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为何会嗜酒如命

2015-08-25赖学香

金融周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神农架酒香诗仙

赖学香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翻开唐诗,扑鼻而来的一定是醇美的酒香,沁人心脾,令你心旷神怡。唐代诗人不光喝出意兴情趣,喝出画意诗情,而且更能喝出傲岸风骨、凛然正气。如同傲慢的历史王朝一样,唐朝的酒有气象而不失气度,见清高而不缺自豪。那么唐朝的酒真的很香吗,诗仙李白又为什么会嗜酒如命,情有独钟呢,这还得从唐朝的酿酒工艺说起。

“烧酒”一词,最初出现于唐人的诗句中。由于诗句中并没有说明烧酒的具体制法,具体含义不清,留下千古之谜。唐朝房千里所著的《投荒杂录》和刘恂的《岭表录异记》也提到烧酒,而且讲述了其制法。实际上所谓“烧酒”就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而并不是蒸馏的方式。这两本书所记载的大同小异,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唐代的烧酒和宋代的火迫酒,都不是蒸馏酒,人们采用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加热,促使酒的成熟,促进酒的酯化增香,从而提高酒质。这种技术实际上还有加热杀菌,促进酒中凝固物沉淀,加热杀酶,固定酒的成分的作用。火迫酒的技术关键看来是文火缓慢加热,火力太猛,酒精都挥发了。火力太弱,又起不到上述所提的作用。从酒的质量来看,火迫酒胜于煮酒。书中说此酒“耐停不损,全胜于煮酒也”。唐朝酒多,精品荟萃,清浊云集。兰陵名酒是郁金香泡过的,闪烁着琥珀的光芒。西域美酒用名贵的葡萄酿就,盛入白玉杯中犹如光明夜照,绿蚁新醅别有风味,黄花家酿香飘万里。酒多,可供饮酒的酒肆愈多。水村山郭、堤头桥边、茅檐屋下,随处一个地方都会有“文君当卢”,任何一个村落都可见“酒旗相望”,唐朝酒的魅力,不失清秀、不失妩媚,更不失壮丽。

由此可见大唐的酿酒工艺,代表着中国米酒的至高水平,入口绵柔、香气纯正、荡气回肠。据说咱们国家目前只有神农架地区,还保留着这种传统酿酒工艺,仍然过着唐朝人的生活,不与世争。神农架北部的饮酒之风甚烈,大约较早时期,神农架最繁华的街市便是卢陵州了,卢陵王的到来,从唐朝的宫廷里带来了皇酒,与酒一道还带来了360种酒规。因此,这里流传下世界上最繁复与古典的酒规,由于地理性封闭的因素,皇酒一直保持着这一份原始的酿造工艺,它的度数也一直未提升,因此能够照常演绎唐朝时代的酒规。 唐朝人生逢盛世,无忧无虑,喝酒就显得雍容大度,显得潇洒排场。喝酒更是一种意绪,是一种兴致,是一种诗情画意。李白的,“百年三万六干日,一日颂倾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意思只要有酒,只要能痛饮,他就忘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顾朋友感受,“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酒抱琴来”。酒后出丑,不怕耻笑,“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他酒后口出狂言,“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应该说李白天性豪放不羁、不拘束于世俗礼法,再加上官场失利,以及婚姻上的四次波澜,他的生活一直比较压抑,但是他又关注国家、关注民生,只有酒才能释放他洒脱的个性!“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喝到最后连自己也数不清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连五花马和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我想如果没有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不知道我们的历史会寂寞多少。

如今看来,李白只属于那个到处飘着酒香的国度,他喝出了酒中仙,喝出了杯乐圣,喝出流传千年的典故,喝出至今犹香的传说,就如同他身上飘然的酒香,就如同被酒香浸润过的风骨。这酒香何其浓烈,一代诗仙为它痴,为它而狂,酒成就了李白,同时也毁掉了他,本以为月中人邀他而去,却不知这一去不复返。我不知道他得到了些什么,又失去了些什么,或许只有沉醉在酒中,才能继续他的传说。

纵观李白的一生,从出道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放,到晚年“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的悲伧,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生死浮沉和血泪辛酸的求仕之途,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一年半翰林供奉。他在不停的追求中,渐渐看破了红尘,淡化了功名,最终不能割舍的是酒和诗,嗜酒如命!“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他借酒醉抛却尘世的得失,忘情于山水明月,这是何等的逍遥啊!是啊,“将进酒,杯莫停!”壮哉!

猜你喜欢

神农架酒香诗仙
古法酒香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和李杜合影
神农架进入最美季节
入川行吟(通韵)
自题
诗仙李白的归宿
迷恋夏日酒香
美妙的酒香
探秘神农架 第二集 潮涨潮落潮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