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不再,市井从容

2015-08-22邓沛

海峡旅游 2015年8期
关键词:桃溪老店永春

邓沛

所谓『无永不成市』 ,说的便是永春人善经商、能贸易。在泉州地区,永春也的确拥有最大数量的华侨,在农业时代,永春少得可怜的耕地,促使他们向外走,寻找各种贸易的可能,不甘于故土窘迫的限制,最大程度上活出一条财富的道路。五里街,曾经是永春人繁华贸易的一个见证,只是这一见证,如今已退为当地人市井生活中所驻脚的小小一站。

永春五里街,位于桃溪岸边,曾经商业贸易繁华。只因古时候桃溪水量充沛,而历来河水充裕之地多有交通往来,泊船马车,商业便会生根发芽,尤其是内地与沿海的交接地段。当时的五里街因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成为了这样一条经商之路。

说到五里街的商业发展进程,在隋唐年间便有了雏形,到了宋代更有了发达的河流港口——西安许港,商船可以从泉州直通五里街,永安、三明、德化等地的茶叶、香菇、笋干等山货和闽南沿海的鱼虾盐糖都在此地聚集、流通。山与海的交流,让五里街异常繁华。只是如今桃溪不再丰沛,五里街多了点落寞。

7月的闽南地区,稻穗饱满泛黄,微风一送,便响起哗哗声。五里街旁便是修长的稻田,风卷稻浪的声响,包裹着这条千年古街。于是在五里街漫步聊天,经过的老建筑,竟多了几分诗意。五里街的建筑以闽南常见的骑楼为主,鹅卵石铺好的基石,木头建构的墙壁,屋檐外伸,即使是下雨天也可以慢慢闲逛,这是商业环境中诞生的建筑。

依然热闹的市井生活

如今八二三西路上的五里街旧街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古街。两层的骑楼在道路两边一字排开,经过漫长时间的侵蚀,虽然看起来老旧,但是建筑外貌上的种种痕迹悄然流露出当年景象,商贾云集、游人如织、车水马龙仿佛尽在眼前流过。从五里街派出所开始向下走去,来赶早市的人不少,买菜吃早饭,添置日常生活用品,碰到熟人便停下脚步问候,当年商业的繁华悄悄演变成了如今的从容人情。

几家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店并列排着,有的连店名都没有,只是大门打开,摆出一副任君挑选的“架势”,铁锅蒸笼、锄头竹筛、牙刷瓢盆等,老板随意放置,凌乱中多了几分生活气。一辆满载着新编好的簸箕和竹耙的三轮摩托车停在店家门口,老板出来检查货色,随后又与竹匠商讨起价格,一来二往,便添置了些货品。在日用生活品店的对面,开着家卖早点的小摊,老板娘手脚利索地炸着油条。也有在道路边支开一片地的摊贩卖着自家的水果和蔬菜,留意着路过的行人。一位年过半百的阿婆挑着菜,辗转在各家门店前,稍作吆喝,会意的老板便会出门来挑菜,准备中午填肚子的食材。再往前,开着两家理发店,老板都是上了年岁的人,前来理发的客人岁数也不会小。我们取材拍照时,店里的老板还探出头来热情地打起招呼。

在五里街中段位置,有一家做竹编生意的老店。两间门面,一间敞开着,摆放着老板亲手编织的竹器,簸箕、背篼、菜篮子等,环墙也挂着些竹编的扇子;另一间门面半掩着,里面堆放着还未加工的成捆的竹子。老板正坐在自己特制的坐具上,灵活操动着刀具,手起手落,熟练地编织着。老板说自己的手艺是祖辈一直传下来的,好几代人都未曾改变。说话间,老板拿出自己最得意的“火洋篮”,竹青竹白规律交错,像一副图腾,十分精致,表面还漆上了油光,手感光滑,去掉了竹子扎手的感觉。“我做这门手艺都大半百了,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学,到现在不知道卖了多少篮子了。五里街像我这样的竹编店只剩我一家了,老手艺不能丢呀!”

家住永春的一位朋友说,五里街这边有许多当时名声大噪的店,名号众多,卖布的“华德布行”“可联行”,福州人开的“金饰店”,做海产杂货批发的 “金全裕”, 卖杂货的“福源”店等等。另外还有许多出了名的中药店,如“怡春堂”“保和堂”等。而其中还有些百年老店,比如“吉安堂诊所”“参元堂灵应茶饼”“三点水打铁”等。如今,多数店已经搬迁到永春城关人潮聚集的商业街了,少数店还镇守着五里街,延续着自己的故事。

“许多人第一次来五里街,第一个感受恐怕是老旧,黑黑的木墙,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只要慢慢走一遭,看看那些老店、祖传的老手艺,还有那些面对历史迁变依然选择继续在五里街生活下去的人,便会发觉五里街真正的韵味,那种面对改变的从容不迫。”永春的朋友说道。

当我们离开五里街时,方才打过招呼的老板,探出头来,冲着我们微笑,皱纹和笑容融在了一起。“照片要拍得漂亮哟!”这或许就是五里街继续走下去的意味吧!

猜你喜欢

桃溪老店永春
从太空俯瞰地球
百年老店 传承创新——记山西鑫炳记食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华语视听牛永胜 以客户为主,20年老店的“生意经”
百年老店
琵琶老店琵琶声
永春雪山岩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桃溪之忆
怀旧盟
桃溪的橙色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