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2015-08-19曹咏梅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这既是个人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终身学习是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创新、变革的基础和源动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迅猛剧增,人类社会正发生深刻的变革。严峻的挑战迫使人们不得不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在这种形式下,受教育者仅学习教科书和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主动地、科学地涉猎、搜集有用的资料,并具备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要意义
1、有效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发现学生们最喜欢的作业是搜集相关资料。这是因为在查阅、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能了解到许许多多的信息,这远比书本更有趣,满足了学生猎趣的心理,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自然就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促进自主学习,改革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后,提倡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怎么还?首要前提就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运用的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3、强化问题意识,发展创新思维。收集整理信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收集整理信息中学生一般都要通过自我思维对比,产生合理联想,新旧观念碰撞,从而产生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强化,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就会激发。
二、具体做法
1、信息的获取:
(1)捕捉课本信息。我们的教科书以及各种配套的教辅材料中,新增添了许多与文本配套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大都新颖、有趣,是对课堂知识极为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查阅之便。教师如能结合材料的意图、功能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地指导、作出相应要求,从而引领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收集利用这些资源。这种方式最便捷适用于中低段学生。
(2)查阅书籍。我积极倡导学生充分利用家中已有藏书或图书馆的藏书做到随用随查。例如我在教授《六月二十五日望湖楼醉书》一课时,有一学生主动带来一本《古诗集》,上面有20多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课上大家兴致勃勃进行品读,课堂内容顿感充盈了。
(3)网上搜索。从互联网相关网站搜索,能及时得到丰富多彩的、最前沿的信息。相对于上述两方式来说,无论从时空上、速度上,还是数量上、成本上都是无法比拟的。这一学习方法已被现代学生喜爱并广泛使用,但建议教师提供一些好的网站,以节省学生们的时间,保护好学生身心。此方式适用于高年段学生。
(4)生活中搜集。在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与信息打交道。报纸、新闻、数理化、刮风下雨、节气变化……这些用文字、图像、声音、现象、情景等等,如教师能细心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是大有益处的。此方式适用于各个年段学生。
2、信息的加工:
(1)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互通有无,增大信息量,去伪存精,集思广益。我们的体验是“资源共享”,可使大家共同提高,没有合作就没有发展。
(2)讨论归纳:针对学生提供的大量资料、素材。教师有目的、有针对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类推等方法不断将各种材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完善,从中发现必然的结果,从而使信息得以升华。
(3)信息呈现多样化:学生们搜集的各种资料、信息经过整理加工可制成小报,可汇编成册,可写实验探究小论文。这不仅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收集整理的兴致。
三、注意的问题
1、布置收集整理资料的任务时间跨度不能过密,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针对性要强,避免为走过场而做。
2、对学生辛苦搜集的资料处理必须得当,课堂上的交流教师切忌不能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主动权,导致搜集处理信息任务失去意义,打消了学生对此的积极性。
3、细化要求,保证收集整理信息的有效性。每次布置任务之前,教师首先要阅读文本,查阅资料,慎重选择需要学生扩充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再布置任务,保证不加重学生负担。
总之,在这大数据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多如牛毛,如何快速有效提炼出有用信息这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拥有前瞻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为学生未来尽力。所以在小语教学中重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曹咏梅,教师,现居江苏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