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架中国飞机降落在俄罗斯冰面
2015-08-17张千里
张千里
“有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将影响本市,预计两天内气温会降至0度以下。”以往听到这样的天气预报,总觉得西伯利亚是个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冷酷地狱,不是亡命天涯之徒不会去到那里。哪怕是自助旅行十年之后,去过多次北极后,还是觉得那是个风吹过,耳朵就冻僵落地的可怕之地。
这次探访西伯利亚的目的地是贝加尔湖中最大的岛屿,奥尔洪岛。我们打算在那跨年。每年冬季,湖水在西北风的作用下开始结冰。岁末年关,正是结冰的进行时。
这次我带的装备包括:具有五轴防抖功能的SONY A7II全画幅微单相机、3750万像素的中画幅数码相机LEICA S(TYP006),以及在我的装备里算便宜的,但非常重要的DJI PHANTOM2 VISION+无人机航拍器,以下简称精灵2。
由于半个月前有过在-30℃的阿尔山飞行成功的经验,我根本就没把气温只有区区-15摄氏度的贝加尔湖放在眼里。我的第一大法宝就是暖宝宝,长时间给电池都贴上保温,起飞前才撕掉装机。低温下手机容易冻到死机。我也在手机后背贴了一块暖宝宝,保证能顺利工作25分钟。第二大法宝是开机空转,先不装桨叶,空转半分钟到一分钟后再装桨准备起飞。这就和冬季汽车在出发前热车一个道理。有了这些,对付- 30℃基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里的温度出奇的高,大部分时候- 10℃左右。这多少让我们有点失望。当地人说这几天升温了,所以不冷。但我的衣服是按照-40℃准备的,所以实在是太热了一点。
低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风。没有做防护的脸的感觉,就好像快刀手掠过身旁,瞬间几十刀划过脸庞,疼痛的感觉还没上来,但血已喷溅一地。
Day1
第一天,晴
天还没亮,我们一行四人准备去拍摄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在这里拍日出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睡到8点再出门,日出大约要8点半。最大的问题是,外面这么冷,房间里这么热,真的不想起床!我带着DJI 精灵2来到悬崖边,发现悬崖边风非常大。风吹得感觉脸上的皮肤都裂开了,站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的一片海泰炎龙滤镜还没安装到相机镜头上,就被风吹到悬崖底下,粉身碎骨。
这么大的风,要强行起飞是非常危险的。那可真是断了线的风筝一般啊!我可没这个胆量起飞。远离悬崖的陆地上风小一些,但还是怕上空有乱流,果断取消了飞行计划。
午饭后,晒过太阳,懒洋洋的。看着这么晴好的天气,风也不大,不飞一下实在有点不甘。于是决定在酒店附近进行试飞。开机,开遥控,开中继,手机APP连上精灵2,GPS信号正常,电机运行平稳。一切正常,起飞!
当精灵2飞到空中,村子里的面貌一览无余。白雪覆盖下的木屋、村庄的走势、远处一边是暗绿色的森林,一边是逐渐冰冻上的贝加尔湖。冬季高纬度的太阳低低斜斜,光线温暖又迷人。我绕着居住的NIKITA的木屋酒店飞行了很多次,甚至是从屋顶贴着餐厅的窗户缓缓下降,给室内的人一个惊喜。
两块电池耗尽后,我结束了今天的飞行。
Day2
第二天,多云转阴
今天要去岛的北面,去见识一下真正的西伯利亚蓝冰!前一天晚上在餐厅里认识了许多朋友,比如在那做义工的一群越南留学生,一个有着中国血统的泰国妹子,两位东北情侣和一位父亲是研究冰学的科学家的俄罗斯人M。M也非常喜欢摄影,当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的摄影师时,给我们分享了许多以前在贝加尔拍的照片。并且希望能跟着我们一起去今天的tour,给我们当向导与助手,顺便学习一下我们是怎么拍摄的。
就这样,我们拼凑了一个多国小分队出发了!老毛子的四驱小面看起来粗糙原始,但在林海雪原里爬上翻下,似乎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北角到了,蜿蜒的悬崖底部,是白色的碎冰堆积在岸边。天空的云层厚厚的,偶尔露出一些阳光。我这一次都没有掏出相机拍摄,直接打开精灵,想尽快看看他眼里的世界。
为保险起见,我先沿着悬崖边缘飞行,一旦出现问题,我还能想办法把飞机拉回陆地。飞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气流还算比较平稳,于是决定飞得更远一点试试。飞出去之后,视觉的震撼感觉确实不太一样。上帝般的视角俯视奥尔洪岛北角,之前没有人做过!
我操控着飞机不断地拍摄两侧悬崖的景色,精灵摄像头拍摄的画面通过中继站传输到手机APP里,我埋头看着手机操控飞行线路,完全不去看飞机具体在哪。因为,这里也没有什么遮挡物,不可能发生撞到障碍的事故。
突然低电量警报响起。我一看APP上的提示,还可以飞行4分钟。于是我开始了返航操作。不过我怕贸然快速拉回会让他直接撞山。那飞机在哪里呢?我一抬头,有点懵。把遥控器电源关掉,他应该会自动返航,但听声音似乎并没有太明显的靠近的迹象,我只能重新打开遥控器接管控制。白色的飞机在白云和白色冰面为背景的空间里,几乎不可见!机头机尾的指示灯也在远距离下不容易看见,听得见螺旋桨的声音,但看不见它。这让我浪费了一些时间。
等我结合手机的画面进行判断,好不容易发现了飞机,便开始快速拉回动作。按照常理,剩余的电量都够飞好几个来回了。但今天的感觉有点不对劲,飞行速度特别慢。而且感觉这并不是因为低温造成的电量陡降,电池消耗得过程看起来还是比较平滑的。
返回的摇杆推到最大,但目测移动量极低。手机上显示每秒钟才移动10cm!并且它正在缓缓地下降!我很绝望地看着它向悬崖底部降落,不明白为什么不听我的指挥。手机里的画面显示他正在冰面的上空下降,此时视频一直记录着并没有中断。快接近冰面时,我怕飞机摔坏后,最后一段视频也无法保留,就中断了视频拍摄,期待着是否能够有机会把飞机捞回来,那还能有缘看到这段视频。
一群绝望的人,看着飞机消失在悬崖之下。
M站在我旁边,有点不知道怎么安慰我。
M:要不要我们爬下悬崖去把飞机捞回来?
