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两说法
2015-08-18刘铄石
当代工人 2015年6期
刘铄石
最近,工人工作时效率不大高,影响了生产进度。公司决定推行一项新制度:让工人以“工作日志”的形式,详细记录自己每天、每时都做了哪些工作,并将此作为对他们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
几天后,公司领导下到一线班组,检查新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结果发现,一班工人对此事存在抵触情绪,记录的工作日志心不在焉、应付了事;而二班工人执行得明显很积极,工作日志写得认真仔细、翔实细致。
同样一项制度,在不同班组的落实情况却截然不同,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原来,新制度下达后,一班长回到班里告诉工人说,公司要求大家每天写工作日志,统计工作量,纳入每月绩效考核。这话说得本身没有毛病,但是工人一听到“绩效考核”,难免心里犯嘀咕:每月就挣这么一点儿钱,还总被考核,这不没事找事吗!有个这种思想,这项工作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而二班长回到班组后,先琢磨了一下怎么传达,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他是这样说的:公司要求大家每天写工作日志,统计工作量。咱们平常干了那么多活儿,可领导离咱太远看不见,正好借这个机会好好向领导展示一下工作业绩。领导一高兴,咱以后的工作才好干嘛!工人听了觉得这话说得在理,执行时果然比较用心。
其实很多时候,公司顶层在设定某一项制度政策时,其初衷往往是好的,然而落实到基层班组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一线员工并不买账。究其原因,就是制度政策在上下传达的过程中变了调儿、走了样儿。
就像上面所说的两位班长,他们在传达同一件事时只是说法不同,得到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由此可见,班长在向工人传达上级指令时,不应机械死板地充当传话筒的角色。凡事只有多为员工着想,站在员工的角度上为其讲明利害关系,才能真正使指令得到支持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