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拜师仪式刍议
2015-08-20李亚蒙
李亚蒙
摘要: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结合西方功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武术中的拜师仪式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进行了文化学意义上的解析,提出拜师仪式文化的传承来自于“文化迫力”。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出拜师仪式存在的价值与作用是:拜师仪式中的师承制文化满足了传统武术文化中技艺与人才传承的缺失与创新需求;拜师仪式制度下师徒之间“技道并行”的武术传承内容在“武术文化空间”下的整体性传承;拜师仪式文化中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抵御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存在的生存优势。通过仪式文化,去阐释中国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从拜师仪式文化中发掘传统武术的显性和隐性传承方式,对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武术 拜师仪式 文化缺失 文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4-0028-04仪式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观、生动又最具规范性和操作性的行为,是诸多文化现象的承载体。…拜师仪式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极强的外在表现能力,并通过一些独特的外在形式得以展现。自古以来,传统武术通过这种仪式文化的师承制得以发展和传承,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下发展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和当前极度商业化利益的社会中,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正面临传承的缺失和创新,出现以“快餐式武术”和“表演式武术”为主流的中式体操化武术,使传统武术文化不断的被侵蚀,丧失自身传承和发展的根基。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这一文化现象——拜师仪式的解析,有利于认识传统武术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特性和功能价值,发掘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优势,巩固传统武术在中国武术中的根基地位。1 拜师仪式简介
拜师仪式是指由师徒双方聚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2]传统武术的拜师仪式是人与神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拜师仪式是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的无声文化,正如周鸿雁说过的:“仪式是一个‘巨大的话语系统,是一种卓越的交流形式。”[3]拜师仪式是一个程式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仪式中通过介绍人引师,拜师者持拜师帖,递贴后师父给其写回帖,再磕拜立誓,至此确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关系。磕拜前点香燃烛,拜师者向师祖遗像、牌位及师父下跪,当众念帖后向师祖磕拜,再向师父、师母跪磕,接着师父给拜师者讲述本门规范及师训,最后收录家谱。只有经过庄重的拜师仪式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入室弟子”,承袭师父的全部武艺。
拜师仪式之前的择徒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文化表象来看,它与体育运动中的运动员选才大体相近,它包含了择徒者对拜师者先天身体素质、个人品德、精神内涵等内外条件的严苛要求。《少林拳术秘诀》有云:“故师之授技,须先考察其人的性情志气品格,经三个月之久,始定其收留与否,盖以师择人最严,虽其人之性情良,志气坚,品格高洁,苟无恒久耐苦之心,专一不纷之概,师必不收受矣。”[4]从“谈玄授道,贵乎择人”[5]的严苛律令中可见只有选好传人,才能习得上乘武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所传功夫不致中落。从文化本质来看,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决定论”,民间武谚中常说“未习武,先观德”的“德”字就正是传统武术对于择徒的道德要求,而武德是构建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也正是传统武术文化能传承至今的原因之一。通过这种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选才方式,以满足传统武术文化中技术与精神文化传承的共同需求。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拜师仪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节再现,拜师者不仅要供奉在拜庙堂中的本门祖师爷,还要拜各类身份高于自己的人,在这样的情景下行三跪九叩之大礼,体现师徒关系的真正确立是十分严肃而庄重的,并指出了传与承的具体对象,即师与徒。拜师仪式过程的繁琐、漫长说明仪式与礼节的重要性,也证明传统武术文化形成的严肃性。2 管窥拜师仪式中的文化现象2.1拜师仪式的历史文化背景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由组织严密的部分构成,都有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和实际功用的作用,即都有相应的功能。[7]自古以来,大多数传统武术习武者的价值追求是提高技击格斗能力,而这种技击格斗能力对统治者来说具有威胁性。因此拜师仪式的这一文化传承方式与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背景有紧密联系。战同时期《韩非子·五蠹》中就提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秦同时“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元朝时的禁武令,南此可见在统治者眼中,武术练习者是社会稳定的破坏者,他们的存在对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因此历朝各代都不支持民间习武,这是导致传统武术不得不在民间秘密传承的原因之一。“文化的手段迫力”,即“文化迫力”[8]认为在真正现存的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一个人是独立活动的,通过文化的迫力使得每一个个体转变为有组织的团体,按照一定的法律秩序、道德规范向前不断发展。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注重以血缘为纽带有家族传承关系。以人类最根本的“血缘”关系进行文化的传承,能从最大限度上发挥其文化的传播功能。拜师仪式所体现出的传承关系,是以传承武术形式相聚合而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以模拟血缘关系为机制,形成与父子相似的师父与徒儿的关系构成,具有中国传统家族式特点。文化是一个有机体,南各个相互联系的文化要素构成,其中每个要素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完成自己的功能。[9]在拜师仪式结束后,拜师者成为“入室弟子”,无论弟子来自何地,师父与徒弟之间将模拟家族血缘关系的父子关系以父子相待,徒弟须履行传统武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而师父则必须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将本门武艺精髓倾囊相授。李泽厚先生曾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会根基,我以为,是氏族家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同力量和长期延续。”[10]在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迫力”使得武术门派中“血缘传统遗风”[11]得以保持,使文化中各成员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体现出拜师仪式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拳种门派的形成,本来是南一种文化个体向文化复合体的扩展。模拟血缘的师徒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同门聚族。[12]2.2拜师仪式中传统武术文化的显性与隐性传承endprint
