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生产试验中的应用
2015-08-19马俊李清超孙开利等
马俊+李清超+孙开利等
摘 要:为了研究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生产试验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2个玉米新组合的产量等11个农艺性状进行单独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联合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分析方式结果具有较大的一致性,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生产相关试验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灰色分析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应用时需针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准确揭示特定条件下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玉米;生产试验;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5-20-02
玉米生产试验是进一步鉴定品种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的重要环节,从而为扩大品种示范、推荐审定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一种定量地描述事物或因素之间相互变化的情况,即变化的大小、方向与速度等的相对性[1]。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常规玉米、糯玉米等玉米区域试验的产量相关因数的研究[2-4],鲜见应用于玉米生产试验及相关研究。为此,笔者利用2个玉米新组合的产量等11个农艺性状进行单独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联合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灰色关联度分析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变化,探讨其在玉米生产试验中的应用价值,为玉米育种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2个参试杂交种及其相关数据来源于2013年贵州省玉米新杂交种生产试验(高山组)结果,试验安排在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大方县、水城县和盘县等6个试点实施。2次重复,大区随机排列,大区面积100m2,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每小区525株,收获时全区收获计产,各个试点均按统一的试验方案实施。
1.2 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对2个玉米组合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独立及联合分析,按照灰色系统理论要求[5-7],将产量视为参考数列产量(X0),其余性状视为一个灰色系统,分别标示为生育期(X1)、株高(X2)、穗位高(X3)、穗长(X4)、穗粗(X5)、秃尖(X6)、穗行数(X7)、行粒数(X8)、单穗重(X9)、百粒重(X10)。
由于各个性状间存在单位不一致,要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就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根据公式[Xik=Xi?k-XSi]对数据进行标准化[8],其中[Xi?k]为各性状原始数据,[X]为同一性状平均值,[Si]为同一性状标准差,[Xik]为标准化后的处理结果。采用Office2007以及DPS7.05分析软件完成所有性状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处理 分别测量2个组合每个重复相应性状的观测值,并利用Office2007计算其平均值,见表1。
表1 2个组合11个性状平均值
[品种试点\&生育期(d)\&株高(cm)\&穗位高(cm)\&穗长(cm)\&穗粗(cm)\&秃尖(cm)\&穗行数(行)\&行粒数(粒)\&单穗重(g)\&百粒重(g)\&产量(kg/hm2)\&WWN\&158\&310\&150\&18.6\&5.3\&0.4\&14\&36.8\&227.3\&33.36\&10895.05\&WHZ\&153\&336\&152\&19.2\&5.2\&0.5\&16\&40.1\&268\&37\&10931.48\&WSC\&150\&290\&135\&17\&5.6\&0\&16\&37\&213\&44\&7937.03\&WDF\&151\&267\&96\&16.7\&5.5\&0.2\&15\&37\&195\&37\&7977.51\&WNY\&143\&261\&123\&15.1\&5.05\&0.94\&15.4\&31.3\&191.7\&36.7\&9185.9\&WPX\&136\&342\&150\&28.6\&5.3\&0.8\&14\&35\&192.8\&38\&9616.19\&BWN\&156\&300\&150\&17.6\&5.25\&0.4\&18.4\&36.5\&205.3\&26.83\&10824.59\&BHZ\&151\&312\&148\&18.9\&5.1\&1.3\&17.8\&39.2\&227\&33\&10541.68\&BSC\&149\&156\&148\&16\&5.1\&0\&16\&34\&196\&32\&7472.26\&BDF\&153\&265\&110\&16.9\&5.2\&2.2\&16\&33\&170\&32\&7370.3\&BNY\&142\&242\&105\&15.9\&5.14\&0.1\&15\&33.6\&168\&38.9\&9067.46\&BPX\&132\&301\&124\&22.3\&5.2\&1.4\&17\&39\&200.4\&29\&7466.27\&]
注:品种试点中,首字母W和B分别代表W4503和毕单17号;WN、HZ、SC、DF、NY和PX分别代表威宁、赫章、水城、纳雍和盘县。
