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艳外表下的危险
2015-08-18沈一萍
沈一萍
专家提醒
陶瓷餐具美观、耐热、耐磨、易清洗,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陶瓷餐具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
顾振华介绍说,“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是两类不同的产品。陶器的主要原料为天然粘土以及天然矿物,经成型、上釉彩(或不上釉彩),用800℃~1 000℃高温烧制而成,成品表面较为粗糙。瓷器的主要原料为高岭土、瓷石等,经成型、上釉彩,用1 200℃以上高温烧制而成,成品表面较为细腻、光洁,硬度更高。在我国,陶器制品和瓷器制品都可以作为食品餐具来使用。在如此高温度的煅烧过程中,很多不耐热的小分子易挥发性物质,包括一些有害物质会挥发,而瓷器制品烧制温度更高、硬度高,所以总体来讲,瓷器制品的安全性比陶器制品更高,而粗制陶制品并不适合作为餐具使用。
陶瓷制品按照工艺的不同,可分为釉上彩(颜料在釉的表面,直接接触食物)、釉中彩(颜料在两层釉的中间,不会直接接触食物)和釉下彩(颜料在釉的下层,不会直接接触食物)三种。釉上彩因颜料在釉的表面,颜色艳丽,用手摸餐具表面有花纹凹凸的感觉,因此非常容易磨损,如果擦洗时用力过大,可能会导致颜料剥落。釉中彩和釉下彩颜色不如釉上彩艳丽,餐具表面光滑细腻,耐磨损。
“陶瓷制品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所用的颜料。”顾振华如是说,“这些颜料都是无机金属氧化物,尤其是铅和镉的氧化物。”由于铅和镉对人体危害较大,而且经过高温煅烧也较难挥发,因此国家标准《与食物接触的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中规定了碗、碟、杯、罐等日常食具的铅、镉最高迁移量(溶解进入食物中的量),而《陶瓷烹调器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和检测方法》中也对砂锅、热煲等各类陶瓷质烹调制品中的铅、镉溶出限量作了明确规定。
陶瓷餐具中铅、镉等重金属的迁移量与其盛放食物的温度、时间、酸度都有关,也就是说,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食物的pH值越低,从陶瓷餐具中迁移到食物中的重金属量也就越高。由于颜料可直接与食物接触,因此釉上彩的陶瓷制品中的重金属最易迁移至食物中,而釉中彩、釉下彩陶瓷制品则相对安全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当釉中彩、釉下彩陶瓷制品出现裂纹、破损或因使用时间较长导致釉面磨损的,会增加重金属的迁移量,不宜再使用。
1. 目前正规渠道销售的陶瓷餐具的合格率非常高,而非正规渠道的产品存在一定隐患,因此,消费者应从正规渠道购买陶瓷餐具。
2. 尽量不要购买陶瓷餐具内壁(与食物接触面)颜色较多、较浓重的釉上彩餐具。
3. 釉上彩餐具尽量不要盛放液体食物,可盛放面包等干的食物。
4. 微波炉加热食物时宜选用白瓷碗、釉中彩或釉下彩的餐具盛放。镶金色花纹的餐具不宜在微波炉中加热,否则会导致釉面受热不均而出现裂纹或者剥落,也容易将手烫伤。
5. 新买回的陶瓷餐具可先在开水中煮沸5分钟或用食醋浸泡后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