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理想凿进现实

2015-08-23许都

未来教育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卫国老师课堂

本刊特约通讯员 许都



将理想凿进现实

本刊特约通讯员 许都

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批批城郊学校应运而生,他们既要满足大量城市务工家庭子女和农民市民化后的教育需求,同时必须面临公共设施落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是优质生源和师资不断流失的现实窘境。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北复兴区城乡结合部的邯郸市第十中学(以下简称“十中”),就是这样一所典型的城郊学校。然而,自2011年起,十中毅然在这“贫瘠”的59亩土地上,插上了课改的大旗,在一片荆棘林中垦掘出一方良田,逐渐声名鹊起!

找寻出路

历史上的邯郸,称得上是中国的革故鼎新之地——开辟农业文明的新纪元,推行了名闻古今的“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如今,它仍被尊为成语典故之都、指南针的故乡、太极之乡。1959年9月,毛泽东到此视察时曾言:“邯郸是要复兴的。”那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实质上只是一个弹丸小县,人口仅数万。五十余年后的今日,邯郸人口已增至一百余万。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与北方的大多数城市一样,因为背负太多的历史包袱,邯郸在任何一个领域的革新实属不易,教育亦然。

生于斯长于斯的刘俊海,邯郸情结颇为浓厚,自小立志要有所作为。这并非出于复兴邯郸的宏大抱负,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年届70岁的冯恩洪教授还为大国教育奔走、呼喊,我比冯教授小20岁,为什么不做一点事?”

自1988年以来,刘俊海当过体育老师、数学老师,相继担任过班主任、年级主任、教务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书记、校长等职务。2011年,刘俊海被调任十中校长。

在他之前,十中也做过几年的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改革也有涉及,但并不怎么深入。早在2008年前后,十中就走到了低谷,生源不好,老师整体素质偏低,学生流失率达20%。好的生源流失后,初中毕业合格率40%左右。市里的统考,在23所公办学校中,十中排在第17、18位,家长们大多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让自己的孩子来十中就读。多年来,十中的老师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缺乏职业成就感。

怎么办?“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刘俊海认定。

此前,十中也学过杜郎口中学,学过洋思中学,但效果并不怎么好。2009年,教育部在邯郸市召开“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在会上幽默、睿智、深刻的发言,引起了邯郸教育界的关注,刘俊海更是深受感染。

2010年,邯郸市举办“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活动,冯恩洪受邀做报告,反响强烈。不久后,冯恩洪被聘为邯郸市教育顾问。

刘俊海到任后,就开始研究冯恩洪对学校的改革。“冯恩洪教授说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提出了‘合格+特长’的教育方式,其本质不就是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选择的教育吗?”他非常认同冯恩洪的教育理念,决定邀请冯恩洪指导十中的未来发展。

问题是,老师们的观念能转变得过来吗?愿意学习上进吗?

课改新音符

意外惊喜

2011年2月的一天,冯恩洪受邀来到十中,刘俊海安排他听了一节初二年级的古诗教学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当离下课只有10分钟时,上课的牛卫国老师用PPT展示了一个要求:用创意的方式记住这首千古绝唱。

当时冯恩洪脑袋“嗡”的一声,要记住,是要背诵,背诵怎么创意呢?他不禁为牛卫国担心:前面35分钟说得很漂亮,如果这10分钟成了败笔,那可谓虎头蛇尾。但冯恩洪很快发现,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恰好他置身其中的那个小组,一名可能是全班最矮的小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橡皮筋,用两个手指头把橡皮筋撑开,跟同学们打了一声招呼,把桌子上的10支圆珠笔都收拢起来,然后把一个一个的笔夹套进橡皮筋,正面五支,背面五支。10支圆珠笔套好后,冯恩洪惊讶地发现,他用手夹住背面的五支圆珠笔,组合成一个快板。他一边打着快板,一边朗诵“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第二个同学站起来,用流行歌曲的曲调演唱这首七律。第三个同学站起来,说:“刘禹锡变法为了复国,结果变法不成,反遭贬官流放边陲,这个时候刘禹锡在想些什么呢?我试着道出他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第四组六个同学站起来,男生朗诵一句,女生朗诵一句,用男女声二重唱的方式记住这首古诗。第五个女孩站起来道:“我从来没唱过京剧,但我跟爷爷一起生活,爷爷没有一天不唱京剧,听多了我也熟悉那京剧的一板一眼了,现在我试着用京剧的唱腔来唱这首七律。”

