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5-08-20郭亚芸张闻东陈赟
郭亚芸 张闻东 陈赟
关键词:灸法;中风;痉挛性瘫痪;综述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4-0072-03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西医常见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等。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恢复期最为棘手的后遗症,常给患者日常生活以及精神方面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近年来临床上灸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取得了理想疗效,笔者搜集相关文献,就近10年来以灸法治疗该病症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 灸法1.1 直接灸将点燃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直接灸,根据灸的程度不同,分为化脓灸(瘢痕灸)和非化脓灸(非瘢痕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近年来主要以非化脓灸为主。陈景亮[1]给予45例患者口服补阳还五汤合阳和汤加减,同时配合直接灸中脘、曲池(双)、足三里(双)、阳陵泉(双),每穴灸9壮,以感觉微痛为效,治疗1疗程后疗效显著(P<0.05)。王澍欣等[2]应用麦粒灸配合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观察组每日选取患肢上的1个井穴,施以麦粒灸,并配合针刺治疗(靳三针疗法),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结果该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程度有明显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靳三针疗法(P<0.05)。詹珠莲[3]同样采用井穴麦粒灸治疗该病,每次治疗在上下肢各选取一个井穴行麦粒灸治疗,同时配合针刺:结果与单纯针刺治疗相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痉挛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更优(P<0.05)。1.2间接灸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某物隔于艾炷与皮肤之间施灸的方法。1.2.1 隔姜灸 陈波燕4应用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存常规体针头皮针基础上应用五脏俞隔姜灸,选双侧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结果治疗组对患者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林海等[5]采用艾灸配合脊柱旋转训练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治疗组每日隔姜灸(中脘、关元、双侧天枢),同时进行腰椎、胸椎的旋转训练,艾灸组予隔姜灸,训练组采川腰椎、胸椎的旋转训练,常规组使用基础药物治疗,结果提示单用艾灸或脊柱旋转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具有一定疗效,联合应用艾灸和脊柱旋转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疗效更显著(P<0.05)。1. 2.2隔药灸蔡玉梅[6]采用隔药灸治疗该病,对照组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常规刺法,同时取患侧上肢手阳明、手少阳经筋循行位于肩、肘、腕、手的经筋结点电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卜采用隔药灸治疗,药灸饼取同比例的黄芪、茯苓、附子、首乌、桂枝、生姜制成,方法:在两次针刺之间,把制备好的药饼放入DAJ - 23型多功能艾灸仪的艾腔,并把艾头固定于上肢的肱二头肌肌肉隆起处及肘内侧横纹中点处进行隔药灸,每穴灸约20 min,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1.3 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是将灸物放人专门的施灸器械中进行施灸的方法。李志燕[7]研究大灸法灸疗背部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在自制的大灸车的灸盒内将艾绒平摊点燃,将大灸车推至患者背部施灸,灸30min后即采用Bobath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Bobath疗法。结果治疗组Ashoorth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霍新会[8]研究艾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取穴:肩髑、曲池、合谷、手三里、外父,阳陵泉、悬钟、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方法:选取百笑灸(灸具),将灸简用医用胶布粘贴在欲灸的穴位上,拔开灸盖安装好灸柱,点燃艾柱后扣合在灸筒上。存施灸的过程中,通过左右旋转筒身调节出气孔的大小,或者升降灸盖来调节施灸温度。温度以患者皮肤感到明显的温热感为佳,艾柱燃烧完毕时移去艾灸装置。每次每穴灸1壮。结果提示艾灸结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康复疗法为佳。1. 4 艾条灸 艾条灸是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熏烤或温熨的施灸方法,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1.4.1悬起灸张秀红等[9]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艾条温灸督脉治疗,取穴:大椎至腰俞,始终保持被灸的穴位有温热感,以皮肤微有红晕而无烧灼感为度,灸治30 min。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 9%,优于对照组的73. 5%,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李宝国等[10]将患者随机分为痉挛优势侧组(A组)和痉挛劣势侧组(B组),A组艾灸治疗以痉挛优势侧穴位(即主动肌群)为主,取天泉,肱中(腋前纹头下4.5寸),尺泽,内关,大陵,伏兔,四强(髌骨上缘中点直上4.5寸),阳陵泉,悬钟,解溪,申脉,上、下肢各取2~3个穴位,交替选穴,施行温和灸,以穴位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为度,B组艾灸治疗以痉挛劣势侧穴位(即主动肌群)为主。结果提示艾灸偏瘫痉挛优势侧穴位可明显降低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1.4.2实按灸周莉[11]用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治疗该病,取曲池、手三里、内关、肩髑、臂臑、曲泽穴,方法:同时点燃4~6支艾条,用皮纹纸及湿红布包裹(以皮纹纸为内层,红布为外层),用艾条在选定腧穴上施以按、揉、推、■、扣等推拿手法旋灸,力度适当,热度可向人体深层渗透,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次艾灸30 min。结果此法在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方而均优于单一运动灸疗法和反射抑制疗法,而且对急性期患者效果更为明显。1.5温针灸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的治疗方法,适合于既需要留针,有需要施灸的情况。房显辉[12]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上肢取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均取患侧穴位,每穴灸3壮,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刘菲[13]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法:主穴为髀关,血海,阳陵泉,悬钟,主穴施灸,每穴灸2壮,约30 min.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选患侧环跳、髀关、委中、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为主,2组均同时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等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 7%,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邢舒恒[4]取百会、命门及患侧风池、肩髃、曲池、合谷、后溪、环跳、阳陵泉、中脉、丘墟为主穴,于肩髃、后溪、命门、阳陵泉、丘墟穴施温针灸,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1.6其他灸法1.6.1 药线灸药线灸是使用特制药线点燃后施灸的一种灸疗方法。