文化构成的形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3],其中通过外显可以观察到的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而精神文化必须通过人类的思想意识等隐形方式进行体悟。其中通过拜师仪式后师徒间的武艺传授,是传统武术文化显性传承的内容和结果。徒弟在师父的教导下学习不同风格,不同技法的拳种、器械、技击方法等技术体系的内容,以及作为知识载体的“拳谱”等,就是武术文化在师徒关系中的物化传承,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形象的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方式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显性传承”[14],通过这样的传承方式,徒弟跟随师父学习传统武术的技术和方法,以达到提高技击格斗能力的价值追求。精神文化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决定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拜师仪式的过程和师徒武艺传授的过程,是解读传统武术文化的过程,也是传统武术文化隐性传承的过程。师父在传授传统武术技击技术的同时还担任着对徒弟规矩约束和道德教育的责任。这种以“德”为先的传承,事关文化精神层面,是传统武术文化最深层、最本质的“隐性”内容,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传承”[15]这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化”[16]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隐性传承”方式。徒弟在师父指导下进行身体参与体验过程,是感受传统武术技艺的“精、气、神、韵”的必经历程,这有利于徒弟更深层次的体悟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其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实现拜师仪式中的传统武术育德、育心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拜师仪式中的显性与隐性文化传承方式,实现如今的“技道并行”文化传承空间。3 民族体育视野中拜师仪式的价值与作用3.1文化传承的缺失与创新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17]。拜师仪式前之所以要进行严苛的择徒,是为了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不导致人才技术、精神文化的缺失和创新。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人类不断体验,不断再认识,不断创新积累的过程。历来各门派徒弟在师父的指导下,对前人已经积累的武术技艺不断进行操作实践训练,对前人的武术思想文化进行认识和再认识活动,以及对本门技击的高度价值认同和自觉实践,使得武术技能结构和理论体系在历史岁月中得以不断完善并逐渐趋向系统化,逐步体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如今的“快餐式武术套路”[18]与以“表演”为主的体操式竞技武术影响下,我们严重忽略了传统武术文化的技击价值与文化内涵。武术是一种独特的、内外兼修、蕴含深刻哲理的传统文化,而如今的标准量化传承方式只注重武术技术和传承人的量化传承,忽略了传承人与技术要求的质化,这不仅造成武术技术和人才传承的缺失,也阻滞了武术技击价值与精神文化的创新。拜师仪式文化中,师父与徒弟采取“一对一”的对练对打传承方式,师承徒受这样的传承方式从传习内容上保证了武术技艺的精湛和人才的优秀,另一方面师父给予徒弟充分的习练空间,使其自我探寻和体悟不同的武术意境,在培养徒弟武术造诣的同时进行品德意志的教导。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体现出拜师仪式文化中不同角色的不同分工,不同的分工发挥出其不同的功能。中国传统武术之所以有“拳种众多,流派林立”的繁荣昌盛,正因为拜师仪式中师徒传承的方式没有刻意追求武术的标准量化,给予不同的习武者对武术意境的不同追求,从而激发传承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各门派历代传承人都肩负着本门派技艺文化的传承重担,并且必须在继承传统中有能力做出文化选择[19]和文化创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不是单线的延长或原质的移位,而是既有衰减义有增量的选择性传承。通过文化创新达成文化的积累,积累是传承的结果,而积累的核心是传承者的创新,因此文化的积累最终形成文化创新的结果。3.2非遗文化保护与西方文化冲击
程大力教授认为:“武术就是武术,武术只是武术,它既非体育(身体教育),也非运动(竞技运动)。”[20]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完全不同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文化形态,因此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形成的竞技武术虽然占据主流地位,但它还是取代不了传统武术,究其原因是师徒制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拜师仪式文化中的师徒制减缓了西方体育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与竞技武术不同的师徒制传承的内容及形式不受国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武术世家习练的和传授的始终是本门的传统武术技艺,不随大流的改变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从功能主义上讲,传统武术的传承者始终以传统武术为中华武术的根,以竞技武术为枝,只有根深蒂固,才会枝繁叶茂,他们始终担负着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责,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着传统武术的功能和价值。因此,传统武术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始终保留着中华武术的文化精髓,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文化需要传承,传承方能延续[21]。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人们以口传方式为主的文化遗产,即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只有通过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长期发展和传承。在传统武术当中,通过拜师传承的方式使传统武术得以传承和进化,这种传承不仅包括了师父对继承者的挑选和对技艺、武德的言传身教,还包括了传承者在习得基础上的积累和不断创新,从而使传统武术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下得到必要的保护。“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它强调文化的整体传承,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来说是为要求保护武术文化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传承。[22]拜师传承的师徒制具有较强灵活性,它在传承过程中保留了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选才方式、训练方法、礼节仪式和组织形式等内容的整体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武术文化空间,也就是说拜师传承的师徒制本身就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23]。因此,对传统武术传人、拜师仪式下的师徒传承制、武术之乡的保护,是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责任。4 结语