这样,最后的10分钟,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居然用21种不同的形式记住了这首七律,震撼全场!冯恩洪更是激动不已,他点评道:“这是国家级的好课,是我听过的4000多节课里面可以打100分的课。”

他随即致电“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组委会”并推荐了这堂课。不出冯恩洪所料,这堂课最终占据了10个一等奖中的一个名额。

牛卫国从没想过这节课竟会产生如此反响,它不但改变了自己,甚至点燃了十中课改的激情。

变“废”为宝

牛卫国,1998年被分配到邯郸十中,做了五六年班主任后,就一直担任语文老师。此前的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第一?成为全国名师?他压根儿没想过。

2011年初,冯恩洪受邀至十中开始指导课改,他表示想先听一节课。著名专家要来学校听课,谁来上比较合适呢?刘俊海也颇为纠结。“能否让每位老师都有所成长。”领导班子研究了一下,觉得该给牛卫国一点压力了。于是,刘俊海打电话给牛卫国,说开学后冯恩洪教授要来学校听一节课,语文组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都有了安排,其他老师也没空,你就准备一节语文课吧!

牛卫国百思不得其解,他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在学校默默无闻,平时连话都不敢讲,怎么会选中自己呢!牛卫国听过冯恩洪的讲座,冯恩洪是他打心眼里敬佩的人。名家来听课,用传统模式肯定不行,必须改,但怎么改呢?

唯一的办法,只有学习。于是,他在网上寻找关于合作学习的课,看书、做笔记。受一个老师的游戏热身教学环节的启发,他琢磨着语文课的游戏该怎样做。时逢春节期间,他做了个“预演”:给学生发短信,请每个人跟大家说一句祝福语,要求是不能重复。结果学生用了比喻、排比、歇后语各种手段……精彩纷呈。

在研读冯恩洪的视频时,他看到了“老虎当校长”的故事:让老鹰学爬树,兔子学游泳……最后都失败了。牛卫国灵光一闪:学生也有不同的智能,老鹰就应该搏击蓝天,兔子就适合在田野上奔跑……学生哪方面有特长,你就应该在哪方面发展。课堂不也一样吗?

牛卫国清楚地记得,那天风和日丽,初二(2)班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和前来听课的老师。冯恩洪走进教室,坐在学生中间,始终面带微笑,饶有兴趣地注视着学生。“那种眼神,好像雕刻家在注视着自己精心雕刻的作品。”欣赏之情溢满眉梢。冯恩洪完全沉醉于课堂之中,不时和身边的老师说:“太好了!这个班的学生太优秀了!”孩子们也因此而表现得越来越好。

牛卫国更加记得,那节课后,他握住冯恩洪的手,说:“冯校长,你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冯恩洪也握住牛卫国的手,说:“做老师就要做最好的老师,你有望成为全国的名师。”从那一刻起,牛卫国就像被打了一剂强心针一样,浑身都是力量。

平心而论,刘俊海当初让牛卫国上展示课,他心里是忐忑不安的。但是,十中要发展,要真正进行课改,老师们就要学习要上进,学校也需要为每位老师提供机会和平台,相信老师的潜力。通过这节课,刘俊海亦切身感受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冯恩洪也建议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十中课改的突破口。某种程度上,这节课奏响了十中课改新的音符。

在合作的天空下

“教育首先是把一个自然的人转换成一个社会的人,或者是把一个野蛮的人变成一个文明的人。”

起初,十中的小组合作主要是用于公开课展示。学生提前做了大量充分的预习,老师上课一问问题,学生就开始展示,积极性很高,内行外行也觉得这课挺热闹。但实质上,课堂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因为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学生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怎么办?

在冯恩洪团队的指导下,刘俊海让老师们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路径。

各显神通(一)

因为受到冯恩洪的赏识,牛卫国重新定位了自己——成为全国名师。于是,他拼命地学习,每周至少听其他老师的课2~3节,网搜名家课程观看,如饥似渴地读书,边看边做笔记……成了十中课改的急先锋。

在看名家的讲座、视频时,牛卫国陷入了沉思。不错,名家的课堂是真语文,也有老师和学生点对点的精彩对话,但其他40、50个学生都在做什么?他们的精力会不会流失?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一会儿要展示,一会儿要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被抽到的机会,这避免了学生的精力流失,提高了学习效率。

起初,一组织合作学习,孩子们就打闹了起来,“老师,我不跟他一组”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走合作学习之路的决心”,牛卫国不无忧戚地说道,“中国的学生,一个人是一条龙,凑到一块就是一堆虫,不搞合作学习,中国未来没有希望。将来干什么事,都得与人合作,一个人能干成什么?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沟通的习惯、融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至关重要。”