2.2 W4503各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对W4503单独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后发现(表2),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的是穗位高(0.757 5),其次是株高(0.747 2),穗粗与其关联度最小(0.550 5),其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是穗位高、株高、单穗重、秃尖、生育期、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行数和穗粗。
表2 W4503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及位序
[关联矩阵 \&生育期 \&株高 \&穗位高 \&穗长 \&穗粗 \&秃尖 \&穗行数 \&行粒数 \&单穗重 \&百粒重 \&产量 \&0.6708 \&0.7472 \&0.7575 \&0.6302 \&0.5505 \&0.6819 \&0.6171 \&0.6464 \&0.7011 \&0.6498 \&位序\&5\&2\&1\&8\&10\&4\&9\&7\&3\&6\&]
2.3 毕单17号各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对毕单17号单独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后发现(表3),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的是穗行数(0.754 0),其次是行粒数(0.720 6),秃尖与其关联度最小(0.566 8),其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穗行数、行粒数、穗位高、单穗重、株高、穗粗、穗长、生育期、百粒重和秃尖。
表3 毕单17号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及位序
[关联矩阵 \&生育期 \&株高 \&穗位高 \&穗长 \&穗粗 \&秃尖 \&穗行数 \&行粒数 \&单穗重 \&百粒重 \&产量 \&0.6353 \&0.6537 \&0.7108 \&0.6376 \&0.6441 \&0.5668 \&0.7540 \&0.7206 \&0.6638 \&0.6018 \&位序\&8\&5\&3\&7\&6\&10\&1\&2\&4\&9\&]
2.4 2个参试组合各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对2个参试组合进行联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后发现(表4),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的是穗位高(0.749 0),其次是单穗重(0.727 3),穗粗与其关联度最小(0.635 6),其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穗位高、单穗重、秃尖、株高、行粒数、生育期、百粒重、穗长、穗行数和穗粗。
表4 2个参试组合各性状与产量的联合关联度分析及位序
[关联矩阵 \&生育期 \&株高 \&穗位高 \&穗长 \&穗粗 \&秃尖 \&穗行数 \&行粒数 \&单穗重 \&百粒重 \&产量 \&0.6922 \&0.7097 \&0.7490 \&0.6549 \&0.6356 \&0.7149 \&0.6540 \&0.7008 \&0.7273 \&0.6639 \&位序\&6\&4\&1\&8\&10\&3\&9\&5\&2\&7\&]
3 结论与讨论
由独立灰色分析及联合分析可知(表5),与产量关联度较大的前4个性状中,三者共有的性状分别是穗位高和单穗重,而株高和秃尖为W4503及联合分析共有,可见,对W4503的独立分析及联合分析前4位性状一致,仅位序存在差异;而对毕单17号的独立分析除了穗位高和单穗重外,还发现穗行数和行粒数与其关联度较大。因此,三者间分析结果具有较大的一致性,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生产相关试验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表5 独立与联合关联度分析及位序
[位序\&1\&2\&3\&4\&5\&6\&7\&8\&9\&10\&W4503\&穗位高 \&株高 \&单穗重 \&秃尖 \&生育期 \&百粒重 \&行粒数 \&穗长 \&穗行数 \&穗粗 \&毕单17\&穗行数 \&行粒数 \&穗位高 \&单穗重 \&株高 \&穗粗 \&穗长 \&生育期 \&百粒重 \&秃尖 \&联合\&穗位高 \&单穗重 \&秃尖 \&株高 \&行粒数 \&生育期 \&百粒重 \&穗长 \&穗行数 \&穗粗 \&]
在独立分析与联合分析中,同时存在不同的研究结果,例如三者分析的关联度位序不一致等,说明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基因型、气候、管理方式及栽培条件等多个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应用中需针对不同的因素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准确揭示特定条件下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孙芳芳.浅议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2010,17.
[2]刘唐兴,屠乃美.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06,14(4):70-73.
[3]李北齐,赵苏维,王贵强,等.玉米杂交组合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评价[J].玉米科学,2006,14(2):44-46.
[4]张健,张兴端,晏庆九,等.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6,14(5):52-55.
[5]邓聚龙.农业系统灰色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雷铁拴.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郭瑞林.作物灰色育种学[M].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1985.
[8]武兰芳.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1997(5):72-7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