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网络谣言风险对策研究
2015-08-17孙一凡兰月新苏国强
孙一凡 兰月新 张 鹏 苏国强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河北 廊坊065000)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网络谣言风险对策研究
孙一凡兰月新张鹏 苏国强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河北 廊坊065000)
文章从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对影响网络谣言产生指标进行体系构建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排列并确立决定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并借助帕累托分类法将指标按影响权重进行分类划归 ,结合不同时期谣言演化特性提出针对性对策 ,以期为政府应对网络谣言过程提供建议参考。
网络谣言 ;社会燃烧理论 ;帕累托分析法;风险评估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5 672万人。Web2.0时代下的网络平台为网民疏通了一条各抒己见、交流观点的自由渠道,网民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认知领域也得到拓宽。但信息传播飞速化、网民参与匿名化、意见表达情绪化、立场观点极端化[1]都为网络谣言的萌芽埋下了隐患。因此对网络谣言风险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对衍生舆情和网络谣言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一是从舆情衍生角度看待网络舆情,王国华、方付建认为舆情衍生效应的出现是由网民推动、媒体曝光、社会问题凸显、网络通信便捷所导致[2];陈福集、陈婷基于SEIRS传播模型对网络舆情衍生效应进行研究,通过求解传播的阈值和平衡点 ,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话题衍生率对传播态势的影响;二是从信息异化角度分析网络谣言,陈烨认为网络谣言传播的匿名性、确定性与反复性、信息交互性、身份双重性是影响网络谣言的主要因素[3];何雨从谣言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生成的群体动机,认为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是网络谣言传播、繁衍和选择的社会机制[4];兰月新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 ,研究不同信息异化条件下正面衍生舆情和负面衍生舆情的传播特性[5];刘可扬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心理角度详细的归纳了信息异化的成因并从政府层面、媒体层面和公众层面提出若干控制措施。
本文建立在舆情衍生的理论基础上 ,将舆情异化后的网络谣言设定为研究对象 ,借助社会燃烧理论的视角,对影响网络谣言的因素进行推定,建立层次模型并摘取其中关键要素进行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参考。
2 社会燃烧理论用于网络谣言传播的适用性
社会燃烧理论是由中国学者牛文元在2001年所提出 ,是将社会的无序、失衡、动乱与燃烧现象进行类比,从而对社会稳定进行解释分析的思想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群体性事件中,引起社会动乱的 “燃烧基础”是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助燃剂”是促使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第三方(媒体),而 “导火线”则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在对网络谣言进行界定时 ,本文的观点是:“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信息匮乏而从未知信息源渠道转化形成的未经佐证或推敲的信息。”随着网络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在虚拟世界中也可以享有现实世界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更可借助媒介渠道提出意见、表明态度,但由于网络监管仍存有漏洞 ,加之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通信的传播特性左右网民思想 ,导致网络中时常出现网络谣言的蔓延和矛盾意见激化等现象。这种信息异化形式在阻力因素的干扰下,失去原本信息价值,偏离原先舆情发展规律,对原有舆情产生 “次生影响”,从而成为主导舆情走向的新力量。
在网络谣言扩散过程中,网民即是信息扩散的主体,也是虚假信息的寄主,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决定网络谣言的波及范围和影响时间,因此可类比作社会燃烧理论中的 “燃烧基础”;在现实世界中 ,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信息传递需要通过媒体的报道才能加以实现,伴随着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融合率高等特点 ,未经证实的网络谣言往往被当作正确网络信息在网际传播,因此网络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发布方则成为网络谣言扩散过程中的 “助燃剂”;突发性事件的产生,必须面临一个即将爆发的临界状态才能完成转化,这种状态可以是由于人们的情绪打到难以控制的高度,也可以是事件触碰到人们敏感的内心底线,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本身的特质和信息异化程度既可以看作是网络谣言扩散过程中的 “导火索”。