黄东挺等[15]选取患侧上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并配合药线点灸,选择自制直径为0. 25 mm 三号药线,用酒精灯点燃药线后,将有火星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所选穴位每穴灸3壮,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结果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汀小荣[16]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50例,结果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汀氏认为壮医药线点灸药效和温热刺激局部皮肤,起到调节阴阳气血,活血化瘀及通经活络的作用,还可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对受损的脑神经细胞起激发作用。1.6.2 回医烙灸冶尕西等[17]应用回医烙灸+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选穴分2组,第一组采用拈抗肌侧选穴法,第2组选用夹脊穴,两组穴位轮流烙灸,用回医烙灸器直接烙烫于穴位上,视病情轻重决定时间,使局部发红乃至发泡,局部经络发生变化,达到通调经络、舒畅全身气血的目的。结果提示烙灸结合现代康复,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远期疗效明显。2 灸法配合其他疗法盛国滨等[8]将电针与电子艾灸仪结合刺激经筋结点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结果针灸经筋结点组的总有效率为83. 33%,针刺传统穴位组为56. 67%,差异有显著性(_P<0.05)。冯晓东[19]治疗卒中后痉挛,针刺痉挛优势侧即主动肌肌腱部穴位(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同时针刺痉挛劣势侧即拮抗肌肌腹部穴位(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并配合电针,体针起针后重点灸治痉挛劣势侧即拮抗肌肌腹部穴位及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曲池、合谷、命门、肾俞、气海,对照组给予进口巴氯芬片治疗,结果2组髋内收肌张力评分对比,经Ridit分析,u=2.99,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刘景隆等[20]对治疗组实施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针灸治疗,结果连续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于川[21]采用按压配合艾灸井穴治疗该病,其认为该法可有效缓解上肢肌张力增高,改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3小结《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中风恢复期,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经脉失于温通濡养,而致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灸法治疗以其温通经脉、补虚培本、益气活血等作用,在临床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研究中有着理想疗效,同时除瘢痕灸外,灸法具有无痛苦、无畏惧感、操作简便,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近年来临床研究中,灸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则多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同时也有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但大部分临床研究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规范性研究,灸法的强度、时间等目前尚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今后应该建立统一、规范化的评定标准,以便更好地研究灸法疗效,更广泛的发挥灸法的临床作用。参考文献:[1]陈景亮,温阳益气通络法合直接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4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 (8):452.[2]乇澍欣,张宾,徐展琼,等.麦粒灸配合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4):548.[3]詹珠莲 麦粒灸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17-21.[4]陈波燕,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15-23[5]林海,王玮,纪永毅,等.艾灸配合脊柱旋转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3,34(6):741-742.[6]蔡玉梅,韩海伟,盛国滨.针刺结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4):450-451[7]李志燕,易琼,潘军,大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3,19 (6):55-56.[8]霍新慧,赵百孝,周钰,等.艾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2):2566-2567.[9]张秀红,白梅.针刺联合温灸督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分析[J].天津药学,2013,25 (4):33[10]李宝国,张东淑.艾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选穴对比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2,44 (1):52[11]周莉,施伟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33-534.[12]房显辉,周鹏,周蔚华 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50-51[13]刘菲,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24-27[14]邢舒恒,刘更,张惠利,等,针刺结合灸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58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7,7(7):782.[15]黄东挺,庞声航,周成华,等.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对50例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其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 (10):18[16]江小荣.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50例[J].甘肃中医,2011,24(2):14-15.[17]冶尕西,马静.回医烙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3):233-234[18]盛国滨,于志刚,刘刚,等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0,38(5):126-127.[19]冯晓东.灸针并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疗效分析[J].中医研究,2007,20(12):52-53.[20]刘景隆,郭宇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模式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4):67 -68.[21]于川.按压配合艾灸井穴治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N].中国中医药报,2013-4-8(5).(收稿日期: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