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鉴赏三步骤

2015-08-19李秀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体悟古诗文心灵

古典诗歌每一篇都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宝,深入挖掘,细细品味,能够洗涤心灵,启迪心智。但当下,功利性教学日显,在高考升学率的驱使下,学生学习显得疲倦和乏力,更谈不上想象力或创造力。鉴赏试题化,课堂教学机械化,使得学生逐渐对古诗文产生排斥厌倦之情。如何牵引学生走进古诗文情境之中,实现情感碰撞并内化,激发学习热情是本文主要探讨的。

一.重视诵读,初步体悟

古诗文的优美意境,独特韵律,在反复吟诵时,才能体悟其情,感受其美。俗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或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体现出诵读的作用。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快慢、高低、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中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闲逸冲淡,李贺的诡异浓丽、李清照的婉约细腻、苏轼的豪放旷达……于漪老师指出:“朗读的目的就是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入目,入耳,入心,与作品和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心灵,从中吮吸语言思想的养料。”入其情,实现学生与作者、古诗文的情感撞击;出其情,品味各类情感,并带给自己各类启发和效果。

二.联系生活,走近诗人

由于距古人生活年代久远,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隔膜,阻碍着学生兴趣的产生,再加上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学生便不容易做到与作者、作品真正的交流,而从字里行间中所散发的真挚情怀,也无法达到心领神会地体悟。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多一些声情并茂,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会缩小时空的距离,减少学生对文言散文、文言诗词的畏惧。例如杜甫的晚年之作《登岳阳楼》,学生很容易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感表达中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感,然而为何作者面对浩瀚无边的水势,面对着将天地日月都仿似置于悬浮状态的阔大洞庭湖时却是如此悲凉呢?我们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当自己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景物时的内心感受来思考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多一些自身生活经验的渗透,这样才会缩小时空的距离,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三.想象入境,深入品味

古典诗歌具有语言高度浓缩、辞断意属的特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较强,于是在有限的字句之中给读者留有了阔大而深远的空白,正是这些留白才让我们有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这些留白也会成为实施身临其境鉴赏的最优途径。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是诗人本身,仿佛自己置身诗歌中的情境,仿佛自己面对着诗人所面对的,感受着诗人所感受的,进而对古典诗歌中的感情做准确的把握。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诗中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景色描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象的图画,然后将学生的画作进行评比,目的不在于比学生画技的高低,而是在于哪位同学能将其中宁静的神韵传达出来,这一教学设计着意突出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观察,细细品味,不仅领略到这一景致里表现出的宁静的氛围,更要透过这种纯净的景色勾画体会出作者的人生志向和人生追求。

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放手学生自主诵读,想象、体会、感悟,引领学生将自身情感渗透于古诗文之中,他们在诗文中与作者相遇,并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打破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与撞击”。激起学生的情感池水,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体悟之情,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李秀明,语文教师,现居江西信丰。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悟古诗文心灵
萌宠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懂,才能得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