基于以上的推理和假设,本文从燃烧基础、助燃剂、导火索3个方面对网络谣言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借助多级指标简化影响因素,提取其中主要成分进行要素评估,旨在完成风险指标评估的模型。
3 网络谣言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1网络谣言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构建网络谣言指标体系过程中,将普通网民看作是参与网络谣言传播的基础,在网络社会中,网民的参与可以分为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个人的素质水平会影响个体对谣言的判断,而当众多网民聚为整体时,集体行为的表现形式又可作为研究对象;作为推动网络谣言发展传播的新闻媒介则是此次传播的 “助燃剂”,其中包括信息传播的媒体平台以及帮助谣言扩散的媒体人等;而促使谣言形成网络热点事件的 “导火索”是由信息自身的特质以及外界干扰要素所决定 ,基于此类划归 ,并引入三级指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表1)。
表1 R网络谣言评估模型
3.2网络谣言风险评估体系的指标说明
如表1所示,对各项指标用数理符号进行替换,作为目标层的总目标用Z表示;一级指标燃烧基础、助燃剂、导火索依次为u1、u2、u3;二、三级指标层内指标以此类推 ,从而建立起一套共有25项指标的三级目标体系。
3.2.1燃烧基础
普通网民是网络谣言产生传播的基础,网民的态度决定网络谣言的生命周期和扩散效率。在研究过程中,个体和群体水平分别受个人能力和群体行为所影响。从个人水平来看,个人的认知水平高低会影响其对网络谣言的抵御能力 ,网民在网络社会中发表言论也会受到自身道德所约束 ,当发现一些言论不符合自己所认定的价值观时,他会自动抵制并杜绝此类信息发布,同样 ,心理成熟的网民不会盲目转帖评论 ,会先通过自己理性判断对网络报道进行甄别;从群体水平来看,网民的网络行为会通过群体网络轨迹所显示出来,通常表现为关注、回复评论以及转发等,3种行为虽然都可以通过统计数值获取直观感受,但就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来看,转发以及回复比简单的网页浏览更具有影响力。米尔格伦在1967年提出的 “六度分离理论”中指出 “世界上任何人之间距离都不超过五层人际关系”,而随着网络发展,当今社会的人际网络会更加复杂交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更加紧密。网页浏览量只是代表网络群体中个人行为的简易累加集合,而转发量、回复量表示通过群体中每个网民的人际网络将信息散布到其他关联用户中,对网络谣言传播更具有影响。
3.2.2助燃剂
助燃剂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起推动作用,作为信息发布和言论导向的主体 ,网络媒体对舆情的扩散具有重要影响。网络谣言在异化过程中,需要依托媒体报道和网络推手运作,才能实现由初始舆情向衍生舆情的转变。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信息平台按照形态不同,分为门户网站和自媒体两种媒介。传统意义上的门户网站包括主流媒体网站和官方网站,所代表的是信息言论的集成发布方,而时下新兴的自媒体又称 “个人媒体”,是指网民作为信息发布的源头传递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体总称,包括微博、博客、微信、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由于自媒体传播信息接受度高、受众广、信息发布及时等优点,现在越来越被青少年网民所接受并使用。以2009年2月9日发生的 “央视配楼失火”为例,当天一位ID名叫 “加盐的手磨咖啡”网民恰巧在事发时路过现场,并用手机拍下火场照片于当天21 时04分发布于网上,随后照片在网上被访问37万次,跟帖1 700条;无独有偶,一位名为 “msunmsunmsun”的网民也于22时左右将一段相关视频上传于YouTube上。随即,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才相继发布相关火场快讯。
3.2.3导火索
导火索指引起谣言产生的直接因素 ,既包括信息本身特质,也包括信息异化后受影响的部分。从信息自身特质分析,信息主题影响网民对网络谣言的敏感程度,例如2014年统计网民关注热点话题中社会保障、反腐倡廉、食品药品安全位居热点话题前列 (图1);信息视听化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网民对信息直观感受,一般图片新闻或视频新闻比纯文本新闻更容易引起网民的注意和关注;内容完整性决定信息的报道是否失真,往往完整的信息更容易让网民相信和接受。从信息异化角度分析,信息的异化分为主体异化、客体异化和环境异化[6]。主体异化主要指网民偏信盲从以及畸形的心理需求,这些感性认知会超越理性认知 ,借助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形成 “蝴蝶效应”;客体异化指政府与网民之间信息具有不对称性 ,从而导致谣言产生并带来衍生舆情 ;而环境异化指存在网民利用监管漏洞,借助网络渠道肆意发布信息造势,从中实现其利益诉求,部分媒体也会为迎合网民需求,违背职业操守进行虚假报道。
图1 RR2014年网民关注十大热点话题
3.3网络谣言模型的建立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本文采用数学家萨蒂 (T.L.Saaty)提出的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各评估指标相对该指标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度为ω1,ω2,…,ωn,由它们组成权重向量ω=(ω1,ω2,…,ωn)T。为反映各因素相对权重,进行次两两判断[7],这种做法可以提供更多信息,通过不同角度反复比较,从而导出一个合理排序,建立判断矩阵A= (αij)nn,元素 αij是因素ui与因素uj相对于评判对象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其取值常用1~9的比例标度来表示 ,如表2所示。
表2 R层次分析法比例标度表
显然,判断矩阵应满足
