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我的母亲》人物形象刻画

2015-08-19孙成礼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8期
关键词:后母剖析人物形象

有效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石。那么,在阅读中学生应该抓住哪些内容研读呢?一是文章结构,二是描写方法。其中,又以描写方法为重。尤其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学生对人物的层层剖析过程,也是迅速积累写作技巧的过程。以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为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一、三称“母亲”,勾勒人物形象

语文教材中展现过不同类型的母亲形象,但当学生读到《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仍然觉得作者笔下的“母亲”既亲切又与众不同。一方面取决于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另一方面取决于作者对“母亲”用情至深,才使得人物形象鲜活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并非开场就引入文中的母亲形象,而是借由学生的个人经历开场,以便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首先,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日常对自己的关心、呵护和教育,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表述母亲的性格特征、肖像特征等,进而再启发学生联想“父亲”和“教师”两个形象的特征。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很自然地构成了三个形象,即“慈母”、“严父”和“恩师”。进而,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将这三个特征合于一身会产生怎样一个形象?如此切入教学主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萌生了好奇,还通过这三个学生最为熟悉的人物形象,大致勾勒出了文中“母亲”形象的轮廓,为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二、四写“哭”声,酝酿阅读情绪

人物形象可直观地展现出人物相貌特征,但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则更多地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展现,作者往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心理变化等细节描写来深化人物形象,以达到引导读者酝酿情感的作用。从剖析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讲,教师可运用引导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去捕捉人物特征。

在第二阶段教学中,学生通过初读文本已构建起“母亲”形象的大致轮廓。接下来,教师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剖析人物。首先找出文中“母亲”最主要的特征。学生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总结出“母亲”最具特色的动作是“哭”。作者在文中共四次写到“母亲”的“哭”,且每次描写的内容、对突出主线的作用各不相同。教师抓住这个教学关键点,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总结作者四写“哭”声,分别展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哭”,学生用了“软鞭子”来形容母亲对作者的身教,也展现出后母在管教继子时的用心良苦;第二次“哭”,学生用“恨铁不成钢”来形容母亲,也有的学生指出母亲是在“维护儿子的自尊心”;第三次“哭”,学生用了“智慧”来形容母亲,作为封建大家庭中的当家后母,“母亲”巧妙地用“哭”来化解自己与儿媳之间的矛盾;第四次“哭”,展现出“母亲”对名声的重视,代表了封建时代女性的气节,学生给予“刚烈”的评价。

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母亲”的顾全大局、柔弱、刚烈和智慧。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四次“哭”声所描写的“母亲”形象重叠在一起,一个丰满的传统女性形象竟鲜活地浮现在脑海中。学生不仅对母亲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阅读情绪也在不断酝酿,对探究文本的热情不断升温,对作者与后母之间特殊的“母子之情”产生了探究兴趣。此时,“母亲”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愈加高大,而阅读也在向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延展。

三、由“爱”生“敬”,唤醒感恩之心

人物形象剖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从人物身上剖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深层寓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刻画“母亲”形象,展现自己与后母的母子深情。在第三阶段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完成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从感性思考上升到理性思考,在体验反思中唤醒感恩之心。

在通篇文章中,作者没有用华丽的文字来形象母亲,反而运用平实的语言来书写对“母亲”的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文章,重新梳理关于“母亲”的描述,并一一罗列出来,诸如“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和“体谅人”等,这些质朴的文字将“母亲”的形象展现得亲切、自然,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文风流露出对“母亲”由“爱”生“敬”的情怀。

教师在反思阶段,引导学生重新梳理“母亲”的形象,并启发学生与印象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对比,使学生对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肃然起敬,进而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教师借由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对“母亲”感恩之心的机会,启发学生勾连自己与母亲生活的点滴,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可见质朴的语言中往往饱含深情,使人物跃然纸上。文章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不事雕琢”的文字中,满溢的对母亲的恋恋深情,这才是人物刻画的精妙所在。

孙成礼,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猜你喜欢

后母剖析人物形象
所有的好终将被看见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捅破那层窗户纸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捅破那层窗户纸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