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2015-08-22陈振庆罗兰花

软件 2015年5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陈振庆 罗兰花

摘要:文章分析了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四个方面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嵌入的“嵌入式”创新思路,并对“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为全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莫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5.003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紧接着教育部也提出了“对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转型”的高等教育改革重大举措,从而拉开了新一轮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序幕。

2014年6月广西教育厅确定了钦州学院、南宁学院、百色学院和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4所高校为整体转型试点单位,确定1999年后其他新建本科高校的近40多专业为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贺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服务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类两个专业群被列为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14年贺州学院正式成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制定了《贺州学院转型发展规划(2014—2020)》,计算机专业转型也被列入了学校发展规划。

1 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面临挑战

贺州学院于2006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2007年才开始招本科生,日前有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网联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短、底子薄、基础差,存在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滞后,学科专业无特色,师资缺乏企业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等问题,转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校人才培养类似企业产品生产,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育、实习就业对应就是产品生产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下面主要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就业几方面进行探讨。

1.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致力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已形成了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具有比重高(课程多、学分多、课时多)、开课早、全程化、专业化和参透于实践教学环节等特点。表1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与贺州学院2013级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进行了对比,显然贺州学院的职业规划体系显得非常薄弱,存在着比重低(课程少、学分少、课时少)、开课迟、非全程化、非专业化和不注重实践教学渗透等不足。

1.2 课程体系

以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各类课程学分和学时分配情况如表2所示,理论教学学分占65.1%,实践教学学分占34.9%。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课堂教学一般只占50%,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也应约为1:1比例才比较合理,显然该专业的理论教学学分偏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偏低,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1.3 “双师型”师资队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要求至少5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其中至少有3年校外工作经历。兼职教师多是企业、行业或相关领域的高级资深从业人员,兼职教师甚至比专职教师还多,约占60%~70%。以帕德博恩经济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兼职教师的比例在40%左右。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大部分师资缺乏实践经历,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有专职教师36人,博士、教授、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校外工作经历等师资统计(如表3所示)表明,各系列师资比例非常低,与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相差甚远。

1.4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表明,校企合作应该是一种双赢格局,高校为企业培养适合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助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参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参与毕业设计指导等实践教学活动,为高校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提供科研项目来源和资金,资助实验平台和科研机构建设等等。2013年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相关数据统计(见表4)表明,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还尚未打开局面,深入合作之路将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2 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提出:“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推行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可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把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目标瞄准了校企合作。因此,针对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引入“嵌入式”概念,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嵌入的“嵌入式”创新思路。

“嵌入式”和“嵌入式系统”源自计算机领域,“嵌入式”通俗来讲就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嵌入式系统”可以理解为一种“完全嵌入受控器件内部,为特定应用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是通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互嵌入来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3 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实践途径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在于形式,重在内涵建设。借鉴国内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内涵建设上要求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相互嵌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嵌入的办学特色。

3.1 “嵌入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1)职业生涯规划前移。一方面,应当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前介入,指导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毕业生中的成功人士来校作经验介绍,有针对性地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前景、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职业规划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升专业信心,使学生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2)多元化队伍嵌入。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短期内解决问题不太现实,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一支多元化教师队伍。一是聘请经验丰富的校内职能部门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二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招聘专员、优秀校友、社会成功人士等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拓宽视野,开拓就业渠道。三是加大本院职业规划专业化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内培外引方式,逐步向专业化队伍转变。

(3)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嵌入。课程安排上要改变毕业班才开设就业课的传统做法,从新生开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开课,全程安排指导内容,有意识地将就业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准备,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4)教学过程渗透式嵌入。专业课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本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还得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把学科的前沿动态、成功案例、实战项目和就业岗位要求等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以拓展专业学习与就业能力提升结合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2 “嵌入式”课程体系

(1)调整课时比重。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过高,由于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势必使培养出来学生“高分低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性,要适当减少部分专业课的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嵌入实用课程。课程设置滞后,将会导致学生所受的教育和实际动手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也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罪魁祸首。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与企业无缝接轨,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嵌入更多与企业主流技术相关的实用课程,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完全按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应该增设相应实训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项目驱动形式,以项目嵌入模式开展实训课程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3)改革教学模式。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实践能力为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嵌入,那么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互相嵌入的同时,更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提升这个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既可以充分体现出学习过程嵌入实践,实践过程嵌入理论学习的理念,又能够促使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入,有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3 “嵌入式”师资队伍

(1)外嵌式师资培养。通过制定外派企业跟班培训计划,每年派出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企业经历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让其了解所教学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2)内嵌式人才引进。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双师型”师资短缺问题的另一个解决办法是采取“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嵌入式”柔性引进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IT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资深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国内重点高校或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学院转型与发展。

3.4 “嵌入式”实习就业

为了帮助毕业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缩短工作后的适应期,学校应当加快“引企入校”速度,加强与IT企业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为毕业生与IT企业之间搭建直通桥梁。“嵌入式”实习就业是毕业生实习与企业新员工培训的有机整合,将新员工培训、实习提前到了大学阶段。在企业与学生达成就业意向的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订单式”高端IT人才岗前实习,既解决了计算机专业实习难对口问题,又能为企业节省新员工培训费用。一方面,岗前实习以企业开发为基础,以项目案例实训的形式开展,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项目分组管理,学生在项目工程师的指导下参与模块代码的编写和调试,按要求完成项目开发工作。通过案例练习、企业项目开发和评审,使学生具备软件开发实战能力,以及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向高端IT人才发展。另一方面,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也安排在企业完成,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指导,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项目,以真题真做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根据合作协议,毕业生实习结束后全部推荐到合作企业或其加盟企业就业。“嵌入式”实习就业关键是要有实力强大的合作企业,贺州学院目前正在与“中兴通讯”、“用友新道”、“甲骨文(广西)OAEC/WDP人才产业基地”等企业进行合作洽谈,“嵌入式”实习就业模式有望在不久得以实施,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将得到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指明了转型发展方向,下一步工作我们将着重围绕“嵌入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嵌入式”课程体系、“嵌入式”师资队伍和“嵌入式”实习就业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