在相对权重计算后,本文采用和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向量归一化得,对 ~wij按行求和;归一化~w=(~w1,~w2,…,~wn)T,ωi=,计算Aw,并通过计算特征值λ的近似值并最后计算一致性比例
当时CR<0.10,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若判断能通过一致性检验,第三步得到的排序权向量即为各指标的权重;若不能通过,需要重新设置判断矩阵,进行计算,直至通过为止。
表3 R判断矩阵比例标度
根据AHP原理将各层次中的因素相互比较得出判断矩阵如表4~14所示,并根据AHP原理运用加法计算出个指标的权重以及一致性判断指标 CR并将结果填入表。汇总如图2。
表4 RR评判矩阵Z
表5 RR评判矩阵U1
表6 RR评判矩阵U2
表7 RR评判矩阵U3
表8 RR评判矩阵U11
表9 RR评判矩阵U12
表10 RR评判矩阵U21
表11 RR评判矩阵U22
表12 RR评判矩阵U31
表13 RR评判矩阵U32
图2 RR网络谣言评估模型体系
3.4网络谣言指标的风险评估
对末级指标所占总目标的权重进行重新排序 ,并计算累加权重,对指标进行的风险等级评估过程中采用帕累托分析法,根据各项指标的主要特性分清重点指标与一般指标 ,由于其把对象主要分为A、B、C三类,故又称ABC分析法。如图3所示,在谣言风险评估分析图中,左纵坐标为指标单权重,右纵坐标显示为指标累加权重,横坐标表示影响谣言风险的各项指标 ,并按影响大小从左至右按降序排列。
A类因素,发生累计频率为0%~70%,是主要影响因素 ,包括u122、u211、u311、u111、u123、u313;B类因素,发生累计频率为70%~90% ,是次要影响因素,包括u222、u321、u212、u121;C类因素,发生累计频率为 90%~100%,是一般因素 ,包括u112、u221、u312、u113、u323、u322,如表14所示。
图3 RR谣言风险评估分析图
表14 R网络谣言指标风险评估等级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影响网络谣言风险的指标中,网民的回复量、“意见领袖”影响、信息的主题、个体的认知辨识能力、信息的转载量以及信息内容的完整性是主要风险因素,自媒体平台、主体的异化、网络推手的推动、信息浏览量是次要风险因素 ,个人道德约束能力、门户网站的媒体形式、谣言的视听化程度、个体心理抵御能力、环境异化以及客体异化等则是一般因素。针对以上评估等级为A的指标应格外警觉,政府作为社会信息的监管者和领航员,应加强与网监部门联动效能,对转帖和发帖量激增的话题及时掌握网民思想倾向;同时,要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把握舆情发展动向,及时高效反应,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同时在网络谣言爆发时应注意结合次级风险因素和一般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干预,提高决策效能。
4 网络谣言的风险对策研究
网络谣言产生过程中往往带来负面情绪 “多米诺骨牌效应”,当前形势下如何消除网络谣言带来的社会恐慌和潜在风险对党政部门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谣言的风险应对策略也成为衡量政府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评判体系中的一项指标。因此本文基于时间序列从政府角度对舆情潜伏期、舆情高潮期、舆情回落期3个阶段的网络谣言风险应对策略也分别提出建议参考。
4.1谣言潜伏期网络谣言风险应对策略
一是要把 “预防为主”、“情报主导”的理念引入到网络谣言应对工作中,时刻跟踪网络热点言论发展动向,收集与事件相关的社会背景和人物信息。二是主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良性沟通交流,广泛收集民意,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氛围。三是要建立健全信息搜集、分析、研判、预警工作机制,消除诱发网络谣言产生的炒作热点。四是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提高信息发布能力,利用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及时披露事实真相,掌握主动权,不给谣言滋生蔓延的机会,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参照表14中网络谣言风险评估等级,要时刻注意网民对某一话题的关注度,回帖内容以及转载数量,政府应发挥网监部门职能优势,加强信息主题关键词检索 ,拓展敏感词库和词源,同时要加强对网民管理,一旦发现肆意捏造、扭曲事实的消息,要追踪其相应责任,实行实名网络认证,利用行政手段对网络环境加以约束和净化。
4.2谣言高潮期网络谣言风险应对策略
处于舆情高位的网络谣言具有更加敏感性和更易传播特性,此时对政府响应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对谣言处置不当或不作为都将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或失控。首先,政府应加强与媒体联动。政府与媒体要团结协作,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解答网民的困惑和误解,维护健康的网络氛围[8]。一是要建立同步引导处置工作机制,要舆论引导与现场处置同步进行,网上与网下处置同步进行,对有意进行造谣、煽动者 ,要及时教育惩戒,情节严重的要依法查处,防止现实危害和次生危害的发生;二是政府与媒体应建立联动机制,建立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网评员队伍,杜绝不实言论或未经佐证的言论发表,让媒体人参与到事件处置过程中,共同做好舆论引导和谣言攻破的工作;三是要采用阶段式发布信息,先简后繁 ,逐步披露[9],随时关注舆情走向和网民意见态度变化。其次,政府应加强与网民沟通。有意培养一批 “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观点,引导舆论走向,增强网民对政府的认同感,同时政府应广泛收集民意,不断设置议题 ,做到信息透明发布,保证网民与政府的信息对等,消除由于信息不通畅而带来的信息隔阂 ,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沟通,完善公信力建设。
