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阳“示范村”引领乡村“同步小康”

2015-08-23

当代陕西 2015年6期
关键词:示范村农村建设

文/张 帆(本刊记者)

山阳“示范村”引领乡村“同步小康”

文/张 帆(本刊记者)

由“分散投入”到“集中建设”,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提升”,山阳农村一改过去“撒胡椒面”方式,整村推进“升级”发展。

“出村路就一条,讲究点的妇女,出门会带两双鞋,踩烂泥穿一双,出村子换一双。”在山阳人的记忆中,大多数村子过去没有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甚至连小卖部也找不到。

作为陕南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从卫星地图上看,整个山阳被群山分割,44万人口散居在“三山两川”之中。农村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洼地”,更拖着城乡统筹发展的“后腿”。

2012年起,山阳县启动“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摒弃了“摊大饼”“撒胡椒面”的方式,捆绑资金,整合项目,每年重点建设50个村子,全面“升级”基础设施、民居环境、社会事业、农村党建、产业基地。如今,已建和正建的202个“示范村”惊喜不断,天竺山下、金钱河畔、漫川关前、丰阳川上,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靓丽画卷徐徐展开……

握指成拳

搞建设,资金是“硬头货”。

提起2012年县上下拨50万元建设资金和1000吨水泥到高坝街时的情景,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时来用三个字形容:“及时雨。”

“不是每个村都能争取到项目,没钱搞啥建设?”在刘时来看来,虽然县上支农惠农政策很多,资金投入力度也在增加,但全县200多个村都在争取,机会不多,即使争取到了,分到手的资金也有限。“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多了,只够抹抹嘴,想填饱肚子,难!”

“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入,加上缺乏重点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使新农村建设往往“水流沙滩不到头”。山阳县委书记李吉斌认为,举全县之力,聚项目资金,合力攻坚,农村才有出路。

2012年起,山阳县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帮扶、村镇实施、捆绑资金、整合项目、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每年集中精力建设50个新农村示范村,一张蓝图绘到底,力争5年实现全县所有农村党建水平大提升、基础设施大改善、民居环境大改观、文化事业大繁荣、主导产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大增长。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分散资金“握指成拳”,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活多渠道资金投入,将建设资金的“雪球”越滚越大。县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涉农资金在不改变项目性质的前提下,实行跨类别、跨部门和部门内部整合,捆绑使用,重点向“示范村”建设项目倾斜。

实际上,划拨到村的资金和水泥并不算多,但它就像发面酵子,发酵出群众自筹、一事一议、配套项目、财政奖补、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资金。这样一来,平均每个“示范村”实际投入各类建设资金可达1100多万元。

水入户、路修宽、房建好,昔日被群众戏谑为“烂猪圈”的高坝街村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依托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村子骨架拉大2.8倍,人口由4000多人增加到万人以上,传统农村升级为新型农村社区,七大类产业落地生根。从此,高坝街人有了骄傲的资本,不仅出门穿着锃亮的皮鞋,而且跟城里人一样,享受着优越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全市一流的幼儿园1所、休闲健身广场3处、文化娱乐场所3处、公厕4个、门面房800多间、大小超市20多个……

从考试农村到新型农村社区,改变的不只是名称上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也在持续发生: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以及村规民约的制定,引导着村民在崇德向善的道路上“同频共振”。

“以前有谁知道广场舞是啥,现在都注重早晚锻炼!”看着村庄一天天变样,村民们已慢慢从“看人家城里人”的羡慕变为“感觉比城里还好”的自豪。

强筋健骨

周边村子陆续乘着“示范村”的“快车”大变样,法官镇花庙子村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先调干部配班子,再谈建设发展。”法官镇党委书记申国华为花庙子村划定“升级路线”。在他看来,党组织不坚强,搞建设势必困难重重。

2015年初,新一届村“两委”上任,花庙子村如愿成为“示范村”。资金下拨、群众投劳,一切看似顺风顺水时,但问题接踵而至:“东坡组群众嫌投入过高,不愿在家门口建花坛”“李院组通组路路面高低不一,不够美观”“个别群众反映硬化串户路缩小了自家场面面积,施工受阻”……

一个个棘手问题被列入“问题清单”,村党支部对照党组织建设“责任清单”和“标准清单”,由组织出面,让党员带头,将问题逐一化解。“要不是新班子给力,工程肯定会停滞不前。”5月6日,正在硬化自家场面的村民徐宏润告诉记者,全村开工建设的村民已过半数。

“资金就像人体的血液,不可缺少;坚强的党组织就像筋脉骨骼,更为重要。”山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大学认为,“示范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考验着村级党组织建设引领、促进、保障等作用的发挥。“每年选的50个村,必须是班子齐、能力强的村,这样才能为建设保驾护航。”

