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追寻教育理想的路上

2015-08-23司文娟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育

司文娟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在追寻教育理想的路上

司文娟
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司文娟

近来, 围绕基础教育领域“学校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等问题的讨论异常活跃;社会和家庭对优质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现实教育中功利化教育倾向仍较为普遍。作为一个普通高中校长,我一直在思考:面对学校上千名风华正茂、含苞待放的莘莘学子,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

我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办学实践和一些未必成熟的思索,与业界同仁和社会各界关注学校教育的人们作一个交流。

改变学校过度管理的状况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更是其观察社会和生活,建立与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个方面,仅仅盯着高考分数,压缩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这在管理者的心理上也许是个平衡和安慰,但有悖教育规律。这几年做校长,我越发体会到这是对学生人性的不尊重,也有意识地在改变过度管理的状况。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所以我们尽可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例如,在紧张的考试之后的晚自习,学校通常会安排电影课,放映《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励志影片,学生既得到了休整,又接受到了影视鉴赏方面的教育。假期作业,学校会安排文献资料查找、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活动,学生在这些体验性活动中丰富假期生活和人生阅历。原来的课间操追求整齐划一,学生对这种单调乏味、没有变化的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于是,我们换之以各个班自主确定活动项目的方式,增加了选择性和自由度,既没有影响体育活动的强度,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其实如果遵循教育规律,使学校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色彩绽放、自我肯定的地方,学生是非常喜欢学校的。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价值感强,个性张扬,也不时犯点小错误。但学校对此绝不“一棍子打死”,而是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并自觉改正。我们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发展自己。课堂上,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意识逐渐增强。学校开设的辩论课,使学生有了提升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在辩论观点的交锋中明辨真理。每年的校运动会由过去的学校统筹操办,变为完全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从秩序册编辑、裁判员选定、入场式程序、运动项目安排到纪律、卫生督导、宣传稿件等,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全部由学生自行安排。整个运动会就像在庆祝一个盛大节日,学生们完全沉醉其中。一位教育专家曾问我们的学生,如果让你去一所重点高中学习,你去不去?学生竟然回答说:不去,我们除了考试分数有可能考不过他们以外,其他不比他们差。这种自信,让我看到了学生强烈的自我认同和鲜明个性的形成,他们无愧于高中这段生命历程中的光彩年华。

改变课程,从根本上改变学校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推行了十余年的课改总目标,然而,目前学校的课程与此要求差距还很大。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每天七八个45分钟的课程里度过,他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哪些是有用的东西?哪些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东西?我们认为,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智力上的素质,需要多种途径来培养,因此增加了选择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

近几年,我校就此不断尝试和开发。其一是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在政治课中增加论辩环节;在语文课中增设阅读内容;将英语课变为分层走班教学;将体育课和艺术课变为分项自主选项走班教学,学生可自主选择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中的任意一项。

其二是不断开发校本课程。几年来,我校教师已经累计申报校本课程111门,经筛选及学生选择后开设的校本课程有六十余门,一线教师中的68%都承担过一门或几门校本课。

其三是进一步给予学生选择权,由学生自主组建学生社团。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激情和思维火花高涨,自我发展动力十足,爱心社、公益社、口琴社等学生社团应运而生。学生们自发地组织物品义卖、图书捐赠、杜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等公益活动,超市门前、养老院炕头、贫困农村学校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善待弱小、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逐渐扎下了根。这必将在他们人生经历中留下深深的印记,也必将促使其良好个性的形成。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21世纪的今天,民主、平等、创新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面对有无限选择的社会和有无限发展潜能的学生,如果我们还秉承“大一统”、“整齐划一”的观念,不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很难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真正的自我和健全的人格。人的自我选择是一种需要,当这种需要被满足时,人自身将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促使人追求自我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以及选择性课程的实施,让我们落实“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色彩”、“培育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生”的育人目标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培养审美情趣,滋养情感和品格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用化学药品毒死室友的悲剧。在林森浩等待判决的日子里,他读了很多文学作品,当央视记者询问其原因时,他说:“读这些书也许能够改变我的性格,我在想,如果我早读这些书是不是不会这样去做?”

