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冈仁波齐转山记

2015-08-18谢恩主

新西部 2015年7期
关键词:贡布天葬苯教

谢恩主

刚到阿里不久,我就在民歌中听到“神山”,“一条朝圣的路,都向冈仁波齐”。

第一次目睹神山是去普兰过林卡的路上。过了门士乡,翻过几条沟,地势平坦了,视野更开阔。同车的贡布部长说,进入普兰地界了,很快就能见到神山了。

我兴奋地向窗外张望,忽然看到路边有几只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连忙问是不是藏羚羊。他回答说那是野羊,当地又叫白屁股羊。我仔细一看,这些灰色的小动物尾部果真是白颜色。我的目光继续搜寻,希望看到藏羚羊。贡布部长笑着说:“现在看不到了,起早一点还可能见到。过去路边的羚羊多,219国道通行之后,车辆一多,羚羊就远离公路了。”

车一直在柏油路上行驶,据贡布部长说,219国道只有阿里境内是柏油路,而阿里到新疆、到拉萨都还是沙子路。

我们下车在路边休息,希望过一会儿可以见到神山。司机土旦双手合十,向着神山方向祈祷。等了十分钟,还是没见到,我很失望。正准备上车,突然听到有人叫道:“云开始散了,能看见了!”我一抬头,果然在云雾深处露出一座弦月形的白色峰顶,云层盘旋却也清晰可见。接着,弦月慢慢变满,云层散开,峰顶全露出来了。

在云雾的衬托中,“这张佛脸”没有微笑,倒显得庄严安详。贡布指着佛脸“鼻梁处”(沟槽),问我是否看到神山中间那个槽,解释说那是佛教和苯教祖师在神山斗法时留下的。“神山俊秀壮美,神秘莫测,佛教和苯教都想据为己有……”贡布给我讲起佛教与苯教争夺神山的传说。

神山处在交通要道上,在阿里生活时间一长,能够观看的次数就比较多了。次数越多,神秘感愈强,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攀登的愿望,想到神山上看个究竟。

这个想法一出,许多人都反对,尤其是藏族同事纷纷劝阻。神山的转山路海拔近6000米,常有风雪,寒冷、缺氧不说,路滑难行,要是体力不支,万一遇到危险,在山上又难以救护。

我暂时放下念想,却更增加了对神山的向往。

听说神山高不可攀,迄今没有人登顶。神山海拔6656米,在阿里不算是最高的山,所谓的高不可攀,可能是因为信仰。一些宗教经典认为,神山是宇宙中心,神圣庄严而不可攀越。也可能是因为峰顶冰雪覆盖,周围陡峭光滑,无法攀登。因此,在阿里只听过“转神山”,没有“登神山”之说。

藏族信众把转神山当作消灾、祈福和修行,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他们认为:围绕冈仁波齐转一圈可以洗净一生罪孽;转上十圈,可以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上一百圈,就可以升天成佛。

转神山,不仅是各方信众的夙愿,也是许多旅游者的向往。有一次,我在巴嘎乡调研,就看到几名俄罗斯游客住在简易的宾馆,准备调整好身体转神山。

机会常常降临到有想法的人。2012年5月,萨噶达瓦节来临之际,同事米玛要去神山圣湖为邻邦朝圣者发放宣传画册,我利用周末一同前往。印度、尼泊尔信众朝圣,都要从普兰入境,然后从圣湖到神山。

我们先在圣湖发放画册,返回神山脚下的巴嘎乡吃晚饭。当时天色已晚,车刚拐进巴嘎乡的路口,就见路边戈壁滩上有几十顶帐篷灯火通明,一直延续到乡政府。狭窄的街道上人声鼎沸,被塞得水泄不通。我们提前下车从人群中挤到乡政府,才算喘过一口气。

我问米玛这么多人怎么发,米玛笑着说按名单发。原来米玛早有准备,他已让人统计住店人员的名单,特别是印度、尼泊尔人的住宿名单,这是我们发放画册的重点对象,如果有剩余再发给游客。