实际上,山阳县这几年推出的“丰阳堡垒、天竺先锋”党建主题活动,以及镇党代会年会制、“为民服务直通车”等制度都催着基层党组织建设得以加强,党员素质得以提升,干群关系变密切。今年,又推出党委议事日、支部活动日、党员奉献日“三个工作日”以及责任清单、标准清单、问题清单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纪实卡“三单一卡”,通过制度倒逼党组织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最能激发村干部干事劲头的,还是报酬的大幅提高。

今年起,山阳县将村(居)“两委”主要干部年度报酬待遇标准提高到2万元,“一肩挑”的提高到3万元,村其他干部按主要干部待遇的80%发放,并建立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健全村级主要干部正常离任生活补助。

“以前报酬低,事务多,村干部人难选、更难留,工作要哄着、劝着、推着干。”花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李相平坦言,现在报酬翻了一番,村干部工作更安心,干事更有劲。

“激励机制不止这些!”山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史小涛介绍,每年年底,由组织、扶贫、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对“示范村”抓党建、促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验收,对综合排名居于全县前5名的镇和包抓部门予以1000-5000元奖励。同样,对处于后5名的予以公开通报批评,并相应处以1000-5000元罚款。

“现在都是抢着干、比着干、争着干”“干不好不是罚钱的事,还没面子哩”“以前怕检查,现在盼着来检查”……采访中,许多镇党委书记都有这样的感受:就像“利剑”高悬头顶,时刻逼着干部有位有为。

激活造血

小桥、流水、茶园、人家。在周长海眼里,这一切是最美的。

周长海是漫川关镇娘娘庙村老支书,从“黑脏差”到“白净美”,村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让他心中欣喜。然而,去年之前,“招手能看见,拉手走半天”的现实村情,却让他犯了难:“三个组分散在三条沟里,这里的新农村该怎么搞?”

分散,就结合移民安居工程,将山上的村民集中搬迁;路泥,就拉水泥搞硬化;脏乱,就粉墙面,拔土厕,植绿种花……凭着一股韧劲,周长海自己先拿出6万元,建便民桥,硬化路面,再发动村组组长带头拔土厕、粉墙面。8个月后,娘娘庙村旧貌换新颜。

村庄变美,更要把产业做实。不满足现状的周长海和村干部一起,采取“集中流转土地、群众种茶管理、企业收茶帮销”的方式,建设茶园2000亩,带动全村80%的人种茶叶。“不仅如此,板栗、油菜、黄姜和禽养殖等产业都在向好发展,预计今年人均收入可达12000元!”周长海说。

外塑形象,内强筋骨,“示范村”建设不仅顺了民心、提了心气,也让农村形成向好发展的“涟漪效应”。

5月7日,记者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法官庙村六大项目基地尽收眼底:200亩石坎梯田茶园已建好,旁边是一家公司的茶叶加工休闲区,中间正建的九眼莲基地可达1000亩,以供观光的河堤和拦砂坝旁垂柳依依,远处山坡上栽种的300亩大樱桃套种着油牡丹,旁边配套农家乐……未来“莲田叠翠、食藕品茗、休闲采摘”的景象似在眼前。

“多亏‘示范村’建设打下好底子,要不然怎能吸引企业来投资?”法官庙村老支书赵贻根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年轻人着急往外跑,现在都争着回乡创业。粗略算来,近两年主动回来创业的至少有90多人。

41岁的高田组村民杨修祥长年在外打工,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除去花销,一年所剩无几,孩子也因无人管教,成绩直线下降。去年回乡过年,他被村上创建“美丽乡村”的远景规划深深吸引,毅然决定回乡承包10亩莲菜,在莲池内搞生态养鱼,还承包20亩大樱桃和油牡丹。年底莲菜卖上价,年收入达8万元。

“家乡越变越好,谁不想在家门口挣钱?”提起现在的生活,杨修祥颇为满意,“返乡后能多陪家人孩子。这不,孩子也顺利考上了重点中学。”

“不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都与农民无缘,也不是边远的山区都缺少发展前景,因地制宜、统筹发展正在缩小村村差距、城乡差距。”李吉斌表示,由“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由“分散投入”到“集中建设”,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提升”,一系列更具“含金量”的举措,会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多活力,让群众感受到更多“获得感”。

花庙子村村民精心挑选免费为他们提供的绿化花苗,准备栽种在自家门口新建的花坛里

猜你喜欢

示范村农村建设
干部带头 乡村e站助力 共同打造高品质示范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山西43村(社区)喜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上海完成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任务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