人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知识的学习不能代替品格的发展,而文化艺术在人的品格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梁启超先生指出的:“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重视科学、轻视美育是教育的偏见,极端的情况下,它会使人内心日渐空虚,使人本能中“恶”的东西越来越多,甚至造成不该发生的悲剧。由此,我们可断言,德育的规范性教育不能代替美育,美育是熏陶、感发,它着眼于保持个体精神的平衡、和谐与自由,这是德育所不能达到的。

在审美教育中,我们不断尝试、探索。学校安排每周两节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览室自由阅读。除此之外,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伴随整个学年,如读书报告会、沙龙、图书义卖、好书漂流、读书笔记展览等。经常性的阅读让学生阅读书籍的层次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文史、科普知识类书籍的喜好程度,由高一时的50%提高到高二时的80%;广泛的阅读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修养。学校还开设了艺术类课程,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声乐、口琴、音乐欣赏、美术、篆刻课程,一学期后再轮换重选。在这些美育课上,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聆听悠扬的音乐,感受优美的旋律,欣赏古雅飘逸的书法,一起走近贝多芬,走近《二泉映月》,走近蒙古大草原,走近书法篆刻名家。我们注重环境的濡染,校园整洁优美,墙壁上挂有绘画、图片、学生的书法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审美教育,学生会将学到的知识加以迁移,使审美本能得以激发,趣味营养不断增长,感觉器官不再麻木,在发现、感悟、欣赏美中培育美丽的心灵。

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一个外校学生由她爸爸领着找我校老师咨询填报志愿,整个过程中,这个学生面无表情,呆若木鸡,一言不发,临出门前也没有谢意。我不由得心生感慨:这样的孩子进入大学后会是什么样?走入社会又会是怎样?另一例,学校里几个学生试图将道路中间的一堆石块移到路旁,半天也没有铲走几个石块,我告诉这些学生如何使用铁锹,可他们手中的铁锹仍旧不听使唤。我心想:这些“一表人才”的书生,生活能力如此低,这对他们今后的生存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想说的是,教育不等于考试。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都在关注学校和高考成绩,尽管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把高考视为生命线,但教育的使命感告诉我们,有比高考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让学生有思想、有爱心,全面发展,学会自我教育。

因此,我们一直强调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著《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我们要求学生做到“慎独”、“遵守规则,不给他人添麻烦”,引导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各方面提出要求,树立目标,再去践行,在自我监督、自我修正中进行自我评价。我们通过发现、唤醒、激励、反馈等机制,激励学生自我肯定,去一步步发现蕴藏在自己身体里的本质力量。每天早晨,学生们会主动清扫教室内外卫生;在餐厅就餐后自觉收起凳子、放回餐盘;师生见面“老师好”不绝于耳;自行组织各种校园活动。紧张的高中生活并没有使学生们厌倦,而是充满了阳光和自信,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近年来,学校的高考成绩也连年攀升。

今年寒假期间,四十多位毕业生回校参加毕业座谈会。他们谈理想、谈高中教育给他们的大学生活带来的影响、谈对母校的建议和期望。特别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多数同学进入大学后都能自我规划,学习和生活紧张而有序。毕业生张伯伦,现就读于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高中期间,他在学校自我教育理念的熏陶下,自我教育意识明显增强。在大学主动发起无人监考考试的倡议,并在班里同学中做大量工作,引导他们努力学习、诚信考试,不负父母和祖国重望。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无人监考考试顺利举行,班里的学习风气大为好转。他的这一举动轰动了整个学院。虽然张伯伦就读于普通大学,但我相信,他的责任感和抱负,会引领着他脚踏实地为理想而筑梦、圆梦。

不可否认,目前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越来越大。尽管有些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非教育本身所能解决,但作为校长,在自己的校园里有着办学主动权,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作为;我们的老师,在课堂这个“世外桃源”,能够心无旁骛,潜心于教书育人之中。有学者讲,人身上有三样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生命、头脑和灵魂。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丰盈其智慧的头脑、使其灵魂变得高贵的责任,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筑梦的重任。因此,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将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教育规律,永远走在追寻教育理想的路上。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