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心不变

2015-08-23齐加全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王褚乡中心小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论语教室生命

齐加全/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王褚乡中心小学教师



初心不变

齐加全/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王褚乡中心小学教师

灿若明星Qi Jiaquan

对我而言,课程“在《论语》的大地上”意味着四重境界,即陪伴、编织、吻醒与领航。

结识新教育,或者说偶遇了新教育,我和孩子们一起痛并幸福着。也许,正如破茧而出的彩蝶,痛苦的磨砺是生命必须的一幕话剧。新教育,注定要改变一些什么;走了这条路,自己再不会回到原来的路上去了。

“课程”的诗意

朱永新老师说,教室是河道,课程是流水。

走过课程的河,我的心灵渐次苏醒;走过课程的河,我的生命日益润泽。

从本质上讲,课程改变的不仅仅是教育的容量,更是教育的深远价值。因此,当我和孩子们尝试走入《论语》的时候,我对自己说,让它成为一门课程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当下的生活才会更加多彩,熠熠生辉。

对我而言,课程“在《论语》的大地上”意味着四重境界,即陪伴、编织、吻醒与领航。课程的卓越体现在是否真正进入了孩子的生活并影响了孩子的生命,从而陪伴孩子快乐成长,引领孩子朝向完美。陪伴不是一味的旁观,而是努力使课程俯下身去,走近孩子,成为孩子的好朋友,能够和孩子们一同呼吸、一起吟唱。在“共读共写共生活”中,使课程能够以某种方式“活起来”,真正与孩子们当下的学习生活形影不离、相互编织、相互启迪。

课程“在《论语》的大地上”就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创设了如下内容——原文欣赏;精彩解说;故事链接;每周最精华;温故知新。同时,还有一系列的“伴奏”学习——“诗韵周末”古诗积累;班刊《呐喊》100期;每月积累百分百(“歇后慧语”、“俗语俚音”、“妙联巧对”、“睿智名言”);主题活动游戏;师生共写《新来的同学叫“孔子”》,用文字记录下属于我和孩子们的独一无二的班级生活……正是这些丰富的内容使得课程“在《论语》的大地上”逐渐丰盈多姿,灵动流韵。

显然,人永远是课程的主体。人在成长,课程亦如此。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与开发新的课程,因为课程就像我们脚下的路一样,道路的前方还是道路。生生不息,对于课程来说,一是指课程的生命承载,一是指课程如百花争奇斗艳。

课程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生成。预设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一门好的课程必定是与孩子们的脚步一路同行的。这时,课程自然需要沿路采撷,从而不断丰厚自我的内涵,而这也正是课程的终极目标指向——引领孩子的生命拔节,助推孩子朝向卓越。

如果说,我在孩子们的生命中留下了一些什么的话,那也是因为有了“在《论语》的大地上”这门课程——是课程让我们彼此信任、彼此眷顾、彼此温暖、彼此心心相印;是课程点亮了我们一个个平淡的日子,让一间普通的教室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特质,并因此而充满魅力。

朱永新老师说,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叙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英雄与榜样,或者说,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

“晨诵”的智慧

“与黎明共舞”,我们用诗歌开启生命的一个个黎明。无数个清晨,伴随着金色的阳光,与自然、季节相连,与生命、当下对接,于是,我们的晨诵渐渐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相互编织,彼此守望。

成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需要等待的。在孩子们面前,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面前,我们似乎唯有静待花开,相信岁月,相信种子,不断朝向完美,努力和孩子们一起“向着明亮那方”。

上午第三节课之后,班里有几个孩子匆匆来办公室告诉我:“老师,他们都把雨萱的本子踩得稀巴烂了。”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倒不是说事情多大,涉及到孩子的安全,而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已经涉及到孩子的精神与品质。

我问了几个调皮的男孩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想的。他们都低着头不说话。

我问雨萱事情的原因,她也沉默不语。

我对班里所有的孩子们说,今天晚上就写一篇特殊的日记。主题就定为《我想说……》。

第二天,我临时调整了晨诵,改成了一次以《踏》为题的主题晨诵。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字。

