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活动,数学学习的“脚手架”

2015-08-18方培芳

新教师 2015年7期
关键词:倍数脚手架正方形

方培芳

一、在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

课前,笔者做了个学前调查,拿着两张照片(第1张的长边拉长后成为第2张)让学生观察。学生一致认为:“放大得变形了。”学生的回答,透露出: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并不明确。数学上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变化的,即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是不会变形的,更不会出现“放大得变形了”的情况。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体会“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各边长度是按一定的比变化的,变化前后大小改变,形状不变”这一内涵。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教材编排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生成这个正确的认知呢?

【教学片段1】

师:今年春晚你们看了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照片,它可是今年春晚最火爆的明星哦。(课件展示春晚吉祥物的照片)同学们看,这是谁?(太小了,看不清)那怎么办?(放大)

师:同学们看,照片大多了,感觉也好多了吧?

生1:我感觉有点变形了,羊羊羊好像变胖了。

师:那该怎么办啊?

生:我觉得要把宽边拉长。

师:按照你们的要求,我把宽边拉长了,这下可以吗?

生:羊羊羊太瘦了,也变形了。

师:同学们还挺挑剔的,胖也不行,瘦也不行。那看看下面这张怎么样?

师:我就不明白了,这三张照片都比原来的照片大,为什么同学们就单单觉得这一张好呢?

生:因为这张长和宽都有放大,所以没有变形。

师:我听明白了,就是长边和宽边都要放大。那同学们看,这张照片的长和宽都比原来的大,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2:这张照片虽然长和宽都比原来大,但是长放大得比较多,宽放大得比较少。

生3:长边和宽边要放大相同的倍数。

师:同学们都觉得只有这张照片(第4张)的长和宽扩大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不变形。是不是真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呢?数学光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还要用数据说话,我们请格子图帮忙,(把五幅图放置到格子图中)为了便于比较,我们给这些图编个号。有了格子呀,我们看得更清楚了,谁再来说说图4的变化跟其他的图有什么不同?

生:这张照片的长和宽扩大相同的倍数,都扩大2倍。图2只是把长边放大,图3只是把宽边放大,图5虽然长和宽都有放大,但放大的倍数不一样。

师: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只有像图4这样,把图形各边都放大相同的倍数,才是我们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其他这几张只能叫“变大”。

知识在学生熟悉的情境活动中展开,又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生成,学生在 “只把照片的长边放大”“只把照片的宽边放大”“长边和宽边都放大,但放大的倍数不同”一系列错例的反衬下,感悟到“只有长边和宽边放大相同的倍数,照片才不会变形。”这就是数学上的放大与生活中的变大最本质的区别,是本课的重难点。这一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讲授得来的,而是学生在观察思考、对比辨析等数学活动中自己去建构、生成的。

二、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思维层面的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地概括、总结,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教学片段2】

出示例题:画出下面图形按2:1( )后的图形。(图略)

师:老师忘记把题目要求填完整了,谁知道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2∶1前项比较大,就是表示放大。

师:小精灵给我们提了个要求,同学们请看。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要求:自己画图后与小伙伴们交流——你是怎么画图的?如何确定每条边应画几格?比较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己动手在方格纸上独立完成。

①让学生到投影仪边上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

②变化前后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图形的形状不变。

生2:图形的大小变了。

生3:每条边的大小变了,周长就变了,面积也变了。

生4:原长方形长宽的比和放大后长宽的比一样。

生5:角度应该也没变。

教学时,教师没有满足于“会画”,而是深挖教材,让学生交流怎样画图,把动手操作中隐含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再让学生观察放大前后的图形,比较放大前后的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本质特征——大小改变、形状不变,为中学阶段学习相似图形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自主探究、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完成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掌握知识与技能,又发展了最具数学本质的思维能力。

三、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学片段3】

师:同学们,课上到这儿,是不是有点累了,咱们来玩一个幼儿园小朋友都在玩的游戏——折纸。请把手中的正方形纸按2∶1放大。

生:您说错了,只能缩小。

师:想想办法,一定能解决的。

过了一会儿,有个别学生把手中的正方形纸与同桌的拼在一起,继而转过身,与另一桌的同伴合作,终于拼出了正方形纸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师: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把完成的过程与大家交流。

生:要把这个正方形按2∶1放大,就是每条边长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我想,我自己是没办法完成的。于是我想到了与同桌合作,可是两张正方形拼起来后发现,每条边没有都放大,而且图形的形状也变了。所以我们就与前面的两位同学合作,四张正方形纸一起拼出了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听完这个小组的介绍,其他学生恍然大悟,很快与同伴合作完成了任务。

从学生束手无策地盯着教师寻求答案,到想到与同伴合作,再有理有据地与大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正是有了教师的这一巧妙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在不断地摸索与思维的碰撞中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云霄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

猜你喜欢

倍数脚手架正方形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