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初小衔接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5-08-18黄悦琴
黄悦琴
【关键词】小学数学 衔接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12-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之后的初中乃至高中数学教育任务的完成。小学数学教学和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圆满构建的重要一环。在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思考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初中和小学的数学教学衔接对策,更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更加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倾注更多的精力于幼儿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讨论中,将幼儿园教育强调的形象化、趣味性教学方法迁移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热热闹闹,呈现表面繁荣的现象。据新浪新闻报道:吉林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某个班的数学期末考试,班里有47人,平均分98分,一位学生考了96分还被家长列入“差生”的行列。这种没有拉开级差的卷面成绩,掩盖了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容易让教师、家长甚至学生产生“已经学好数学”的错觉。但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小学生升上初中后,数学学习的各种障碍随之而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适应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由于知识跨度和坡度较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直观化,多采用形象化的方式表达数学思想,教学过程比较细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思维跳跃的幅度比较小。但是,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量和难度大大增加,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内容成了重点考查的目标,教学跨度和进度的突然扭转,让习惯于小学学习方法的学生难以适应。
(二)缺乏适应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小学生依赖性较强,有赖于家长们频繁且密切的指导,又有老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对某个知识点一再重复强调,所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记忆,而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增多,尤其是抽象性的内容增多,“看不到,摸不着”的知识很难通过讲授实现让学生掌握知识。而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的缺失,更是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三)不适应初中数学的思维方式。小学数学倾向于形象思维,侧重于解决生活中可能遭遇的问题,这本是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接触数学、形成数学思维的策略,但过度地生活化、具象化,就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忽视了对学生将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的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引入变量和演绎推理证明等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判断、推理、证明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对于还没有在小学阶段完成数学思维转化的学生来说难以接受。
二、从宏观角度关注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在整个数学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没有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淀,初中、高中乃至高等数学教学都将举步维艰。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理所当然属于数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关注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1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包括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数学意识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2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包括思考的过程、思维习惯可能存在的偏差等。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在宏观考量小学数学教学后,我们发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影响了数学学科的初小衔接。
(一)忽视了数学与算术的区别。算术是数学的分支,或者说是数学的最初形式,它是关于数的一些运算的基本属性的研究,表现在小学阶段主要包含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最近备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中,主持人曾经调侃过国民的数学能力:大多数人拿起计算器,只能认得出“+”“-”“×”“÷”“=”几个符号以及“ON/AC”键,这说明,大家学了十几年的数学,却还比不上一个计算器。这样的调侃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却非常形象地指出了数学应区别于算术的本质:数学教育当然不是为了培养计算器,更应关注的是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建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是算术教学,只是简单地学习了数学体系里的一小部分。在小学教育阶段,如果仅满足于学生算术能力的培养,又怎么要求学生能够从容面对初中数学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各项基础内容,面对代数和几何课程的数量运算和图形运算?
(二)笼统地将卷面错误归结为“马虎粗心”,错失了培养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良机。我们常常听到老师和家长把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归咎于“马虎粗心”,这种从性格上进行否定的行为,一方面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同样是结果出错,原因却可能有多种:也许是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清,也许是因为解题思路上存在问题,也许是因为缺乏解题的程序观念。着力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
(三)重结果,轻过程。老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却忽视了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事实上,作为数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是要找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是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概括出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基本方法。
(四)一味地强调情境创设,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本质认识不清。虽然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为了表面热闹,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反而会干扰与弱化小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归根到底,情境创设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的,取舍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只有突出这个标准的情境创设,才能成为数学教学的有力支撑,成为培养数学思维的肥沃土壤。
四、解决初小衔接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关注的三个重点
(一)强调数学学科的本质,引导学生从整体、科学的角度认识数学学科。具体到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应该具有的基本认知包括:一是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这种理解不能建立在举例、类比的积累上,而重在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二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把握,有必要把逻辑学的知识引入课堂;三是对数学美的鉴赏,要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世界里有趣的元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四是引导学生对理性的数学精神的追求。理性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将能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而这种精神的树立,有赖于严谨、科学的数学学习观。
(二)强化数学学习过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在定期考查教学成果、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师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反复演示数学思考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这种过程的适度固化,自觉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演练数学技能。而强化原有的知识,注重旧新知识的迁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还比较简单,一概使用“预习—学习—复习”的步骤,在学生可以胜任学习的情况下,反而会助长他们的骄傲心理,失去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但如果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衔接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让学生可以跳出课本和课堂的禁锢,为自己寻找新的探究主题。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有些疑问看似幼稚,但实际上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互通的,它们之间通过交互作用而产生现象。不同的学生,因为个人天性和成长背景的不同,对生活现象的关注焦点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从现象到内在的思考,与数学之间建立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整合信息,特别是场景画面中的隐含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和反思。有助于提升数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认真、投入地学习,继而达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