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为母亲而写的作家

2015-08-24薛峰

晚报文萃 2015年2期
关键词:张居正傅雷史铁生

薛峰

傅雷的写作初衷是为了母亲。儿时的傅雷十分不幸,他四岁时父亲蒙冤入狱离开人世,母亲为营救丈夫四处奔走,无暇照料孩子们,傅雷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病相继死去,只有他侥幸活了下来。所以母亲把昕有的希望部寄托在他身上。

但傅雷不喜欢读书和上课,经常逃学。有一次逃学后的晚上,心灰意冷的母亲想带着儿子一起追随己逝的丈夫,惊恐的傅雷看着母亲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瞬间醒悟了。好在邻居赶来救下了他们母子。从此以后,傅雷再也不敢逃学了。

后来,傅雷以优异的成绩留学法国。他饱读诗书,涉猎各国文化,尤其对法国文学有深入的研究。他将精力投入到写作和翻译中,他翻译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共计五百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巨著,深受读者喜爱和赞誉。其实译书和写作是一件枯燥而单调的事,傅雷也曾有过懈怠,但是一想起母亲的那双眼睛,他便马上打起精神,潜心工作。

史铁生也是一个为母亲而写作的儿子。如今说起史铁生,都知道他是一个作家,一个身残志坚的作家。可很多人又都会疑问,对于一个在“文革”中只有21岁并且下身严重瘫痪的年轻人来说,他到底为什么要写作?史铁生回答冷静而又入情:“我的写作,其实只是为了我的母亲,为了不让她过于厌世并且心伤,不至于叫自己生活不下去。”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午餐半小时》《病隙随笔》等。每一篇作品中,都隐隐包含着对母亲的怀念。

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里面,有一段写母亲的文字,读来叫人心碎。他写道:“有一回我摇了轮椅出小院,想起什么事又返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送我出去时的姿态。待她再次送我出去时母亲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也挺好的……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儿子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1981年,史铁生在文坛横空出世,可此时年仅49岁的母亲已离他而去,再也看不到他在生命中站立起来的那一天了。

还有一个为母亲写作的人,他是熊召政。他最初写诗,发表的第一首诗《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曾轰动全国。后来他经商,并且成功了,但他没有继续下去,而是急流勇退,又选择了文学,创作出了《张居正》这样的长篇巨著,并以全票通过获得茅盾文学奖。

熊召政潜心写作《张居正》的那几年,他的老母亲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只要看见儿子坐在书房里写作,她会一整天都坐在客厅那个能望得见儿子背影的沙发上,默默地陪伴着儿子。熊召政写累了,就到客厅里陪母亲说会儿话,这时,母亲就会讲述英山老家的一些旧事。《张居正》就是这样在老母亲的视线里,一卷一卷地写着。

当《张居正》写到最后一卷时,出版社催促得紧,熊召政的夫人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工作很忙,儿子又在国外念书。他想,也许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老母亲,就把母亲送回英山老家暂住。然而,有一次他回英山看母亲时,母亲却对他说,她只要一天没有看见儿子的身影,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这时候,老人年事已高,渐渐显出老年痴呆症状,但是,她希望儿子赶快带她去治疗。老人想赶紧治病的唯一原因,就是怕自己一旦年老痴呆了,就再也不能望着儿子在那里写字,再也不能和儿子一起说话了。那一次回老家,熊召政二话没说,把老母亲又接回了武汉。事后,他对好友说,他当时就明白了,如果没有母亲,如果连母亲想天天守候在儿子身边这点愿望都不能实现,那他写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田龙华摘自《当代老年》2014年第8期.图/丽娜)

猜你喜欢

张居正傅雷史铁生
傅雷的称赞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张居正感激考官让自己落榜
没有寄出的信
磨砺是一笔财富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张居正的职场成功三要素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