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语境的英语翻译教学行动研究

2015-08-22颜丽宾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例句跨文化

颜丽宾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跨文化语境的英语翻译教学行动研究

颜丽宾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跨文化语境是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关键点之一,也是习得母语为汉语的学生进行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问卷调查提炼出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制约瓶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利用“Culture Knowing”的教学模式实施翻译教学,制定合理可行的行动教学实施方案。并对跨文化语境的英语翻译行动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分析。

跨文化语境;行动教学;英语教学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 ,是一种复杂体,包括了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信仰、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具有时空性,世界上不同国度、区域都处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间纵坐标和横坐标的“时空坐标系”中。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而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反映了文化的特征,但同时也受到文化的制约,跨文化语境概念则是跨越既有的习得语言文化和思维的掣肘,对外语文化、历史、风俗、传统等的理解和学习。对于习得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跨文化语境特征是进行英语翻译教学的一道障碍,因此,在进行英语语言翻译教学时如何更好结合特定的英语文化语境,实现有效、富有内涵的英语翻译教学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1-2]。教学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种进行教学效果有效反思以及促进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探讨利用教学行动研究方法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行动研究内涵

教学行动研究最早由澳大利亚学者Kemmis and McTaggart[3]提出的:“行动教学研究是一种进行反思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可以达到对以下教学特征的理性认识和合理评价:1)所从事的教育事业,2)教学工作过程,3)教学环境。学者Ferrance[4]认为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己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者对行动研究的定义[5],可以将行动研究教学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进行系统的、反思性的教学探究,核心是教学反思;

2.通过一系列“闭环”的教学步骤实施完成的;

3.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导向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参与、调查和研究;

4.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期望。

因此,在教学行动研究方法的实施上,可以具体分解为以下四个步骤:计划—行动—观察—反思[6]。四个步骤是一个循环的教学活动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实验和方法再改进,将教学过程演变成一个不断促进发展、螺旋上升的历程。

二、教学行动在跨文化语境翻译的应用

(一)存在问题

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方式,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符号表层的意义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因此,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在英语翻译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翻译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个难啃的“骨头”,能将英语原文中的文化语境融会贯通并翻译出原文原滋原味的文化气息,更是教学的难点。大多数学生在翻译时存在着:

1.缺少原文文化语境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在以时由于思维定势,习惯于以直译的形式翻译出原文,而对原文中特定的文化语境往往忽略或者错译,未能准确翻译出原文意思,必须通篇了解原文所处的历史文化坐标体系,断章取义片段式的翻译难免造成翻译的偏差。

2.硬译和死译。由于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综合翻译分析,缺乏对原文句子意义、结构的合理变通调整,往往出现翻译的句型生硬,译文枯燥无味。

3.翻译词汇量匮乏,语法错误。由于部分学生词汇量相对较为匮乏,对陌生词汇的翻译不是通过前后文的通篇理解,而是单凭直觉的猜测,仅仅通过简单的词汇、词组和句型,导致所选单词不能合理确切反映原文意思。

(二)行动研究教学计划的制定

为发掘上述问题的根源因素,开展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梳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这些原因的源头,并以此采取相应的教学行动改进措施。为此,收集学生学习和授课信息,进一步观察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教学日志和理论提升等方法进行。通过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交流沟通,收集学生对翻译的认知度、翻译教学知识的接受程度、翻译中的跨文化延伸度以及对教师的教学反馈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自身的教学日志以及同事讨论分析和翻译教学理念、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反思分析,并作为制定教学行动研究计划的依据。

调查问卷共收集有效答卷96份,结合对两个班级40名学生的沟通交流,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进行跨文化语境翻译时存在的难点和瓶颈主要根源有以下几个:

1.跨文化学习意识薄弱。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约78%的学生(75位学生)表示现有的环境不利于英语语言文化基础的培养,仅仅通过课堂上的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往往不充足,而课外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交际的氛围薄弱,加上较少与英语国家的人面对面交流,导致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处于被动掌握的环境,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跨文化学习的意识趋于薄弱。

