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设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8-18王秀华

教育界·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切入点思维设计

王秀华

纵观初中数学教学,尽管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各异,但有一点却是高度统一的,那就是都离不开问题这一主线,每一节课,教师都会沿着发现(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活动。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启发,有学生的思考、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思考的过程。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学生有思考有疑惑,有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那所收获的就不单单是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

一、问题设计的必要性

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在问题设计中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

1.问题设计的无效性。提出问题的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引领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是为了培养和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实际上,在我们的课堂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问题”。比如,在学习《数的开方》时,教师这样提问:这就属于无效提问。它属于单纯性问题,答案只有两个,对或不对。在非此即彼的语境中是培养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的。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有的学生都懒得回答。

2.问题设计的烦琐性。一位教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导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夏季有什么特点?”(热)“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喜欢吃什么水果?”(西瓜)“还有吗?”终于有学生说出喜欢吃苹果。教师于是提出两个小朋友分吃一个苹果从而引出了分数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前面烦琐的问话离题远,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干扰。

二、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问题是怎么发现的呢?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并用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促进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这些都需要进行设计。

1.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师生互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不是教师单一地教,学生单一地学,而是师生互动,双向交流。问题设计要符合这一教学理念,它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和认知联系在一起,促进教与学的和谐。

2.问题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的一种本能。问题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总是希望回答的问题能够得到教师的称赞,在这种良性竞争意识下,同学们会对问题积极思考,提前做充足的准备和预习,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3.问题设计要能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在知识上是懂还是不懂,不懂的原因是知识方面还是学生自己的原因,“懂”又懂到什么程度呢?这些都要通过问题设计来实现。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使问题设计具有有效性,也才有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课程,并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给予针对性地指导和补充。

4.问题设计要有利于保护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自信心。有些学生经过几次挫折,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问题产生恐惧。或者,问题设计得太难,使学生找不到切入点,也失去“问题设计”的本意。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更要精心呵护,重要的不是学生能发现或解决多大的问题,而是在学生的心里埋下思考的种子,经年累月后或许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三、问题设计的基本策略

“问题设计”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关键要找准切入点。

1.在学生的疑惑处找切入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充分挖掘他们身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多在学生学习以及思维的疑惑外、阻碍处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

2.化难为易去找切入点。据研究,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間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问题设计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将导致高思考水平的下降,太难则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但学生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3.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问题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短暂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思维受到抑制,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后,要学会等待,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后,不要马上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另外的问题,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对问题的回答,使回答更加系统、完善,以此来树立学生的决心和信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考,也才能逐步达到问题设计的目标。

问题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课题,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和知识点的衔接,就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样,面对不同的锁具要有重新配置钥匙的能力。这也正是问题设计之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切入点思维设计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