当它读作tā时,

我想到的是踏实;

当它读作tà时,

我想到的是踏青与踏歌。

这是一个很有道理的字。

脚踏实地,

告诉我们的是一种道理。

唯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进步,

才可以取得成功。

这是一个很美的字。

踏春而歌,

走进大自然,

在渐渐苏醒的花草丛间,

感受生命的灵动与美好。

可是,这也是一个让人伤心的字。

踩踏花草,

我们也将文明踩在脚底;

践踏书本,

我们更将思索踏在足下。

踩在脚底的应该是黑暗与丑陋,

踏在足下的应该是困难与荆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当我们抬起脚时,

踏出的应该是一串七彩的脚印,

多彩的人生。

孩子们都知道,今天的晨诵和昨天班里发生的事情有关。我们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来读。

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背景中,再来读的时候,感觉也便有些迥异了。我告诉孩子们:

树,因为有了伙伴而开心;树叶宝宝,一天天悄悄长大。学校门前大杨树上的毛毛虫已经好肥好肥,春天来了呀。你、我还有他,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你、我还有他,我们不一样,我们却很亲。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雨滴”。亲爱的孩子们啊,你也有一个骄傲的名字,这个名字全世界爱你的人都知道。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我们不一样,我们却很亲”。当我再次强调这两句话的时候,似乎别有一番韵味了。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学会思考,学会将心比心,学会尊重与理解,学会做事的尺度——学会如何做人并积极悦纳他人!

“记录”的期许

教育的意义究竟何在?生命的价值如何彰显?如何在教室里写下师生生命的传奇?带着这些思考,我努力让自己站在教育的原点向外望,于是,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孩子。

我努力让理性的笔帮助我“拨云见日”。我开始尝试为他们撰写生命成长故事。大凡这样的孩子,因为爱的缺失,生命缺少温度。我愿通过这样的尝试,记录经历的教育生活,窥探孩子的幼稚心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静思中,质疑并纠正自己的教育策略,从而选择最佳的姿态行走……

“写给成长”——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向往的一个词语啊!于是,每天千字以上的记录便成了一种习惯。写给雨萱的《奇奇上学记》,十万余字;写给佩孚的《想看到你眼中的光亮》,八万余字;写给峰玮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九万余字;写给敬淇的《认识一个真实的孩子》,十万余字……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在生命故事的记录里,有孩子的成长,也有我的成长。我学会了反思、质疑、选择与拷问——这个过程是纠结的、曲折的,也注定是循序的、漫长的。我深深地知道,故事不仅仅是用来记录的,更需要我们去创造。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很喜欢英国作家维克多·费兰克的这句话,因为每当我在心中念起这句话的时候,我便会对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有一种敬畏之感。雷夫说:“我并不相信我们最好的日子就在前头。但只要我还站着,我就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向我的学生展示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我的失败多于我的成功,但我从来不放弃。”

从走入新教育到成为焦作市新教育讲师团成员,从焦作市“新教育实验完美教室缔造者”到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个人”,从一朵无人驻足欣赏的粟菊到向日而倾的春季种子,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到“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

一路芬芳一路歌。几年来,一路走来,改变的是行走的方式,不变的是行走的方向;改变的是思考的角度,不变的是出发的初心。

想起了2014年5月参加“遇见未知的自己——全国首届新教育种子教师研训营”学习时,我写下的一段文字——

一个人行走

总是孤寂的

虽然可以登上山包

可以拥抱成功的片刻欢愉

呼朋唤友的行走 却可以走得更远

彼此守望的日子里 更多的是心的碰撞

温暖彼此 照亮他人

这与沉静并不相悖

只是再添上一根柴火

这团火焰可以释放更多智慧

也许我们依然形单

但是我们却是夏日里的一群

努力发光 尝试点亮

……

猜你喜欢

论语教室生命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313”教室
如何读懂《论语》?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