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2015-08-19吕淑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尚美育词语

“美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提出的,并逐渐成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美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美育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美育,即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的教育。真、善、美作为知识的特征,美育自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美感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和理想。因此,美育同人的自由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美感的教育。比如,在《诗经》中有语言美的教育、音律美的感受,在诗词歌赋中有意境美、音韵美,以及诗人高尚品德的展现;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有中国古典人格的典范美,即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崇尚的理想人格美。这些美育的渗透和感染,是中国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勤劳、质朴、诚实、仁爱等诸多高尚的道德品质。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美育思想传入中国,在北京大学第一任的校长蔡元培的号召下,美育首次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建构出一套系统的美育实施的设想与理论。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与融合已成为一个趋势,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学会在精彩纷呈的文化世界中进行独立选择和鉴赏,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语文教学将更加重视美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强、思想深刻又有着高度人文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无论是发展学生智力、品德,还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都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尤其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诸多教学理念,都强调要减少教师的替代性感悟,减少语文工具性知识的灌输,而重视学生自身对语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体悟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陶冶。这些改革趋向,使语文教学从重视工具性渐渐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即语文课堂不再是字、词、句的讲解,文学常识的机械记忆,而是要从文化的角度而不是知识的角度解读语文,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语文中的经典作品,试图用作者高尚的灵魂、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撼动读者,感染学生,在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这样的诉求,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课堂内容更加精彩,教师可以在教材之外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引经据典,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魅力。比如,于漪为全国著名优秀教师,在介绍讲解字词意义的方法时,就曾经提到,语文教学中一些看到词就能懂得意义的词语,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词语注释;而一些从古代演变下来的词语,本身的文化韵味非常丰富,教师可以通过追溯古词、引经据典等方式,发挥词语释义更丰富的内涵和教育意义。她举了 “胸有成竹”的例子,一般把胸有成竹解释为“对某件事情非常有把握”,但她却从该成语的出处讲起,即这是后人对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画竹的总结,郑板桥因擅长观察竹子,甚至达到闭上眼睛也能描绘出竹子的地步,而成了一代画竹的名家。因此,要想做成一番大的事业,就要勤学苦练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就是胸有成竹的来源。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该词语印象深刻,而且巧妙地进行了德育和美育的渗透,使原本枯燥的词语释义变得丰富有趣。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具体策略

1、字里行间的语言美。经典的文学作品大都非常讲究遣词造句即文章的音韵美,尤其是古诗词中,更讲究平仄等的押韵,一些语言修辞如双关、谐音、回环、顶针等,更是音韵美艺术的具体体现。著名的一字之师的典故、以及“僧敲月下门”的故事,都体现古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刻功夫。

2、文章背后结构美。文章的结构包括全篇结构、段落结构、句子结构等,有首尾呼应、欲扬先抑、排比等形式进行结构的安排,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主次轻重,全都一目了然。

3、内蕴的情感美。任何知识都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没有思想的知识也就没有教育意义。尤其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感情美,有助于学生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培养高尚的情操。比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学习李白的《将进酒》,体会诗人豪放旷达的情怀,这些情怀都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体,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要不断探索出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接受美、品味美、创造美的能力。

吕淑红,教师,现居山东邹城。

猜你喜欢

高尚美育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