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溺爱到犯罪到底有多远

2015-08-19陈一

健康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智商心理咨询心理

在儿童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射到亲子关系上。最近我参与某省电视台综艺频道的《法治最前线》节目,连续报道和分析了多期关于因为溺爱而导致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的案子。如:某15岁少年,因为从小被父母溺爱,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后来因为上网需要钱,当母亲拒绝给钱,居然把母亲的头皮割下来;某17岁女孩,因为父母娇生惯养,结果在酒吧偶然认识了异性,骗光了父母给的所有钱,然后用自杀威胁父母给钱。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让我们再一次思考:为什么溺爱有那么大的能力让孩子在青春期或者成年期走上犯罪的道路?为什么开始的爱都变成了后来的害?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析一下:

陈一说心理

专家档案:陈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CETTIC认证心理咨询师,作家,广西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爱的就是你》《法治最前线》主持人,广西私家车电台《幸福密码》《绝对私家话》心理分析师,多家报刊杂志心理专栏作家。

溺爱是亲子关系里面是最常见的不良现象。溺爱大概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轻易满足型。这类父母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毫无原则地答应和满足。没有引导,也缺乏激励机制。孩子从小的需求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样,直接导致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或者成年之后,缺乏忍耐的心理和行为,对各种享受没有节制地追逐,同时面对现实和未来没有做好任何吃苦的准备。形成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过分美注型。特别是针对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家庭的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辈的隔代亲人,都把关注的重点在孩子身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里,得到了从生活细节到学习、工作、甚至婚恋的所有的关注。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的心理状态。他们顺理成章地认为他人和社会也应该以自己为中心。

生活散漫型。很多对孩子溺爱的家长会发现,好像孩子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了,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心情,不顾及周围和他人的感受。其实孩子在被溺爱的过程中,已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状态。他也会带着这样的行为模式进入社会,当有不同的意见或者现实有任何阻拦的时候,他会觉得不适应,要么逃避,要么用极端方式来进行反击,从而满足自己随心所欲的内心诉求。

特殊待遇型:有些父母省吃俭用,就一句话:宁亏自己不亏孩子。孩子吃的、玩的、用的、穿的都是最好的,全力以赴地支持和配合孩子的要求。这种氛围成长的孩子,很少为他人着想,缺乏基本的同情心。

包办代替型:这一类孩子的父母和亲人,为孩子做一切事情。孩子只需要说一句话,甚至只是一个表情,就毫无原则地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甚至恨不得取而代之去学习和劳动。其实父母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权利。孩子很难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信心和健康的人格特征。

从大量的犯罪案件和心理咨询的个案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提出在5个方面:即:德、智、体、美、善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

德:顾名思义就是品德教育和引导。父母其实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般认为:父亲是给孩子制定规则的主要动力源。母亲是给孩子制定感情和人文的主要源动力。因此,父母的品格和道德的标准,父母的言传身教,毫无疑问是给孩子最大的引导和教育。我们一般都会在成年人的表现里,发现他原生家庭的影子,这也包括父母的道理标准的影响。

智:这其实是教会孩子怎么去思考和学习,而不是被逼迫,或者是物质等引诱。培养孩子健康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比父母要求他考多少分更加重要。智商的开发很多时候,就是从父母如何教孩子思考开始的,结果不要过分强调。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智商培养是有误区的,这其实也是来源于自身对学习和智商培养的误区。

体:在自媒体时代,近视、失眠、营养不均衡、偏食、发育提前或者滞后等,都让我们开始正视孩子的身体机能下降的问题。

美: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是我们当代家庭教育最缺乏的地方。孩子对文学没有时间欣赏,对人性没有足够的认知,就容易出现在网络游戏的暴力、色情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善:言传身教,和孩子做知心朋友,为孩子建立自信心,可以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不自私和自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社会、他人,树立自己从善待见的人生观念。不算计、不计较、心胸开阔,这些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给孩子最大的财富,终生受用。把爱变成强大的内心源动力,而不是最终的伤害。

猜你喜欢

智商心理咨询心理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智商
二则
心理咨询不简单
心理小测试
亲,你的智商已下线
团队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