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滴”背后,资本的力量

2015-08-18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15年7期
关键词:程维滴滴投资人

2013年,《计算机应用文摘》的记者有幸采访了滴滴的创始人程维。在那时,他和记者聊的还是创业的初衷和初创公司业务起步的难忘经历。2012年9月9日,滴滴正式上线,全北京只有16个司机打开了程维的APP。不过,当第二年我们采访他时,情况已有很大好转—每月北京有3 000多名司机为安装滴滴而换了手机,共有40 000多名司机安装了滴滴。

实际上,滴滴只是当时打车软件的一个缩影,四五个人的团队,打了鸡血一样地开发出一个APP,然后用最原始的方式发展自己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在北京有滴滴,在杭州有快的,在上海有《大黄蜂打车》、在安徽有《51打车》……,一个个打车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在国内已经出现了30多款打车软件。

不过,从出生开始打车软件这个新鲜事物就备受质疑。比如,打车软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打车难的问题,打车软件的出现让一些不使用打车软件的人更加难打到车,使用了打车软件爽约又该如何等问题层出不穷。而另一方面,相关政策的收紧,以及打车软件对于各地电召平台的利益博弈等,加剧了人们对于这个行业的担忧。

果不其然,刚刚红火起来的市场,很快就迎来了一轮血雨腥风的洗牌局面。并购、倒闭和收编,成为了那段时间打车软件新闻的关键词。

“整个打车软件行业都在烧钱,一些企业为能拿到融资,唯一出路就是在钱烧完之前搏一把。”时任《打车小秘》总经理的杨芸如是说。在当时,面对打车软件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嘟嘟打车》为代表的打车软件创业团队已经开始被迫转型,进军在线家政等其他领域。

2013年11月22日,快的对外宣布正式收购《大黄蜂打车》。后者成立于2013年初,主打江浙沪地区的手机打车服务。《大黄蜂打车》被收购之后,在国内打车软件市场也正是由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变成了楚汉争霸的两强格局。

在2013年年底,这两家在洗牌中最终存活下来的打车初创企业在对垒中狂刷存在感—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金额巨大,震惊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的烧钱大战。据不完全统计,尽在2013年这次烧钱大战当中,双方一共发放了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打车券。尽管有关“烧钱只是饮鸩止渴”的言论不绝于耳,但在烧钱大战的刺激下,双方的用户数的确获得了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一共有超过1.7亿用户使用过打车软件。同时,在它们的带动下,整个用车市场的关注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不过,在打车软件这一路走来的背后,并不只是因为打车软件确实是用户的一大刚需,还有资本力量在推波助澜。

一两年前,我们说势头正盛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引来了大量的热钱涌入。起初,他们在移动游戏领域盘踞,推动了这个领域的飞速壮大和发展,直至今日已经出现市场饱和、竞争白热化的局面。而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和传统行业密切相关的垂直领域开始成为新热土。而打车软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几年之后的今天,是谁最先讲好打车软件的故事,已经不太容易考证,但是想法一旦被天使投资人接受,便会有更多投资人拿着钱去找相关的团队—没人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别忘了国外已经有一个Uber做得风生水起。基于此,一个又一个的打车软件诞生了。后续几乎每一次打车软件的壮大、并购,其背后都少不了投资人和资本的推动。如果我们来回顾滴滴和快的这两年来的融资记录,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2012年9月1日,距《滴滴打车》APP上线还有八天时间,团队获得了来自金沙江创投的200万美元A轮投资。仅半年后,滴滴又获得了腾讯产业共赢基金B轮投资。随后又在2014年1月和12月获得来自腾讯的1亿美元C轮投资,中投公司、淡马锡和腾讯的7亿美元D轮投资—这也是中国互联网非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单笔融资之一。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滴滴这家公司的市场估值便已达到35亿美元。

快的则从2012那年12月1日起,至今一共获得了5轮融资,总金额近8亿美元。首笔融资仅16万美元,但4个月后的A轮融资金额便直接飞升至1 000万美元。在2012年底到2013年初的那段日子里,很多打车软件创业团队都在资本的推动下,开始大规模扩张,市场泡沫大规模出现。

资本的力量,在2014年初的那场打车大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加速自己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渗透速度,打车软件背后的金主腾讯和阿里巴巴开始驱使打车软件疯狂烧钱,一烧就是20多亿元人民币。而此次滴滴和快的的闪婚,其实同样是资本逐利的结果。

对于资本来说,无论格局和敌我,只有永恒的利益。而具体对于滴滴和快的双方的各位投资人来说,除了腾讯和阿里巴巴,其余的更希望在短期内能够获得高额的回报。

但目前看来,尽管这两家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用户数也已十分庞大,可在商业模式方面仍是一本糊涂账。不仅如此,每天还会在补贴和运营成本方面花掉1 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同时,各有靠山的二者也很难在短期内灭掉对方。说白了,这两家企业暂时还难以有大的回报产生,甚至有夜长梦多的风险。因此,估值冲向IPO,然后得钱离场则成为了不少投资人目前最佳的选择。

对于滴滴和快的来说,在拥有如此高的估值情况下,再通过下一轮融资扩大规模已经不太现实。在双方的投资人看来,如果两家公司继续烧钱对垒,会带来更大风险,如果二者合并一定能够抢得大头条,抢在Uber之前冲击IPO也更加稳妥。此时此刻,双方的投资人们,都已经站在了同一战线上。DST老板尤里·米尔纳就曾直接对滴滴方面表示:Uber来势汹汹,要活命的话就和快的合并,合并后DST将再投10亿美金。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两家公司已经就合并事宜商谈过多次。2013年年底,滴滴打车、快的打车、腾讯和阿里巴巴甚至还在北京曾举办了一次四方会谈,但当时因为价格悬殊太大并没谈成。

不过,随后加盟滴滴的柳传志之女柳青,以及双方独家财务顾问华兴资本,成为了这次合作的最终促成者。尽管合并是短兵相接的腾讯和阿里巴巴不愿看到的结果,但仅作为战略投资人的他们,也只能接受这资本的意志。

而至于合并之后怎么办,资本方面其实并不太关心。从目前的消息来看,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施行Co-CEO制度(公认的一种松散架构模式),滴滴CEO程维与快的CEO吕传伟将共同担任联合CEO,柳青将任总裁一职,向CEO汇报工作。此外,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这一切是否听起来有些耳熟?是的,其中一些细节其实就和当年优酷和土豆的合并如出一辙。起先是在在线视频领域,然后是在打车软件领域,接下来如果再有其他某个垂直领域的两大巨头“闪婚”,也请大家不用太意外—只是又一场资本的游戏而已。

猜你喜欢

程维滴滴投资人
武术文化在侨校的传承研究
“滴滴”上的叮咛
境由心生,繁花似锦
滴滴断臂求生?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投资人最爱
滴滴Uber 大战
境由心生,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