合作学习也改变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关系。之前,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指出牛卫国的问题,他会很不高兴,觉得学生不给他面子。如今,他反而觉得:学生能发现老师的错误,指出不足,抒发自己的见解,说明学生动脑筋了。老师教得好,学生才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是老师教学成功的标志。

一次,他给学生讲《过零丁洋》一课,举了一个闻一多舍生取义的例子,说“闻一多怒对国民党的手枪,表现出了一种民族英雄的气节。”同学们说“对”,就准备记笔记。这时,一个皮肤白皙,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站了起来,“老师,国民党是汉族吗?”

“是。”

“闻一多是汉族吗?”

“是。”

“都是中华民族,为什么说他是民族英雄呢?”

略微停顿了一下后,牛卫国道:“我到十中十几年了,教了五六百个学生,但从来没有一个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你居然能发现这样的问题,说明你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学生。”

那一刻,牛卫国清晰地看到那孩子的双眼闪耀着异样的光亮。自此后,这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敢于发言了,学习成绩不断进步。

几年下来,牛卫国逐渐摸索出了一种独特的语文教学模式:“读一读,写一写,议一议,创意展示”,并在全国各地进行展示。

各显神通(二)

“自1998年来,我一直呆在十中,中间经历了多次改革,但让我感觉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初中英语学科主任胡国华对此感受颇深。

2011年秋季学期,她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学习,从最基础的分组开始,按学生的综合成绩——AA、BB、CC,六个人分为一组,并选取了学科组长。有些组的某几个孩子表现特别出色,带动其他孩子都想说,想去表现、展示,慢慢地,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因为初一的英语相对简单,胡国华就采用“两两说”、“大量说”、“看谁说得对”、“看谁说得流利、发音正确”等形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2012年秋季学期初,一些其他学校老师来十中听课,十中安排胡国华上一节公开课,她提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上课时再分发学案。学案上只有勾和叉,便于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时,有孩子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就站起来讲为什么这个是错的,那个是对的。

那节公开课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其中一个老师说:“一开始听你的课,第一反应觉得是假的,为什么这样说?感觉学生太熟练了,好像预演过一遍似的。等听到一半时,我发现不是假的。因为一个学生在展示时,另一个孩子提出了质疑,两个人便在课堂上争论起来了,那个气氛我是万万没想到的。后来,其他孩子也都站起来,判断哪个才是对的。就凭这一点,我就看出孩子们之前没有预演,如果有预演,就不会有质疑和争论。”

这也给胡国华带来了启发:“孩子们的交流和合作,其实远远超过老师的想象。”起初的小组合作,是一个语言输入的过程。后来她想,怎样才能新颖一点,学生才会愿意说、愿意演?于是,她以兴趣为主进行分组,比如将爱唱歌或画画的分在一组,或者,让学生自己组合。你想成立一个什么样的小组,你想带领这个小组展示什么内容,就成立一个怎样的小组。比如篮球、电脑游戏、收集和收藏……你有展示的愿望,就去召集组员,把想法说出来,有兴趣参加你这个小组的,就帮助你一起想。召集小组前,孩子们甚至可以做海报或PPT,号召其他人来到自己的组……

从那时开始,胡国华就让学生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地理、节日习惯、国家比较,学生展示形式多种多样。“我发现学生们知道很多东西,超乎我的想象。”有的学生最开始只是做PPT,然后做配乐的PPT,再后来有自己编诗的,“我真的很诧异,我觉得学生潜力无限。”有个学生做奥运会的展示,画了一幅黑白的画,展开将近两米长,先是贴在黑板上,像书那样折着,翻开一页,有一个东西,再翻开一页,又有新的东西……让人不断有惊喜。

“小组合作要提前准备很多东西,在布置任务前得想,这个任务适不适合;或者需要收集哪些素材;学生遇到问题后,怎么引导解决;课上要关注学生,要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讨论中去,学生讲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出现了问题,要引导其他学生去解决……”胡国华总结道。

各显神通(三)

年近50岁的刘会平,是省级骨干教师,省级优秀班主任,在十中干了20余年,可谓功勋卓著。2011年,十中开始课改时,他很不屑,觉得这不过是又一个面子工程,又一次运动,不是来真的,干实的。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新来的校长刘俊海每天在校园里转四五次,知道竹笋发芽的有几颗,了解187名一线教师的风格,一学期听了近200节课……他在十中呆了那么多年,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傻”校长。

