、本方言特殊语法现象的重点研究,分别以项梦冰 《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1997)、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1998)、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研究》(1994)为代表。前两种研究模式能够展现某一方言的大体框架和基本面貌。苏北方言语法研究基本上都着眼于特殊语法现象,框架式的系统描写研究目前只有三种:周琴《泗洪方言语法研究》(2007);力量、张进《宿豫方言研究》(2011)和张鲁明《淮安方言语法研究》(2012)。

单点式语法述略性质的成果占不小的比例,主要是方言词典和方言志(含地方志方言篇),这类著作强调本方言特殊语法现象的描写和语法特征的简要描述。主要有李申《徐州方言志》(1985)、大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丰县志》(1989)①、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县志》(1993)、东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海县志》(1994)、泗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泗洪县志》(1994)、东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台市志》(1994)、金湖县志编纂委员会《金湖县志》(1994)、灌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灌南县志》(1995);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泗阳县志》(1995);苏晓青、吕永卫 《徐州方言词典》(1996);射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射阳县志》(1997)②、江苏省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州市志》(1997)、《江苏省志·方言志》(1998)、《江苏方言总汇》(1998)、淮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安市志》(1998)、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市志》(1998)、滨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滨海县志》(1998)、灌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灌云县志》(1999)、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2000)、大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丰市志》(2006)、袁楠《宿迁话的语法现象》(2008)。

一些成果对特殊语法现象描写得比较细致,分析也较为深入,主要有苏晓青《东海方言研究》(1997)、陈昌霞《射阳方言语法研究》(2003);力量、张进《宿豫方言研究》(2011)。近年来,鲍明炜、顾黔主编的《江苏方言研究丛书》(2011)第一期出版了五部单点方言的研究著作,有三部属苏北方言。

2.区域方言研究

区域方言比较研究最重要的是张敏的博士论文《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共时分布及其历时蕴含》(1990)和王健的《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2014)。

张敏《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共时分布及其历时蕴含》(1990)利用类型学视野研究汉语方言的反复问句。这篇论文的第二章“江苏方言里的型问句”,主要讨论了江苏方言里的“K—VP”型问句的情况,其中涉及苏北的徐州、宿迁、淮安等地方言。该文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了不同类型反复问句的分布情况,并且对各类型反复问句的来源和发展线索分析得较为清晰,共时和历时的研究兼具。

王健《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2014)研究了苏皖境内的吴语、徽语和江淮官话的五种语法现象(动态范畴、苏州话表体貌的“脱”及在各方言中的对应成分、量词独用现象、跟动词重叠有关的几种句法语义现象、跟数量词连用的词缀“头”)。其中涉及苏北的方言点有: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扬州。此书是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展开的,语法现象描写充分,很好地展现了区域内语法共同特征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另外,此书从历时角度考察了体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和量词独用现象。因此,此书既有共时的比较,又有历时深度,是近年来苏皖区域方言研究水平较高的一部学术著作。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苏北方言语法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观察描写得较为细致,分析也较为深入。但是苏北方言语法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1)单点的语法调查工作和系统描写需要进一步加强;(2)比较研究做得还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今后苏北方言语法研究的工作主要有两点:(1)单个方言点语法的系统调查描写;(2)苏北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

注释:

①《大丰县志》是以例句的形式展现语法特点的。

②《射阳县志》是以例句的形式展现语法特点的。

[1]郭利霞.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7(6).

[2]王福堂.二十世纪的汉语方言学[A].汉语方言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猜你喜欢

苏北盐城徐州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