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明麦2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2015-08-20夏中华金彦刚杨永乐邵慧李珍富韩
夏中华 金彦刚 杨永乐 邵慧 李珍富 韩 璞 宋速速 任迎涛 赵其兵
摘要:明麦2号由淮麦17与鲁麦14杂交并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属弱春性早熟小麦品种,株型较紧凑,幼苗匍匐,株高88.5 cm,分蘖力较强,稳产性好,正常年份的产量为7 125~8 625 kg/hm2;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早,耐倒春寒能力一般,耐热性好,灌浆速度较快,成熟落黄佳;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强,对不同生长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2.1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083-02
稻麦两熟是江苏省主要的种植制度,茬口衔接偏紧是目前制约稻麦两熟高产特别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因子。从周年高产角度出发,茬口衔接要做到水稻、小麦兼顾,过度推迟后茬播栽期,极易造成“迟茬接迟茬”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实现稻麦两熟周年高产和效益最大化[1]。明麦2号为弱春性迟播早熟品种,2008—2010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7 250.4 kg/h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3.3%,达极显著水平;2010—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786.5 kg/h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5.3%,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105。该品种利用淮麦17的大穗、早熟、高产、稳产、优质与鲁麦14的优质、抗寒、抗倒伏等多抗性结合,达到了丰产优质早熟的目标。现对明麦2号的选育经过、综合性状及应用前景进行综合评价,为该品种在适宜区域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2]。
1 选育经过
为选育优质、高产、多抗、早熟的小麦新品种,2002年以淮麦17和鲁麦14进行杂交,其中母本淮麦17为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早熟、丰产、综合性状好的小麦品种,为克服其抗倒伏能力一般的不足,用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抗倒伏、抗旱、适应性广的鲁麦1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进行连续选择,选育及试验过程如图1所示。
2 特征特性
该品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一般,成穗数中等;株型较紧凑,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穗层较厚,熟相好,纺锤形穗,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全生育期224.1 d,比对照郑麦9023迟熟1 d;株高 88.5 cm,
有效穗数561万个/hm2,每穗粒数35.1粒,千粒质量39.2 g。接种鉴定结果显示,该品种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白粉病,中抗黄花叶病毒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可知2008—2010年2年度的平均结果为:容重818 g/L,粗蛋白含量12.5%,湿面筋含量25.8%,稳定时间2.0 min。
3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341.3 kg/hm2,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2.6%,达极显著水平。2009—2010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淮北迟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159.5 kg/h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3.9%,达极显著水平。2010—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786.5 kg/hm2,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5.3%,达极显著水平。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种植的区域
明麦2号适于黄淮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江苏北部、安徽和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田块中晚茬种植。
4.2 栽培技术要点
4.2.1 播期与密度 10月初至10月底播种均可,最适播期10月15—25日[3-4]。基本苗180 万~270万/hm2,播量计算公式为:播种量(kg/hm2)=基本苗数(万/hm2)/[1 kg种子粒数×发芽率(%)×出苗率(%)]。
4.2.2 施肥量 中上等施肥量,全生育期施纯氮、K2O、P2O5 225、300、450 kg/hm2。磷肥、钾肥作为基肥全部施入,氮肥45%~50%作基肥,40%~45%作拔节孕穗肥,5%~15%作后期追肥。
4.2.3 田间管理与病、虫、草害防治 (1)冬前苗期病虫草害防治。小麦冬前期病虫相对较轻,但有些年份因气温偏高,蚜虫、红蜘蛛、纹枯病等也有发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防治。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是防治麦田杂草的关键时期。防治阔叶杂草,可用快灭灵、苄嘧磺隆、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二甲四氯等除草剂单一或混合兑水喷雾;防治野燕麦、雀麦、节节麦和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可用炔草酸、精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等除草剂对水喷雾,宜早施药防除更好。阔叶杂草与禾本科杂草混发麦田,可用2类除草剂按照各自的用量混合使用。(2)返青至孕穗期病虫草害防治。小麦返青后,杂草和小麦均开始快速增长,杂草逐渐难以防治,常对小麦造成严重危害,对于前期未能及时防治杂草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同时,该时期还是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部病害和红蜘蛛、地下害虫的盛发期,是春季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第1个关键时期。此时发生的病虫害可选用杀菌剂混用杀虫剂喷雾,可采用20%三唑酮乳油750~900 mL/hm2和1.8%阿维菌素乳油600~750 mL/hm2,兑水喷雾防治。纹枯病发生田块差异很大,重点以早播田、高密度田为主,冬季气温偏高、春季雨水偏多的典型年份可以进行普遍防治。吸浆虫虽然是穗期危害的害虫,但应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2 250~3 000 mL/hm2 拌细沙土450~600 kg/hm2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40%氧乐果乳油1 125~1 500 mL/hm2叶面喷雾防治。(3)抽穗期至成熟期病虫害防治。小麦抽穗后,各种病虫害发生达到了高峰期,也是防治病虫危害、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该时期是蚜虫、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的重要发生时期,应注意及时防治。灌浆初期应将蚜虫作为虫害防治重点,做到全面监测与适时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病害在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不同地块有很大差异。白粉病、锈病发生较重时,可用20%三唑酮乳油 600~750 mL/hm2或25%戊唑醇乳油450~600 mL/hm2兑水均匀喷雾。预防赤霉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兑水均匀喷雾。蚜虫发生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600 g/hm2或2.5%氯氰菊酯450~750 mL/hm2兑水均匀喷雾。
参考文献:
[1]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等. 江苏省小麦育种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02(4):11-12.
[2]王世杰. 耐晚播早熟高产大穗多抗小麦新品种——豫教2号[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171.
[3]吴传万,杜小凤,文廷刚,等. 喷施抗倒调理剂劲丰对小麦增产抗倒的生物学效应[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5):946-952.
[4]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等. 高产小麦新品种淮麦3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