米玛说,磕头转山从树经幡仪式结束后正式开始,米玛把我带到一个较高的理想位置,等着活动开始,他要用相机记录树经幡的精彩画面。

根据当地习俗,每年藏历四月十五,即释迦牟尼的诞辰日“萨嘎达瓦节”这天,要在神山西南色雄圣地(藏语“金盆滩”)上重树大旗杆。人们提前将旗杆放倒,把旧经幡拆下来发给朝圣者或农牧民信众,作为圣物带回家用作祛病消灾。节日前一天把新的经幡换上,并把旗杆竖起一半。旗杆高达二十四米,加上五彩经幡和各种哈达,又高又重。为防止被狂风刮倒,旗杆深埋地下,周围用牦牛大小的巨石加以固定,还用粗大的牛皮绳从四面八方绷紧。

我们正聊着,长号声响起,一个穿着红色僧衣的主持站在高台上指挥着,一群喇嘛向着旗杆处诵经,旗杆四周的牦牛石堆旁人们在准备拉绳子。主持向神山朝拜,然后双臂挥起。刹那间,鼓乐齐鸣,人声鼎沸,一根巨型旗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重新竖起,喇嘛和信众向空中抛撒糌粑、香料。五颜六色的旗幡和哈达在高空猎猎飞扬,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响,滚滚的桑烟燃起,袅袅的云烟弥漫蓝天。

“真热闹,真壮观!”在荒凉的戈壁高原能见到这么多来自四方的笑脸,感受这么古朴热烈的气氛,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我问米玛:“这可能得有上万人吧?”米玛回答:“这次人少,大概有七八千人,马年人最多。”据他讲,2002年树经幡时,这儿近三万人,那一年来神山朝拜的人有十二万之多。因为人们相信,马年是释迦牟尼的本命年,各方神灵汇集于此,马年转山一圈等于其他年份十三圈。

这时,看到经幡下的人群散开,除了少部分人返回,大部分人开始转山。

我想转山,但米玛怕我的身体吃不消,就说可以带我向上走走,近距离看看神山。我们向上走,看到一块巨大的红色岩石,几十米的范围,有藏族人从地上取沙土装进口袋。米玛告诉我,这是天葬台,有名望的人在此天葬;朝圣的人将这里的土带回家,遇到丧事撒土,有送往神山天葬的意思。

经过天葬台,看到神山西面的山麓中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寺庙。“那是曲古寺,神山周围一共有五座寺庙。”米玛走得快,我跟在后面,听他讲着神山寺庙的传说。

说话间,我们到达曲古寺。奇怪的是,我发现两个年龄较大的藏族老人,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前去转山,而是围着古寺磕长头。米玛见状,告诉我,他们要围着曲古寺转十三圈。他们年龄大,无力转山,这里转十三圈等于转神山一圈的功德。

进到寺内,住持认得米玛,热情地打招呼。寺庙不大,主尊位置上端坐着戴着藏帽的佛像,白玉色的脸上轮廓清晰,很难想象这是天然形成。特别是佛身上挂满了玛瑙、珊瑚、琥珀、绿松石、天珠等珍宝,在酥油灯的照射下,珠光宝气,光彩夺目。

米玛说,再向北路就难走了,最高处海拔近6000米,天冷路滑,转山路还有四十多公里,返回得两个小时。天色已晚,我只好放弃,在曲古寺转了三圈,一了转山心愿。

我们正准备往下走,看见远处的山路上有人逆向行走。米玛说,逆向转山的是苯教信众。“他们不会像米拉日巴和那若本琼那样相互争斗吧?”我问米玛。“他们见面会相互致意,笑着打招呼。不管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神山都会保佑。”看着我这么感兴趣,米玛又给我讲了许多神山上的故事。

在红色的天葬台,我再次驻足观看神山。神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圣洁威严而又宽厚慈祥。再看转山道上的人们,他们是那么的虔诚和执着。上千年来,素昧平生的人们就是这样,单纯地为了一个信仰或一次感悟在神山相遇,神山以宽厚慈爱的胸怀启迪和感化着相遇的人们。

(作者系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本文选自作者新著《雪域阿里》)

猜你喜欢

贡布天葬苯教
苯教音乐研究的学术前沿动态
柬埔寨·贡布
翻越大雪山
天葬台
从热巴舞蹈中剖析苯教文化遗存
拍天葬?别说我没提醒你!
贡布扎西
苯教象派创始人象帕及其影响刍议
宕昌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来源探析
西藏天葬源流考——兼论天葬师角色歧视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