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北大精神之源
2015-08-20张亚婷
作者简介:张亚婷,女,河南焦作人,199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摘要: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对北大精神的最佳概括,是北大优秀的传统,也是北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学府中成为佼佼者的立足之本。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66-01
北京大学地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1898年建立之初在北大就读的学生多为官宦子弟,进入北大就等于迈进了朝廷衙门,一时间北大衙门作风严重盛行,官僚气息浓厚,严重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正是他在20世纪初担任北京大学改革期间提出来的北大改革宗旨。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深刻包含了“开放自由”的含义,既要把适合于社会时代发展的新文化通过“兼容”的形式“并包”起来,又要把陈旧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思想文化通过“自由”竞争逐步淘汰。蔡元培的这一理念在他对北大进行的具体改革措施中清晰可见。
一、蔡元培:北大精神源头
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自身留学经验的影响;其二,是受到了严复等关键人物的影响。
蔡元培在1907年至1926年间先后出国五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是1907年至1911年在德国求学四年,出国求学的经历让他深受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深刻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底蕴来源于“学术”,而促进“学术”发展的途径无疑离不开“自由”。在西方,允许多种学术思想并存,共同进步,促进大学中的多学科共同发展。而中国的高等学府,异类声音不容存在,学术思想极度匮乏,个别学科的发展严重滞后。面对这样的情况,蔡元培顶住多方压力,坚持吸取西方先进的思想,对北大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革。
1840年之后,无数仁人志士就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企图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拯救处于危难之中的民族。严复就是其一,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为救国之路寻找突破口,鼓吹“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蔡元培是严复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新文化实践者。”
当然,蔡元培在吸收西学的同时,也将我国传统与之结合。这才更使得他的思想广为北大师生所接受,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大的幅度对北大进行了改革,并且效果明显。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体现的北大精神
(一)北大精神之“新”
20世纪初,蔡元培在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指导思想的改革时,中国大地刚刚经历辛亥革命,人们还没有从封建思想的牢笼中完全走出。而蔡元培在这个时期提出的改革北大的思想本身就是新的,加之以蔡元培本人革新的精神,无疑奠定了北大精神之新的优良传统。同时,蔡元培还聘请具有新思想的人、提倡新学理、发布新的印刷品等一系列举措,为北大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在蔡元培这种革新求进步的人格精神影响下,北大变得生气勃勃,后来才有可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二)北大精神之“宽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单从字面上理解就能看出,它体现了一种宽容的态度,造就了一种广博宏伟的气势,表现出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容忍异己、开阔的胸怀。蔡元培不仅在学术内容上主张新、旧、中、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而且在聘请教师上也是这样做的,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形成了一支包括陈独秀、胡适、周作人、辜鸿铭、刘师培等新旧思想不同的教师队伍,并且为其提供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外在环境。
此外,北大也很少苛刻要求学生的行为举止,学生情绪上的东西也可以任它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一泻千里,也正是这样才使得北大成为了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宽容个性是北大精神的传统。
(三)北大精神之“博爱”
马寅初在浙江北大校友会开会纪念北大29 周年时,发表题为《北大之精神》的演讲,指出北大“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不死。”北大之精神在于“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正因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的存在,才使得当时的北大,既有支持国民党反共的胡适,也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但是面对政治思想观点不同的他们,北大依然为各方提供了一个空间,因为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救国。北大人这种对国家民族的无私的爱,也养成了北大人对祖国社会的责任感,形成一种博爱的精神。
未名湖是灵动、富于变化的,而静静矗立在湖边的博雅塔却是稳重的、亘古不变的。未名湖水常流常新,博雅塔峰高贵肃穆,一个是热血青年、一个是深邃智者。不经意间,北大校园风景中就流露出了北大精神所在。北大精神是说也说不完的,而本文所选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只是其中之一。
注释:
①刘惠文.蔡元培的文化思想[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8:197.
②马寅初.北大之精神[A].杨东平:大学精神[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