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角色定位浅论

2015-08-19齐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范进孔乙己课文

1.善做“扶手”

乌申斯基在《劳动的心理与教育意义》中说道:教师“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⑤斯宾塞在《教育论》中也讲道:“应该帮助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⑥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扶手”。其实让学生自己阅读起来、自己思考起来、自己合作探究起来,最后获得知识和方法,使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受到熏陶和浸染,才符合语文教学的自然规律。在教学人教版《变色龙》⑦时,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的作用和效果十分茫然,这个时候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搬来教参照本宣科,而是提醒他们孔夫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让他们联系一下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课文。于是经过一阵思考和讨论,王小凤同学一下子想到了九上的课文《故乡》⑦,陈水飞同学想到了《孔乙己》⑦,由此他们想到了“前后对比”这种方法具有的揭露及讽刺的突出作用和效果,同时也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向深刻。同样在教学九下文言文《曹刿论战》⑦时,学生对“公问其故”的“故”有点疑问,因为“故”有好多种解释,于是我让学生们自己翻出初中六册课文,从其他文章中找到类似的句子,讨论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故”有“原因、缘故”、“因此、所以”、“旧的、原来的”、“故意”、“死亡”等5种意思,经过学生自己整理过的知识掌握得也特别牢固,在后来的测试中,对于“故”字的辨析,两个班级几乎满分。以上两个例子中,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的学习成为了中心,教师只是一个“扶手”,只是在学生“误入歧途”时,才“出手相助”,让学生“悬崖勒马”。叶圣陶就将教师的这种作用比作教孩子走路:“老师讲,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好比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上课也一样,不能光灌输,要多启发,善引导。”①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②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帮助角色,也使学生能在自由灵动的课堂里尽情翱翔,既获得知识又体验快乐。

2.巧做“红娘”

红娘在中国的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而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而且只能扮演这种牵线搭桥的“红娘”角色。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③所以要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发挥好组织串联的作用。在教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⑦时,我运用了问题教学法。上课伊始,我就在黑板上列出来了一系列问题: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学生默读思考,这就把教学中的默读方法串联进来了;第二个问题“文中这个淘金者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学生合作讨论,则又把“讨论法”串联进来了;第三个问题“淘金者最后是通过什么战胜了这些困难和挫折,表现了什么东西”,在交流合作后学生领会了“人的意志的坚忍和理性的伟大”。于是就让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朗读课文中最能表现这种精神品质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片段,这样又把朗读教学法串联进来了。整堂课形式活泼,气氛热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层层推进,思路鲜明,既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又领会了文章的精神内涵。由此可见,发挥教师的组织串联作用,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再比如教学刘绍棠先生的《蒲柳人家》⑦时,学生们对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时而交流合作,时而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他们从文章中体会到了“一丈青大娘”的“侠骨柔情、刚柔并济”的中国劳动妇女形象,也认识到了“何大学问”的“行侠仗义、慷慨大方又爱讲排场、爱好面子”的性格两面性,也感受到了何满子聪慧灵秀又活泼调皮的可爱形象。似乎课文读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学生们领会到京东运河畔人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了,这样文章的理解就稍微浅了点。于是我在黑板上从上到下写了这三个人,然后用线把他们串起来,再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发现了这是一户人家,我又问“这是什么人家“,学生马上就回答是“蒲柳人家”,于是我们共同从注释里了解到蒲柳人家是贫苦农家,然后我又把“贫苦”和“人情美”用线架起一座桥,这样以后学生们就认识到了,这户人家虽然物质和生活是贫苦的,但精神和感情却是富足和美好的,他们依然保持着生命的张力和对生活的热情。接着我又问“难道旧中国京东运河畔只有这一户人家吗”,于是学生马上理解了“蒲柳人家”只是一个缩影,一个旧中国农村农民的缩影,最后全班同学一致认为“中国虽然贫穷落后,但因为有这些可爱的人们存在着,依然充满着无限的希望,是永不会消亡的”。这个主题就非常深刻了,课堂也取得了圆满的效果。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可见教师扮演好“红娘”这个角色非常重要,这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也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3.妙做“高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④华罗庚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这就是说教师要一步步的把学生“指”向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不断引发思维碰撞,还要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给予学生以心理支持,做一个积极的促进者和点拨者。我形象地把这一角色比作“高僧”,教师要做为学生“指点迷津”的人,“普渡众生”,引导学生达到“彼岸极乐世界”。在教学《范进中举》⑦时,学生对“范进”、“胡屠户”、“乡邻”等人物形象的分析风生水起,而且非常深刻,他们揭示出了人性中嫌贫爱富、势利等丑陋的成分,但他们对课文“范进”“疯”态的描写很不理解。这时我适当点拨,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想一下‘疯的谐音”,于是张羽鑫同学就想到了“疯”者、“讽”也,课文对范进疯态的描写十分尖锐地讽刺了他醉心功名、不知廉耻的丑态。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范进”的那一个巴掌的作用也顺理成章地解决了,而且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也深入到了一个更新的层次,同时整堂课学生心领神会、其乐融融。同样在教学《孔乙己》⑦时,学生对既可气又可怜的孔乙己的形象的把握很准确,但对课后研讨练习中的问题“文章写了很多哄笑,有什么作用”不尽理解。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我让他们先回顾了八年级学过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⑦中以乐衬悲的写作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我这样一点拨,学生们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使得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写悲,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文章的意义就更深刻了。”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以致于后来学习鲁迅的文章大都得心应手。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地充当“高僧”的角色,看似云淡风轻,却点石成金,使课堂达到最佳效果。

无论是善做“扶手”,巧做“红娘”还是妙做“高僧”,就是在学生误入歧途时悬崖勒马,在学生思路散乱时穿针引线,在学生陷入迷茫时指点迷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要求,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收到语文课堂教学最大最好最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教育论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②《论语》 中华书局 2009年版。

③《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④《教学与发展》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⑤《劳动的心理与教育意义》 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⑥《教育论》 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⑦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齐君,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上虞。endprint

猜你喜欢

范进孔乙己课文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范进中彩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范进中举》缩写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