我:很难爬下去吧?
M:如果是夏天可能会太陡了一点,现在被雪覆盖了,反而好走。
我看了一眼我太太,犹豫了一下,说:那去试试看吧,如果不能向下了,就返回。飞机拿不回来不要紧,大家安全第一。
下到几十米后,无法再向下了。我在那搜寻了一阵子,一无所获。返回营地。
回到酒店后,NIKITA跑来找我:你的故事我已经听说了。你那个飞机贵不贵?
我:也不算很贵吧,大概1000美金。
N:1000刀还不贵啊!明天我帮你组织一个救援队,去把他捞回来!
说话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拯救大兵瑞恩》的场景。
这个俄罗斯乒乓球冠军平时挺腼腆的,见到我们一般只会用两句简单的中文打招呼:你好!吃好喝好!然后就消失了。今天晚上,NIKITA好像打了鸡血一样,逢人便说:你看,那几个中国人,飞机掉在冰面上了。明天,我们弄些人过去帮他捞回来!
每隔三五分钟,NIKITA就会回到我们桌,每次都想出一些新的救援计划:我们这有攀岩高手,可以爬下悬崖去捞飞机。不过,你知道飞机在哪吗?
或是:如果飞机靠水更近一些,我们这有气垫船,你可以坐那个过去捞,不过租船的费用可能会贵一些。
没过多久,前台小哥R也过来找我:明天我会和今天带你们去的司机去捞飞机。我还通知了邻村的哥们,他们会过来帮忙。
我:你们的救援计划是什么?飞机捞不回来并不要紧,我不希望任何人因此而受到危险。也许等一两个月后,冰更厚了再去捞更容易一些。
R:这个不行,一旦起风,飞机就不知道会被吹到哪里去,也有可能会被冰封起来,更麻烦。所以明天就得动身!
我:我不知道冰面是不是足够厚,人是不是能够踩上去。
R:哦,没事。我们有经验,知道哪些冰可以踩哪些不可以。我们会先用望远镜确认飞机在哪,再带着绳索爬下去,不会贸然行事。
我感觉,这个村子是不是很久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了。掉飞机这事在这绝对是顶了天的大事。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兴奋,带着欢快的表情来安慰我,虽然我并不是很悲伤,这毕竟不是第一次炸机了,我只是比较担心救援队不要出什么状况。而我的同伴们说:中国无人机迫降俄罗斯冰面,待会普京要来找你了,你要不要换件正装?
为了确认飞机在哪,我用3750万像素的LEICA S地毯式地把我能拍到的冰面都拍了一遍,晚上在电脑上放大到100%仔细搜索。几个小时过去了,无功而返。
当晚,睡得很不踏实。一夜梦不断。人常说梦是黑白的,而这一夜的梦绝对是彩色的!在梦里,我一遍又一遍地重放着飞机迫降冰面前的那几分钟画面。而且是在不同的角度观看到的画面,有在我当时站的悬崖边看到的场景,有从左右两侧的悬崖边缘看到的景象,也有自己站在冰面上看着精灵降落的场景。这一定是精灵在托梦给我!
在梦中我突然看到遥控器的左上小拨杆被拨到了中间,我也隐约记起迫降后我的确是看到了拨杆不在上方的位置。难道是因为飞机记录了其他的返航点,导致飞机向冰面返航?由于冬天戴着手套,并不能察觉到误碰了拨杆。
Day3
第三天,多云
早饭后,我们将坐车返回伊尔库兹克城, 第二天搭乘飞机回国。因此我们没有办法自己去救援我的无人机。在早饭时,R过来和我告别,说准备出发了。我赶紧跟出去和救援队告别。一位波兰游客自告奋勇要去参与救援,于是R、司机和那位游客带着绳索、木板灯工具一同出发。上车前我给他们拍了一张合影,道一声:保重!感觉不安全就不要再往前了。
不管怎样,我都有种在给壮士告别的感觉!
他们爬上老毛子小面绝尘而去,我们则在稍晚点时候开始返程。2个小时过去了,我收到一条短信:Okey。
我说:你们找到飞机了?
过了两小时,我又收到一条短信:We got it.Danger,but ok.:-)
你知道当时我的心情有多兴奋吗?短短几个字,背后会是怎样的故事?
约好第二天他把飞机送到城里。他专门为了这事跑一趟的话,我会感到非常不安。不过R也是个背包客,说第二天要到城里赶火车,去蒙古。我也就心安理得了一点。第二天晚上,我们四人打算除了留点钱去机场外,把身边的卢布都花完, 于是挑了一家特别豪华的西餐馆吃牛排。一边要了wifi密码刷着微博慢慢吃,一边等着R和精灵的到来。
过了很久,R出现了,和精灵一起。他说:我们拿望远镜找到了他,然后爬下去把他捞上来了。我检查了一下,看起来什么都没坏。为了不耽误他赶火车,我们匆匆合影就道别了。约定邮件联系,我说,我要听你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