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动画电影发展所反映的日本社会空间变迁

2015-08-22

电影评介 2015年3期
关键词:宫崎骏动画电影动画

于 苗

一、 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历史

日本动画电影按照历史发展阶段主要分为战前萌芽期、战后恢复期、风格形成期、技术突破期、成熟壮大期、风格创新期。[1]具体如下:

(一)战前萌芽期:战前萌芽期指的是日本最早出现动画的1917年至日本二战战败的1945年这个时期。这段时期的早期,日本动画主要是选取世界各国的名著为题材,展现了很好的国际视野。

(二)战后恢复期:战后恢复期指的是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到1974年为止。

(三)风格形成期:风格形成期以上映于1974年的动画电影《宇宙战舰》为开始标志,而结束于1982年。这个时期,日本动画界经过将近30年的探索期,厘清了动画和卡通的区别,从此动画电影真正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四)技术突破期:日本动画电影技术突破期始自1982年上映的《超时空要塞》,结束于日本动画电影进入成熟期的1987年。[2]该时期由于日本观众追求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动画界不得不在画技上力求有所突破。

(五)成熟壮大期:成熟壮大期指的是自1987年到1993年。当日本动画发展这一阶段后,对动画年龄层次的反思使得日本动画电影开始由成人观众向低龄观众集中,低龄化的趋势一步一步得到强化。

(六)风格创新期:风格创新期指的是自1993年到现在。这一时期,日本动画电影在制作技术、剧本、画技、设计等方面都更加成熟,并逐渐开始追求风格上的创新,试图对原有的思路和框架进行创新。

二、 日本动画电影的总体特征

综观日本动画电影的概况,可以发现日本动画电影主要有如下特征[3]:

(一)题材上注重精神层面的呈现和民族情怀的表达

从日本动画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到好处地发挥了动画的优势,这也体现了日本人良好的借鉴能力和在别人的成果上进行发挥的天赋。精神层面的呈现,一方面体现为动画工作者通过动画作品对人们情感生活的关注;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日本动画工作者对动画电影的主题思想方面的深度挖掘。许多动画电影作品不管题材是现实的还是非现实的,都由于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而成为久盛不衰的经典作品。民族情怀的表达在日本众多动画电影中比比皆是,如今敏导演的动画作品《千年女优》,就通过渲染女主角的执着精神来表达日本的民族精神。

(二)制作方法的持续创新和应用

先进制作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用,是日本动画电影屹立于世界的法宝之一。例如“口动作画法”和“保存备用法”[4]等先进动画制作方法的使用。在日本动画电影中,许多都采用了只让说话者的口形发生变化的“口动作画法”创作,而“保存备用法”则指的是动画制作中将一组连续动作(如海浪翻滚的场景等)的画面反复使用以节省浪费,提高效率等。这种制作方式制作的动画电影作品,相比于一般的迪斯尼动画,作画的数量确实减少不少。

(三)从内容上看:题材广泛,不拘形式

日本动画电影在全球动画电影界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和无法磨灭的影响。美国、英国、中国等国的文学作品、艺术著作、绘画作品等丰富多样的素材,都在日本动画电影作品中得到呈现。拿宫崎骏的作品来说,就很好地体现了日本动画电影的这种特征。和许多动画电影大师一样,宫崎骏的作品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其中如《风之谷》《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红猪》都属于宫崎骏原创作品,内容构思为宫崎骏独创,而《天空之城》《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哈尔的移动城堡》《魔女宅急便》则改编自西方文学名著,为其吸收、借鉴之作。《风之谷》的诞生奠定了宫崎骏在日本动画电影界的地位,而这之后的《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红猪》《龙猫》《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脍炙人口的动画电影,则奠定了其在世界动画界的地位。从早期的成名作到2008年创作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宫崎骏以其别具一格的作品风格,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动画电影经典作品。

(四)情节方面展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等,是成熟期日本动画电影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这一点和中国、美国等世界其他国家的动画电影作品是不一致的,原因就在于日本动画电影界不仅仅将动画电影的受众定位为低年龄,而是大量地考虑了成年人的观看需求。可以说,同美国等国家的一些主题简单、情节单一的动画大片相比,日式动画电影的情节和任务关系上显得更丰富化和多元化,在思想层次上更加深邃,思想纬度更加内敛和深沉。一些市场调结果就发现,由于善于描摹动画人物间微妙的感情和关系,使得日本动画更加受到东方观众的观赏需求,而西方观众则很难接受。其实,这样的情节设置方式才是日本动画真正的精髓。[5]而正是靠着这种情节设置,才能一步步抓住观众的心灵,才能使动画人物一步步走进观众的内心,才能管窥到日本民族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

(五)独特视角和准确丰富的角色塑造

角色是动画电影的灵魂所在,角色的塑造是动画电影制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角色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动画电影是否能为观众所接收和喜欢。日本动画电影在角色塑造方面可谓是十分准确而独到的。动漫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充分塑造是以其独特的视角为前提的。角色丰富的心理世界和情感让日本动画电影所塑造的动画形象深入人心,如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娜乌西卡、清纯可爱的希达、善良淳朴的小月和小梅、古灵精怪的小魔女琪琪以及充满爱心的千寻等。这些角色基本上都具有胆怯、柔弱的外表及勇敢坚强的内心,这样的角色塑造手法使得剧情显得夸张、虚幻、离奇而又不失可爱。角色的成功与否并不单单只看主角,还要看配角,配角塑造的成功能够从侧面为主角的塑造提供衬托。