他在心里是极反感面子工程的,看到刘俊海这股傻劲,心里不由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来。于是,他不但超量带三个班的语文课,而且还带领语文教研组积极探讨合作课堂,并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本教学”语文教学模式——预习、问题起点、合作展示、反馈质疑、回归情景。

英语老师何志芳,多年来一直坚持“不保证成绩的课改,都是没有用的”。即便十中的课堂动起来后,她也始终将成绩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合作,在她看来,只是一种肤浅的热闹。

2013年,云南的100多名老师来到十中交流学习,在观摩了一节合作课堂后,一位老师问刘校长:“这种所谓的合作,就是一种做秀表演,有什么价值?”

“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呢?”刘俊海道,“重要的是老师让学生做什么样的秀?如何做秀?”

何志芳当时心里一震,是啊,“为什么课堂上只能是老师秀,而不可以是学生秀呢?”她问自己道。但如何让学生秀好呢?她开始关注并研究教材结构、学科特点和合作学习的关联。十中的学生英语起点低,于是,她大胆“砍总提质”,删掉四分之一的课程内容,让孩子们能够深入开展合作学习。初三中考时,她惊奇地发现,学生的英语成绩竟然比上一年提高了7%。

新的课改,刘俊海拒绝一刀切,比如语文课,古诗词采用创意展示效果很好,现代文、议论文这样做就要稍差一些。不同的文体需要表现出不同的方法。“如果这堂课的内容适合展示,就让学生大胆展示,有些课展示环节薄弱一点,我们就不展示。”刘俊海道。

四年多来,在教学的探索上,刘俊海鼓励老师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不同的课堂模式同时存在。比如,45岁以上的老师很难改变,但他有一手好粉笔字,就允许他采用传统的课堂模式。有一位语文老师,今年50周岁,上课质量非常好,学生也爱听他的课,他接受魏书生的教育理念比较多一些……只要适合学生的,十中就鼓励。

2012年,十中课改第二年,50%~60%的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如今,这个比例达到了80%。但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刘俊海也鼓励老师们不断探索创新。十中也因此诞生了一批各怀“绝技”的学科专家——刘会平、牛卫国、胡国华、何志芳、胡国静等。

课堂没有模式

刘俊海说自己和管理教学的副校长张士路是绝配,教学管理全权放手。张士路对教学很认真、很较劲,他对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既抱有学习的热情,也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2003年毕业后,张士路来到省直单位邯钢二中工作。当年11月,邯钢成为河北省第一个改制试点单位,因为是师范毕业,张士路最终选择本行,成了邯钢二中的一名普通老师。当过班主任、年级副主任、年级主任、教务副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这一干就是八年。多年来,他养成了听课、看书、记笔记的习惯,自2011年来到十中,他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0节,一年的学习笔记、读书笔记有四五本,这几年累积记了二三十本读书笔记。

冯恩洪最先几次来十中开讲座时,他总是坐在最不显眼的角落,用审视的眼光打量着这位闻名全国的教育改革家。当他最终认可了冯恩洪及其教育理念时,又坚定不移地加入推进十中课改的队伍。

问:课堂改革改什么?

张士路:课堂改革的唯一本质,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问:就十中而言,是指合作学习吗?

张士路:是的。在冯校长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四年多的合作学习。应该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开学第一周,我们不上课,而是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合作学习流程的培训。一开始分组会很乱,老师指定,学生不愿意,组长埋怨,“你把这个人给我们组了,我们组怎么能好呢?”大家都想挑好的,好学生集中到一组,又不符合原则,所以各班按分数或者一定标准重新再排。起初六个人一组,运行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组男生多女生少,有的性格不合,家庭背景不一样。后来分组时,我们就将性格、性别、家庭背景作为首要考虑的三个因素。

当然,学习成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组有了两个英语学习好的,那么另外一定要分两个数学学习好的,将科目和成绩混合搭配,再进行合作流程的培训,谁是发言者,谁是板书者,谁是召集者,你分发政治作业,课代表一轮一个……

问:十中主要推行一种怎样的课堂模式?

