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宁麦22的选育及利用

2015-08-20姚国才马鸿翔张鹏姚金保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选育利用

姚国才 马鸿翔 张鹏 姚金保

摘要:宁麦22在国家长江中下游组2008—2009年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6 354.00 kg/hm2,比对照品种扬麦158增产4.20%,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增产点次率达73.3%;2011—2012年度,平均产量6 229.50 kg/hm2,比扬麦158增产8.80%,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增产点次率达82.4%;2012—2013年度,国家长江中下游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各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4 940.00 kg/h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60%。宁麦22全生育期 203~205 d,穗大粒多,籽粒商品性较好,中抗赤霉病,2013年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并定名为宁麦22(国审麦200303)。该品种适合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苏皖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及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小麦品种;选育;利用;适应范围

中图分类号: S512.1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081-02

针对宁麦12成熟期偏晚(比扬麦158迟2~3 d)、分蘖力弱、成穗数明显偏少、籽粒皱瘪不饱满、成熟时穗弯垂(垂穗型)、穗易断、黄花叶病过重等弱点[1],期望从宁麦12初始群体中选拔出熟期提早、分蘖力增强、有效穗增多、籽粒饱满、粒质量提高、病害偏轻且为直穗型[成熟时穗不弯垂或略有弯垂(轻度)]的类型[2-4]。

1 选育过程

2005年,在宁麦12初始群体(繁殖区)中(宁麦12来源于宁9170/扬麦158,宁9170来源于鄂麦9号/Sunety),选择熟期、熟相、穗相(穗直立或弯垂)、株高明显有异的单株约120株,经室内考种脱粒后,选取45株籽粒大而饱满且多为粉质-半角质的单株,当年秋播按株种成株行圃(行长1.7 m,行宽26.7 cm,每株4~6行不等)。翌年经观察,基本无整齐度达标的株行,遂继续选株。2006年,建立株系圃。2007年,发现有部分株系已较整齐一致,其中以编号第26的等3株系综合性状较理想,遂分别进行混收;当年秋播分别以上年株系编号进行产量等鉴定。2008年,将第26株系以宁12-0726名推荐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简称区试);2009年,区试结果,产量、品质、抗性等达续试要求,但DNA位点纯合率不达标,遂进一步提纯、繁殖;2011年,继续参加区试,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2013年12月通过国家审定并定名为宁麦22(国审麦200303)。宁麦22主要表现:熟期早、穗多为直立型、成穗率高、籽粒偏粉质-半角质、千粒质量高达45 g左右、株高适中、中感-感黄花叶病。其选育过程见图1。

2 特征特性

宁麦22小麦属春性、早-中熟类型品种。幼苗直立,芽鞘绿色,叶片略偏长,叶色较深,披垂,抗寒性较强。中后期生长势较旺,叶色深绿,叶片大小适中。分蘖及成穗数中等,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中等偏多,千粒质量高。株高适中(85 cm左右),株型偏松散,茎秆较粗壮坚韧,耐肥,抗倒性偏强。对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有较强的抗(耐)性,全生育期203~205 d,比对照品种扬麦158迟熟1d。常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翌年6月初成熟。

2.1 产量及其构成

宁麦22在各年度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均表现出较突出的丰产、稳产性及增产潜力。2008—2009年度,国家长江中下游组区试共15个试点,其中有11点增产,增产点次率达73.3%,平均产量达6 354.00 kg/hm2,比扬麦158增产420%,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2011—2012年度,共17个试验点,其中14个点增产,增产点次率达82.4%,平均产量达 6 229.50 kg/hm2,比扬麦158增产8.80%,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2年合计区试32个试验点次有25个点次增产,增产点次率78.1%,平均产量达6 292.50 kg/hm2,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6.50%;2012—2013年度,国家长江中下游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8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 5 940.00 kg/h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60%,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5-6]。

宁麦22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分蘖及成穗数较适中,平均有效穗460.12万穗/hm2,与对照品种扬麦158较接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对较理想的群体类型;宁麦22穗型明显较大,灌浆结实性较好,籽粒大而饱满,每穗实粒数平均为4207粒,比扬麦158多2.81粒;千粒质量平均为43.70 g,比扬麦158高3.91 g;每穗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千粒质量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品种较高粒质量优势稳定(表1)。宁麦22穗数较适中,有较多穗粒数和较高千粒质量,对本试验麦区的大面积生产有较好的适应性。

2.2 品质性状

根据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连续2年区试(2008—2009年度、2011—2012年度)多点混样品质测试结果(表2),宁麦22在2008—2009年度达到弱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评分标准的各项指标;2011—2012年度达到中筋小麦品质指标,对照品种扬麦158 2年测试结果均为中筋小麦品质。表明宁麦22籽粒品质较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生产上可根据其要求,进行因种栽培[7-8]。

2.3 抗病性

国家区试品种的抗病性统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根据连续2年试验结果(表3),宁麦22对本试验地区主要小麦病害的抗性与扬麦158相似,即中抗至中感赤霉病,中感至高感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均较重(高感)。

2.4 适应范围

鉴于宁麦22具有优良的综合特性,该品种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苏皖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及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地区种植,尤其适合上述地区中晚熟水稻茬推广种植。

3 栽培技术要点

针对宁麦22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方面应掌握以下几点。

3.1 适期播种

该品种春性,在一定穗数基础上争得壮秆大穗,并提高籽粒品质,应适期播种。淮南地区宜在10月25目前后开始播种,至11月初结束。

3.2 合理密植,适当增加播种量

宁麦22分蘖及成穗数中等,生产上应防止穗数不足而影响产量,应增加播种量。一般基本苗应不低于225万株/hm2为宜,迟播、瘦地适当增加播种量。

3.3 科学运筹肥料

宁麦22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策略应是稳定穗数,主攻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必须科学用肥,促控结合,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7 500 kg/hm2左右的产量要求, 全生育期须

施纯氮270~300 kg/hm2,并配以足量的磷钾肥。前期大力促进,基苗肥一般占总肥量的60%~70%,使之蘖足苗壮,冬前总茎蘖数达525万~600万个/hm2。中期稳长,拔节前最高蘖数控制在825万个/hm2左右。拔节后及时施好长穗肥,一般占总肥量的30%~40%,并分2次追施。以促进小花发育良好,减少退化,同时提高后期光合率,为提高粒质量和品质打好基础。

3.4 化学防除

搞好化学除草,控制草害;主动喷药1~2次,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

3.5 防涝减灾,及时收获

做到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以达到养根保叶、活熟到老的目标。及时收获。成熟后(蜡熟末期)抓紧收获,以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姚国才,姚金保,杨学明,等. 高产优质抗赤霉病小麦宁麦12的选育与利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06(6):102-103.

[2]吴兆苏,魏燮中.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与发展方向[J]. 中国农业科学,1984(3):14-22.

[3]姚国才,马鸿翔,姚金保,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量育种方向及策略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168-171.

[4]姚国才,姚金保,杨学明,等. 江淮下游地区小麦生态条件变化及品种适应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03(5):31-33,52.

[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5-54.

[6]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9-67.

[7]陆增根,戴廷波,姜 东,等. 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6):75-80.

[8]张 军,许 轲,张洪程,等. 氮肥施用时期对弱筋小麦宁麦9号品质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25(2):39-42.

猜你喜欢

选育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倒推破难点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