三、 日本动画电影发展所反映的日本社会空间变迁

“涂尔干”1893年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社会分工论》中最早提出“社会空间”这个概念,他所理解的社会空间概念的内涵更多是地理意义的。后来社会空间这个概念得到很广泛的研究。[6]综合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社会空间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群体居住的地理环境、个体对社会空间的认知或者个体在空间中的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定位等方面。

(一)社会群体居住的地理区域:对生态环境由过度利用到重视保护

日本社会对于生活方式的变革、住宅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开始于1949年。建筑师以各种课题展开了多样的实验住宅设计,比较熟悉的“最小限住宅”便是其中之一。这些变化都在不同时期的日本动画电影中得到了体现。宫崎骏的《风之谷》就通过虚幻世界中的角色关系和情节构成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日本社会也经历了工业文明的阶段,也为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在动画电影的呈现相当普遍。而由于日本是个岛国,水在动画电影如《千与千寻》中得到了很多的呈现,也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群体居住的地理区域,就很好地体现了人们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和环保意识。

(二)个人对空间的主观感受:由重视团队发展到追求个性独立

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索尔扩展了涂尔干对社会空间的界定,他把社会空间想象为众多区域的拼贴物,每一区域依据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空间感受来划分。社会群体的价值和特性总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空间呈现出来。[7]例如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比较强调团队意识,而缺乏对个体特点的鼓励。但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日本人的个性逐渐得到解放,这些都能在不同时期的动画电影中找到蛛丝马迹。如早期的日本电影《海之神兵》中所表现的就是日本人强烈的团队意识对个体个性的压抑。而新时期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主人公千寻就通过在幻境中的神奇经历反映了个体在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即对个体个性的解放的赞扬。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愫在幻境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千寻的独立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由不受重视到重视程度加强

美籍俄裔社会学家索罗金1927年最先使用“社会空间”这一术语确定个人与他人或其他被选作“参照点”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日本社会空间的变迁轨迹之一,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方面主要在于个体由不受重视到被重视的程度得到加强。宫崎骏的《风之谷》讲述的是世界产业文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在《风之谷》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大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而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则是十分渺小的,而这也正是日本社会一个阶段社会空间的特征。日本漫画家岸本齐史的代表作《火影忍者》中就成功地讲述了每一位年轻的忍者都在开拓着属于自己的忍道,进而强调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重要位置和价值。此动画电影中个体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体现了日本社会的变迁。

四、 日本动画电影反映社会空间变迁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启迪

动画电影是艺术的一种,艺术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更加能够反映社会的变迁。日本动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持续而坚挺。其内容、题材、风格等从诞生起到成熟期方方面面都经历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技术因素革新的影响,也是对日本社会文化变迁的记录和反映。通过对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脉络的回顾和对其特征的总结,可以发现其与日本社会空间的变迁之间的紧密关系。这种反映主要体现在社会群体居住的地理区域方面对生态环境由过度利用到重视保护、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方面由不受重视到重视程度加强。动画电影对社会空间变化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而对其的研究也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比较好的视角,通过对动画电影的研究无疑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空间变迁的轨迹。其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启迪:

(一)深挖民族文化和时代特色,借鉴新技术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我国政府近年来愈发强调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在软实力上与世界人民进行交流和沟通,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为舒适的外部环境。动画电影在文化交流中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应该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生力军。目前已经有中国文化题材和内容的动画电影在全球成功的案例,如《功夫熊猫》。虽然该影片不是中国导演的作品,但还是给中国动画电影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学习的范本。相比较而言,我国动画电影工作者在理解中华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深入发掘,一定能够制作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动画电影作品。

(二)重视精神层面的挖掘

重视精神层面的挖掘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挖掘上。纵观我国动画电影史的发展历程,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一个比较困扰的问题。宫崎骏动画电影作品中的一个显著方面,就在于贯穿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中既有对人性的描述和歌颂,也有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爱的宣扬。如其《千与千寻》及《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作品,就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赞扬了爱的伟大,这种爱不仅仅是男女之爱,更包含有更多复杂的关涉人性的成份。如千寻和白龙之间的爱就带有感恩、责任等意境,而这种爱在《萤火虫之墓》和《龙猫》中则表现为亲人之爱。

(三)重视成人受众,满足成人受众的需求

在中国的动漫创作中,其题材风格和内容总是偏低龄化。我们从宫崎骏动漫作品中就可以看到,其动漫作品的受众人群并不只定位于小朋友,更有针对成年人的元素。中国动画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寓教于乐,即将道理融合在动漫中,树立起一个中国式的“好孩子”形象。这正是中国动画电影“低龄化”定位的一种表现。而宫崎骏动画电影中几乎没有板起脸来讲道理的情节,而更多是通过一个年幼的主角不断成长的过程来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正是中国动画电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1]山口且训,渡边泰,刘桂华.日本动画电影史(一)[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2):39-44.

[2]宋宁宁.淡远深邃,天蓝海碧——浅析《天空之城》色彩环境塑造的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11):84-85.

[3]周越,李可文.动画电影与文化传播[J].设计艺术研究,2014(6):31-35,40.

[4]任姗.浅谈日本电视有限动画技术[J].当代电视,2015(1):88-89.

[5]徐红,郭姣姣.数字化技术在日本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运用及启迪[J].新闻大学,2014(11):47-50.

[6]王晓磊.“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10(1):49-55.

[7]胡澎.日本社会研究的轨迹、特点及问题——中国的日本社会研究综述[J].东北亚学刊,2014(1):36-42.

猜你喜欢

宫崎骏动画电影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动画电影
宫崎骏动漫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宫崎骏的动画世界
我是动画迷
走进“天空之城” 久石让与宫崎骏动漫作品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