2.习得母语文化思维定势。近85%的学生认为受母语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进行翻译表达时,更多的从汉语文化角度去理解思考,制约了学生源于原文的跨文化翻译能力和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3.英语水平受限。近59%的学生认为包括了英语词汇量的掌握量较少,导致翻译的单词不能合理使用;另一方面,约68%的学生认为口语水平缺乏信心,不敢主动与外国人主动交流等等。

因此,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跨文化语境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瓶颈为行动研究对象,遵循跨文化教学和翻译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并根据Moran提出的“Culture Knowing”文化学习模式[7],制定进行跨文化翻译教学的行动研究方案,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描述跨文化语境信息(knowing about)。选定相关的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篇章,并对篇章中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分析。

2)进行翻译教学案例分析(knowing how)。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对文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阐述以及身临其境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文化主题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能够充分反映原文历史文化特性的案例进行解释,归纳潜在的翻译思维和翻译文化取向。

3)参与翻译教学和交际活动(knowing why)。创造与原文相近的场景,组织学生进行原文的跨文化交流翻译,使其获得相应的原文语境的翻译情景,并进行合理化的翻译解释。

4)反思文化差异和教学方法(knowing oneself)。通过学生以课堂小组和课外建立相关的学习档案方式跨文化的差异,加深原文文化语境的理解,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思考。

图1 跨文化语境翻译教学的行动研究方案

结合图1的跨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行动研究方案可知,各环节的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为递进,以环形构织成一个循环的教学行动研究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以合理的任务进行引领教学活动,并使教师在全程参与互动,包括英语原文的文化资源信息,参与案例例句的讨论分析、进行扩展翻译活动和思考文化差异,进而提升翻译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三)翻译案例教学行动实施

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将所选的片段文章让学生提前阅读,翻阅和收集相关的跨文化语境信息,在此过程中,鼓励促使学生进行广泛的资料查阅和整合,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短语和套语等英语语言。在课堂教学实施时,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翻译讨论,教师进行例句中跨文化信息必要的内涵解析,再由各个小组学生各自翻译出完整的译文,并在小组内进行组内的评价和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技巧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从翻译的各层面对例句进行分析,包括词汇组织,语法结构等翻译信息的正确导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讨论分析和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每次的教学案例建立学习档案,便于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跟踪监控和管理分析,学习档案主要由各单元的主题日志、学习内容、学习心得和学习贡献等内容构成。之后,由各组分别提出翻译的译文以及分析翻译例句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由学生反馈的问题以及参与翻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通过小组商讨式结合教师参与导向式的教学过程,最后由提炼出来的问题进行综合会谈式的反馈分析,循序渐进的不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的提升翻译教学效果和学生英语翻译能力。

在实施教学行动时,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的跨文化语境的认知和翻译技巧的综合应用。例如,在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的片段进行翻译教学时,对翻译片段在原文章节中的承前启后的关系,以及例句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必要的“旁白式”解析。例如:

“So excellent a king;that was,to this,Hyperion to a satyr:s loving to my mother.That he might not betweenthe winds of heaven Visit her face too roughly.”

例句中,蕴涵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历史语境,因此在对此例句进行翻译教学时,就必须进行适当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涵义渗透教学:古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中的众多神话传说是西方文化的瑰宝,反映了民族的智慧,折射着艺术的光焰,因此在跨文化语境教学时,历史文化信息的交汇渗透是成功翻译的基础。另一方面,历史文化的引入也会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激活课堂的气氛。在该例句中,莎士比亚就利用了希腊文化中的“Hyperion”,在教学过程中,以Hyperion为基点,引出片段教学中的跨文化信息:Hyperion是古希腊神话中主神朱庇特的父亲,而Satyr则是山野树林中的半人半羊的怪物,因此在对该例句进行翻译时,先引导学生如何对这两个文化概念的理解,利用动画分析历史文化特征信息以及模拟合适的情景,分析这两个文化概念在该例句的特征,并进行适当进行意译解析。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和比较分析,该例句的较为合理的翻译应为:

“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的这个,简直就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意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

再例如,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例句中的事物往往寄寓一定的文化内涵,而这往往成为学生翻译的难点和瓶颈,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譬如:

“If we try to implement these harebrained ideas(that English should be replaced by Hindi and the 15 recognized state languages),India will become a Tower of Babel.”