拜师仪式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悠久的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真正的根基,其传承问题至关重要,一旦发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断层,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将极为不利。拜师仪式中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并不完全属于历史的过去式,它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基点,它促使文化载体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在传承过程中还保留了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选才方式、训练方法、礼节仪式和组织形式等内容的整体性,这就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武术“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传承需求。如果说传承是民族体育发展的首要条件,那么拜师仪式就是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起点。无论任何文化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沉淀,才能实现发展,传承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并实现其功能的过程。传统武术文化之所以延续至今,应归功于拜师仪式这一文化现象的保持,面临如今竞技武术当道,传统武术被侵蚀的严峻形势,巩固传统武术的根基地位刻不容缓,更是推动民族体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参考文献:[1]麦尚文.仪式传播视野中的媒介庆典[J].艺术传播与传播艺术,2010(4):70-75.[2]李旭.中国传统武术拜师仪式的文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学位论文,2013.[3]王林,赵彩红,黄继珍.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 12).[4]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583-588.[6]邢登江,周庆杰.武术拜师仪式变迁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8):116-119.[7]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9.[8]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7-11.[9]周汶.简析功能学派[J].文化研究,2013(5):153-154.[10]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0-37.[11]王岗,刘帅兵.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55-61.[12]王中轩.师徒制下的武术文化传承——基于吴氏太极拳师徒传承的个案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学位论文,2012.[13]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7.[14]彭翔.刍议武术文化在教育传承中的“显形传承”与“隐形传承”[J].当代体育科技,2012(25):78-79.[15]彭翔.刍议武术文化在教育传承中的“显形传承”与“隐形传承”[J].当代体育科技,2012(25):78-79.[16]李志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体系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2):121-124.[17]何胜保,高红斌,杨春等.融摄与对话:《周易》哲学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发微[J].体育科学,2013(10):93-97.[18]王岗,刘帅兵.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55-61.[19]周汶.简析功能学派[J]文化研究,2013(5):153-154.[20]倪依克.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2007。[21]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57.[22]祁庆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01):4.[23]何文多.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中华武术的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11(2):60-62.endprint
On th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Phenomenon: Traditional Wushu Apprentice Ceremony
Li Yameng
(Graduate Department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combing Western functional school point of view, the paper does the anan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apprentice ceremony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argues that the ceremony's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from "cultural force".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inds the value and role of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e apprentice ceremony succession can meet demands of Wushu innovation in the absence of skills and talents in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under apprentice ceremony mentoring system, the "technology and morality parallel" development forms the united inheritance of Wushu content under the " Wushu cultural space"; oral teaching method of apprentice ceremony culture heritage has some survival advantage i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sisting Western sports culture shock from the view of intangible culture protection. From the ettique culture, the study is to illustra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through traditional Wushu apprentice ceremony, and explor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inheritance mode of inheritance, which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for national sport development.Key words:traditional Wushu apprentice ceremony cultural loss cultural spac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