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里的“点金人”

2015-08-23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 2015年23期
关键词:京郊猪粪牛粪

□《中国农资》记者姜美怡

乡村里的“点金人”

□《中国农资》记者姜美怡

20年来,他扎根农村,研发了高效率、低成本、结构简单、易操作的高温堆肥和干法厌氧发酵成套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畜禽粪便处理、设备、工艺、菌剂为一体的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并开发出粪污产品中重金属、抗生素及激素类污染物残留无害化处理技术,将“京郊养猪第一村”变为“北京最美乡村”。

在“第六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的榜单中,关于刘克锋的消息吸引了记者眼球。

刘克锋,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20年来坚持扎根农村,致力研究将畜禽粪便转为有机肥进行高效利用,变污为宝、点“粪”成金。作为专家,他有自己的农化梦;作为一介学者,他更有自己的最美乡村梦。

粪堆上的“实验室”

记者刚踏进办公室,手里拿着药盒的刘克锋就亲切地招呼我进屋,一副黑框高度近视镜背后的他没有一点老师该有的严肃劲儿。办公桌上堆满了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这几天一直在看学生的论文,事情也多。”刘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整理着论文。

简单的问候后,我们开启了此次话题。“在京郊近20年研究粪污处理,您的初衷是什么?”记者好奇地问道。“最开始我研究的项目就是土壤改良方面,也是根据这些做的粪污处理的研究。1988年,我开始接触土壤改良的项目。那时候的生活垃圾、菜叶、树叶等大批可利用的东西都可作为有机肥原料,用作庄稼的底肥。我们团队觉得这方法很好,于是就开始将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转化为有机肥往土壤里一施,整个作物的长势都很好。”

后来,经人介绍,顺义北郎中村的养猪场负责人找上门来,说猪粪不知道怎么处理,村里堆满了猪粪,气味难闻。刘克锋受邀,带着团队去当地考察。“当时村里有两万头猪,苍蝇满天飞,污水到处流,到了低洼地段远处看以为是湖呢,走近了看才发现都是猪粪污水,还特别臭。”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克锋记忆犹新。

1996年,刘克锋团队正式开始治理这个村镇。当时设备不完善,引进国外的设备费用又太昂贵、耗能高,国内的某些应用又不全面。于是刘克锋联合几个朋友共同自主研发出智能翻抛机和除臭装备,低成本、能耗少。之后,又帮助北郎中村建立起有机肥厂。为了准确研究猪粪参数,合理配制菌种,生产出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刘克锋带领团队进驻了北郎中村,开始了近20年不间断清洁乡村环境的工作。

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了定期测量猪粪里面各种成分的参数,老师们只能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实验室”里,而这个“实验室”里面堆满了半米高的猪粪,又潮又热。就是这样的环境,为了更精准地测出一个参数,他们往往经常在猪粪堆里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出来时一身臭味。“那阵子,我每次从村里坐公交车回校,司机见了我都说,你上来一次,我的车就要臭好几天。”回忆起辛酸经历,刘克锋笑着说道:“当时的条件的确非常艰苦,每天都要面对难闻的猪粪味。在特别脏的条件下,我们团队每个人坚持着,到最后都成了习惯。”没错,就是伴着这半人高的粪堆,刘克锋和他的团队攻克了猪粪转化成有机肥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不仅处理了北郎中村所有的粪便,还帮忙建起了肥料厂,实现了农业有效循环。

如今,北郎中村绿树绕屋前、小桥伴流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京最美乡村”。

从京郊走向全国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延庆县旧县镇大柏老村。在2006年,原任大柏老村党支部书记的马永存一直为一件事犯愁:村里养了1万多头牛,虽然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可是这遍地的牛粪怎么处理呢?每当到了夏天雨水季节,地上的粪水泥泞不堪,更糟糕的是,堆积的牛粪已经开始影响当地的水质和土壤。当时正值北京农学院与延庆县合作推出“1+1+ X”科技培训工程,马永存找到了刘克锋。

谈起第一次到大柏老村的感受,刘克锋依然印象深刻:“我去的时候正好是冬天,那天风大。一进村,只见漫天飞着黄色的粉末,远看还以为是尘土黄沙,走近了才发现是牛粪末。当时村里两旁都是牛粪堆,只有一条窄路过道。而且听村里人介绍,到了夏天,地上都是牛粪汤,人根本就没法走。”刘克锋觉得这样的环境太糟,人和牛都快生活在一起了。于是他就带领团队改造大柏老村的面貌。

但是,牛粪和猪粪的成分差别很大,生产有机肥时添加的菌剂、发酵时的温度参数都需要重新摸索和测试。回忆研究牛粪的过程,刘克锋笑称:“村里找不到新鲜牛粪,我们就拿着大铁锹,跟在牛屁股后边等着,眼巴巴地等着牛排便,好不容易接一锹冒着热气的牛粪,就得抓紧去做实验。”刘克锋讲起这些经历语气平静,而记者已经目瞪口呆。

恰好前些天记者跟随刘克锋来到大柏老村实地考察蚯蚓养殖基地,目前他们团队正利用牛粪养殖蚯蚓,最后将蚯蚓粪提出来转化为有机肥。当车子驶入大柏老村时,只见街道上、院落里都非常干净整洁,看不到牛粪的踪迹,空气清新,青山绿水再现于这个京郊秀美村落。刘克锋还对记者说,现在走在村里闻不到任何牛粪味道了,当地农民都将自家畜禽粪便卖给有机肥厂,既能增加收益又能为治理村里环境做贡献。现在,当地农民都愿意利用粪便有机肥种植作物,刚开始投入量大,一亩地要2至4吨,但是长期下来,用量会越来越少,土壤质量也越来越好。

20年来,不忘初心,刘克锋植根京郊大地,在改良土壤的同时他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最美乡村。令刘克锋引以自豪的是,如今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深入开展到北方多个地区,山东、河北、天津、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都得到广泛推广,这也将为他的农化梦和最美乡村梦铺开更加广阔的天地。

习惯了20年来扎根农村、治理环境,这是我份内的职责。我只想做好研究,让农民放心。——刘克锋

记者手记

师者如友

因为记者毕业于北京农学院,所以采访刘老师的时候,倍感亲切。温文儒雅的外表,绅士而内敛的举止,一口“接地气”的话语,让记者感到像是在听一位平凡而又朴素的老者在讲“过去的故事”。在和刘老师聊天的过程中,不时地有学生过来找他,他都是一副“怎么都好,不麻烦就行”的态度回应学生,并不像是一位学院院长该有的架势,非常平易近人。他的学生评价刘老师时说道:“刘老师从来不会对我们发脾气,也不会因为课题研究思路不对为难我们,上他的课就像是在和一个朋友聊天。”

当被记者问道这20年来一直扎根在农村研究粪污处理,不曾感到疲惫吗?最多的感触是什么?他只是摆摆手说:“嗨,这没什么的,这就是我的职责,既然研究这个项目就要做好,让农民放心,让社会受益。”面对这样的话语,记者只觉得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无法形容一颗平凡敬业的心。

猜你喜欢

京郊猪粪牛粪
石牛粪金
丢失的牛粪
好氧堆肥降低猪粪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概述
猪粪变有机肥一年卖了3个亿
屎壳郎大战牛粪
野保糗事之捡牛粪
京郊独栋别墅
猪粪中添加腐殖酸添加剂可降低粪便中的臭气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猪粪与奶牛粪混合半连续厌氧共发酵产沼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