张士路:要说课堂模式的话,我认为没有什么模式。课堂不一定要定模,但要定型。十中之前也提出过自己的课堂模式。一开始是全员推进,后来我们选择重点突破,通过赛课、青年课、集体备课等形式去推进,效果非常好。每年全国到十中来参观访学的有五六百人,对我们的课堂很认可。一些骨干教师也经常出去上课。在各种访学和交流活动中,我发现要保证课堂改革,需要清楚学习目标的展示。这个目标在哪儿?全国各校都有。考纲和课标也有三维目标的要求,但这个目标是僵化的,不适合学生。后来,我们在学习目标上实行了两个转变,一个是分层,另一个是续写。

问:具体怎么讲?

张士路:在实践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学习目标的分层。比如英语课,C层的学生要求他10个读准拼全,B层的全部读准,拼写不少于五个,A层的全部读准,能拼写出两个就算优秀。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都是拼写10个单词,但要提出分层的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时出几个单词,孩子们自由选择。认为自己是C层就做C层的,把10个都做对;是B层的10个里挑出五个来。孩子们在挑的过程中可能会五个,但他就挑战七个了。课堂里听懂80%之后,产生的是求知的欲望和动力。所以决定一节课素质和质量的关键是目标的设定,目标一定要分层。

第二,2014年,我们开始严格执行教学目标的续写制度。比如说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什么叫了解?翻开课程标准,里面写的都是掌握、知道、了解、概述、评价等类似的词语。这是写给谁的?是写给老师的。我们写给学生的是什么?必须要是说、读、写。理科能够自己动手拼装实验装备、描述实验现象,写上颜色、气体、液态变化。各科有各科的说法,比如语文写一篇作文,学习目标是什么?写一篇什么样的作文、多少字、用几个修饰词语等。

问: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如何界定?

张士路:对于学生来讲,教学目标不是课标上的目标迁移,而是用表述性的语言,所以我们的目标是续写制。可能字数要多一些,但前提是学生要清楚。比如,掌握“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A层学生能说出事变发生的原因,不少于三点。续写制的要求有几个:第一,要有量化的标准。到底要记几个单词;第二,标准的监测质量。是读懂还是读准,会说还是会写,评价是一点还是两点。要有数量的标准、质量的测评杠杆。

很多人问,实施课堂改革,学生的成绩怎么办?无数的事例证明,真正实施改革的学校,成绩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孩子们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2012年中考全市排名第11名,2013年全市排名第8名,2014年全市排名第6名;2012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48人,2013年本科上线88人,2014年本科上线124人。2015年,刘俊海认为录取人数突破200人没问题。

平台与温度

如果说,一名优秀教师可经自我的修炼达成,那么,一批优秀教师该如何培养呢?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教师的成长需要有效的制度做保障,同时,也需要打磨出一种贴心的文化。

2012年,十中开始实行“教研组长新课堂示范课”、“骨干教师新课堂展示课”、“青年教师新课堂研究课”和“青年教师跟踪听课”、“会诊课”等,刘俊海希望通过“评课促进赛课”的方式,促进教师的成长。

与此同时,十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教研组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说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一课一研制度、学科质量合作体制等,以保证听评课的效果。

刘俊海还大力推行公开课制度,有时一天两节,每天至少保证有一节全校公开课,所有的老师都要去展示。仅在2014年9月到2015年1月期间,十中共听课3851节次,听课人数3851人次,公开课三百多节。他主张老师要“走出去”开阔视野。2011年至今,十中外出培训的老师达1000多人次。

刘俊海还帮助教师做事业规划,将来要做校长、名师还是专业化的教师?定下来后,学校全力帮助教师成长。“创造一个适合教师发展的平台,是对教师的一种尊重。”他一方面搭建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多种平台,另一方面,努力营建一种富于人文关怀的软环境。

他说,新课堂要减负,要减轻老师过重的体力负担,减轻学生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课改能给老师带去什么呢?“最重要的是给老师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但公平如何体现呢?无疑,那就是评职称。刘俊海规定:职称评定首先向一线老师倾斜,第二是班主任,第三是老教师;专业方面的荣誉,如文明个人、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的评选,十中也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为给教师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十中,多媒体是标配,老师们的办公室里,空调、饮水机、电话、微波炉、行军床一应俱全。

四年多来,十中有十多位老师站在了全国各地的讲台上,进行教学展示与交流。放眼中国的城郊学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同时,课改也让十中逐渐赢得了认可,先后被评为“河北省高中课改样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锋旗”、“新课堂创建先锋旗”……今日的十中,课改的音符跃动着,似乎与邯郸这座具有革故鼎新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一种遥远的回响。

猜你喜欢

卫国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按兵不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Torque Ripple Suppress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Brushless Integrated Starter/Generator Wound-Field Synchronous Motor
卫国入朝将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