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构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探讨

2015-08-20杨洋周琳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机构养老社会工作模式

杨洋 周琳 王 慧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养老问题的现状,因而,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等新的养老模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由于目前机构养老模式发展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养老需求。所以,本文基于对贵阳市若干养老机构的调查,将社会工作引入机构养老模式之中,以弥补当前机构养老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机构养老;社会工作 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现实和紧迫。2006年,贵阳市正式进入人口老龄社会。据贵阳市老龄办统计,截至2010年底,贵阳市总人口364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49.7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3.7%,65岁以上老年人34.48万,占全市总人口9%,贵阳市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预计到2015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将达77.89万人,占总人口的15.88%,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8.33万人,占总人口的10.69%;2020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将达88.7万人,占总人口的16.05%,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65.83万人,占总人口的11.91%。随着家庭结构和养老观念的变化,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尽管是现代社会比较推崇的养老方式,但还是显得过于单一,也无法解决目前的养老问题,面对来势汹汹的“银色浪潮”,机构照顾仍然是解决养老问题必不可少的方式。

一、贵阳市机构养老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贵阳市养老机构发展较快,由2007年的21家发展到目前的49家,共有床位4037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7家,共有1050张床位;民办42家,共有2081张床位;乡村敬老院57所,床位956张。贵阳市老人拥有床位率为8.2%,与全国老龄办规定的12%的标准还差4%。以目前的老龄人口计算,床位缺口至少近2000张,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需要的床位数还将相应增大。调研发现,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养老机构,都存在机构所提供给老人的服务过于单一,无法满足机构老人的需要,也无法让老人安度晚年。基于这一问题,笔者试图将社会工作介入到机构养老中,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以机构老人服务为主,机构工作人员和老年人家属服务为辅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并通过对服务的反思和总结,形成一套养老机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通用模式,以便在贵阳市乃至贵州省所有养老机构开展社工服务,促进养老机构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服务的纵深发展、减轻机构老年人子女的顾虑和增强子女对其老人的精神支持与关怀、提高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目前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机构老年人需求分析

就目前从对贵阳市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的调研情况来看,他们所呈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差异性更多的只是表现在轻重程度上面。

(一)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机构层面。首先是基础设施不足,老人卧室设施、特殊老人设施、通道扶手设施、医务室设施、老人活动室设施配备不足。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只是有最基础的生活设施,而对于老人所需的特殊设施,以及一些通道扶手、医务室、活动室则较少有。其次,社会支持网络与资源获取渠道单一。公办机构一般靠政府扶持,而民办机构的政府扶持则较少,大部分是个人或合办出资。再次,机构服务理念模糊。绝大多数的创办者是出于对老人的同情,想要为老人提供一个可以安度晚年的场所,但由于能力有限,只是为老人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老人的娱乐等精神层面关注较少。相比公办养老机构而言,民办养老机构还存在以下特殊问题:机构地理位置更为偏僻,交通不便;机构硬件设施更为简陋;机构工作人员多来自农村务工人员,以女性为主,流动性很强,并且工资待遇极低;机构入住率较低。

2、工作人员层面。由于工资待遇的问题,导致了工作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大多数民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极低,他们将自己视为保姆或者护工,认为自己做的工作低下,缺少职业荣誉感和尊严。另外,工作人员缺少入职前和在岗的继续教育培训。

(二)机构老年人需求分析。

机构老年人的需求首先表现在,入住前后对机构环境的了解及心理调适,然后是基本的生活照顾,心理辅导和情绪支持,医疗服务的需求,一些离异或丧偶老人的再婚需求,与亲人和外界沟通的需求以及临终关怀的需求等等。

综上所述,机构所提供给老人的服务形式过于单一,无论是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与机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衔接,还有很大的服务空白需要弥补。

三、机构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探讨

老年期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理应得到子女和社会的尊重与照顾,使其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然而,当子女无法提供照顾的老人和无子女的老人被送入养老机构后,由于种种原因,养老机构的服务却显得过于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将社会工作介入到机构养老中,对机构的工作人员、机构内老人以及老人家属制定详细的服务计划,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渗入到机构养老的日常照顾模式中,创建出一套符合机构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本文将以对贵阳市若干养老机构的调查分析为依据,试图对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的模式进行探讨。

(一)组织体系及功能定位:

在养老机构内部设立社会工作办公室,直接由机构负责人管理。对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其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体会工作价值,并对其进行情绪支持、心理辅导和志愿服务,以及入职前和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机构,社会工作者可以拓展机构社会支持网络和资源获取渠道,招募、训练、运用和支持志愿者服务,建立机构和社区之间的联系,与媒体合作,通过宣传,倡导社会力量对养老机构的关注和支持,组织不同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社会工作者还将对老年人进行直接的服务,包括入院前,院中和出院后的全程服务,并组织老人家属的探视及开展各种活动。

(二)运行模式:

1、院前:社会工作者以咨询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同申请入住的老人及其家属进行面谈和家访,并安排老人和家属一起探访机构,对机构环境及服务范畴进行考察。并对老人及其家庭状况进行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老年人入住机构的背景及目的、老年人的疾病史、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有无异常行为、家庭护理照料情况、护理照料者情况、家庭生活状况、老年人的生活历史、老年人的性格、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老年人的工具性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状况等。

2、院中: 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进行个案辅导及小组活动,并进行生日欢庆会、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兴趣小组等丰富老年人的生活,针对机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交往与沟通,缺少趣味活动而开展的,主要通过了解老人兴趣爱好,召集小组成员,引导和鼓励小组成员分享日常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改善交流方式,促进组员间的交流,同时增加老人的日常兴趣活动,降低其空虚感和失落感。并对有活动障碍的老人进行康复服务。并召集老人家属,开展家庭工作访,家庭聚会等,加强老人与家属及外界环境的联系,降低老人的孤独感。

3、院后:开展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以出院老人为重点,把出院老人组成小组,通过心理疏导,知识宣讲,减压训练,趣味游戏等,帮助老人适应出院后的生活,同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促进老人重返社会。

四、结论

综上,机构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正好能够弥补机构原有服务的单一性,使得老年服务变得多元化,有利于满足机构老年人的多样需求。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机构,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服务的实施也可以改变老年机构的原有服务现状,进而改变以往人们对老年机构的看法,使更多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尤其对于民办养老机构而言,能够接纳更多的老人;也有利于减轻机构老年人子女的自我谴责感和顾虑感,增强他们对老人的精神支持;同时,社会工作介入的广泛推行有利于改变机构养老中单一的“仓储模式”和“医疗模式”,有利于“花圃模式”与“社会工作模式”的推广和使用;最后,宏观上有利于解决机构养老问题和老龄化问题,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吴帆,中国养老资源供求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分析[J],2007(5).

[2]林典,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探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12).

[3]高梅书,论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基于南通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10).

[4]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2).

[5]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5).

[6]夏黎,浅析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J],学理论,2012(8).

猜你喜欢

机构养老社会工作模式
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系统论视角下对各种不同养老机构类型的比较研究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