对于Anita Pratap中这句中的“Tower of Babel”就利用到了《圣经》中的事物,《圣经》是西方文化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之一,《圣经》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尤为巨大,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的“英格兰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莎士比亚,是英格兰早就了莎士比亚,但造就莎士比亚的却是《圣经》。”[8]因此,在进行该句翻译时,就必须对该句中引用到的《圣经》典故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例句中的“Tower of Babel”直译为“巴别通天塔”,便使得该例句的翻译索然无味黯然失色。因而,该例句中的“Tower of Babel”应该进行意译,而“Tower of Babel”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第11章中,Babel为《圣经》中的城市名,后为古代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巴比伦(Babylon),诺亚(Noah)的后代拟在此建造通天塔,上帝对他们的异想天开的狂妄计划甚为恼怒,雨水变乱建塔者的言语,形成交流障碍而无法合作,最后通天塔因此没有建成。故而此例句中的“Tower of Babel”应该意译为“语言障碍”,通过典故文化的解析,以及课堂的讨论分析,教师参与翻译过程,最后得出较为合理的译文为:

“如果我们试图实行这些轻率而愚蠢的主张,以印度语和其他十五种官方承认的各邦语言取代英语的话,印度就会因语言的纷杂而乱成一团。”

(四)翻译教学行动研究的观察与反思

进行跨文化语境翻译教学行动研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内涵,而语言和文化交汇融合渗透教学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在以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宗旨下,跨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英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语境信息内涵相结合,语言和文化互为目的和手段,英语语言是西方文化的载体,而丰富多彩的西方文化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真实鲜活生动的题材和环境,加强课堂教学中跨文化信息的渗透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而且可使学生英语学习生趣盎然。因此,在教学行动时,课程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安排组织,语言和文化的融合组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2.跨文化语境的英语翻译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在教学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能力,以及跨文化的基础,应可从更为直观的、具体的和更易理解的跨文化知识点入手进行翻译教学,逐步递进的推进教学认知和跨文化语境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3.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行动主导,教学反思反馈主导尤为重要。在翻译教学行动中,教师在组织参与教学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现有英语文化基础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出发点循序渐进让学生发掘分析问题的能力,融入适当的翻译技巧,以合理的翻译译文为解决跨文化语境翻译问题。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更需要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以及教学过程的新问题,引导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英语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的,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排除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制约的同时,赋予语言教学中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现文化的魅力和瑰丽,进而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容和拓展英语语言教学的外延。通过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跨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行动研究,学生的英语翻译技巧、译文的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英语水平有显著的提高。英语语言和跨文化语境的融会渗透教学可以有效的丰富教学内容和特色,采用行动研究教学方法可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在行动教学研究中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1]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149(2):27-34.

[2]Crozet C,Liddicoat A J,Lo Bianco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From language policy to language education[C]. Strin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e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 1999,1-20.

[3]Kemmis S,Mctaggart R.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2.

[4]Ferrance E.Action Research[M].Rhode Island:Northeast and Islands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at Brown University,2000.

[5]王蔷,张虹.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6]Thorne C,Wang Qiang.Action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ELT Journal.1996,50(3):254-262.

[7]Moran P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Boston:Heinle&Heinle,2001.

[8]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林劲)

Action Research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with Intercultural Environment

YAN Li-b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363000,China)

The intercultural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key poin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as well a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Chinese students account in the translating study.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bottleneck were abstracted by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Action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Meanwhile,the teaching mode of“Culture Knowing”was brought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process.The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action teaching embodiment was formulated.The introspection and analysis of intercultural environmen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were illustrated as well.

intercultural teaching;action research;English teaching

H319

A

1673-1417(2015)02-0036-05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5.02.0008

2015-04-08

颜丽宾(1985—),女,福建龙海人,硕士,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例句跨文化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