4.3谣言回落期网络谣言风险应对策略
随着事实真相得以洞察 ,谣言发展趋势逐步回落至正常舆情发展水平。此时,政府的工作应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加强对次生谣言的预防。政府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组织媒体实地采访以正视听,利用电视、网络、报纸、论坛、博客等平台披露事实真相 ,在人民群众心中构筑一道心理防线 ,保证网民对事件具有最客观的认识,自觉抵制次生舆情谣言影响,此外,也要加强对以图片、视频为形式的相关报道的跟踪管控 ,防止次生谣言借助隐蔽形式加以传播。二是要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分析表15中指标分布 ,网民作为网络言论的主要参与者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不仅要对网民在网络社会中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度规范的形式加以调整,更要成立网络纠察部门对网民在自媒体等环境下所发表的言论及时提出指导意见 ,维护网络环境的有序和谐。同时,政府应在事后积极总结经验并做好信息收集反馈工作 ,及时查摆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此外,要对事件发生后处置不当和不作为的官员要开展行政问责,严肃处理,维护政府公正严明的形象。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对网络谣言风险进行评估,将影响网络谣言发展的指标按依照影响程度划归为三类,方便简洁明了的认清影响网络谣言发展各因素 ,并最终落脚于政府决策,从谣言发展不同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各阶段所应采取的应对策略。但本文仍存在不足,一是在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未能避免主观经验的影响 ,没有对体系中指标进行充分考察;二是未能根据不同谣言类型制定切合度更高的指标体系群。文章后续的研究还应包括对不同类型的异化信息演化规律的探讨。
[1]刘鹏飞.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2-21.
[2]王国华 ,方付建.突发舆情危机事件衍生效应研究 [J].天津社会科学,2012,(1):70-72.
[3]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何雨.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策 [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2,11(3):100-104.
[5]兰月新,董希琳,曾润喜 ,等 .信息异化视角下网络舆情衍生效应模型研究 [J].情报杂志 ,2015,34(1):139-149.
[6]王慧 ,兰月新 ,潘樱心 .基于信息异化动力视角的网络衍生舆情成因研究 [J].现代情报 ,2013,33(7):59-63.
[7]方一.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证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8]袁文英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研究 [D].湖南大学,2012.
[9]崔亚东.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50-157.
(本文责任编辑:马 卓)
Research of the Risk Response about Internet Rumors Based on Social Combustion Theory
Sun Yifan Lan Yuexin Zhang Peng Su Guoqiang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Academy,Langfang 065000,China)
On thebasisof social combustion theory,thispaper constructed a seriesof index system on impacting the generation of internet rumors.First,using AHP to reorder theweightof each index and identify critical factors in the risk assessment,then classifying these indices according to theweight by Pareto Principe.Finally,this paper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dealwith internet rumors.
internet rumors;social combustion theory;pareto principe;risk assessment
孙一凡 (1992-),男,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10.3969/j.issn.1008-0821.2015.05.003
G203
A
1008-0821(2015)05-0014-06
2015-03-11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信息异化视角下网络舆情衍生效应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HB14GL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大数据背景下微博舆情系统建模与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YJC63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