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语化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
2015-08-16胡延征
□胡延征
浅谈口语化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
□胡延征
社会文化的大众化趋向和快餐式信息消费时代的到来,给口语化新闻标题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相对于传统的书面化标题,口语化的新闻标题具有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便于传播等三大优势。而对于如何制作口语化标题,有四条可供借鉴的方法:化虚为实、化生为熟、由远及近、俗中见雅。
新闻标题;口语化;通俗易懂
新闻标题是新闻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出色的新闻标题,不仅能对新闻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可以迅速吸引读者眼球,为媒体赢得受众。因此,在信息海量增长、媒体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网络媒体,都越来越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并积极探索各种制作标题的风格和方法。其中,口语化标题因其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读者欢迎,逐渐成为都市报和网络媒体在制作新闻标题时的常用法宝。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许多党报的新闻标题也一改“板着面孔说教”的传统形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通俗化、口语化趋向。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河南日报》近期在标题制作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变化,来阐明新闻标题口语化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尝试总结制作口语化新闻标题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为什么提倡新闻标题口语化
口语化新闻标题的流行,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从文艺发展的角度看,当今社会的现代性,可以被视作一个从精英走向大众、由雅文化向俗文化转变的“民主化”“世俗化”过程。[1]新闻话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也必然要适应这一大众化趋向,使用通俗语言来表现新闻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成为新闻媒体的共同选择。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读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只能通过快速浏览新闻标题来选择所需要的新闻内容。在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过程中,那些由人们熟知、常见的大众化语言构成的标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受众在接受、理解及运用新知识时所花费的精力,因而更容易获得读者的青睐。具体而言,口语化的新闻标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优势。
(一)通俗易懂
读者的文化水平不一样,理解能力也不一样。书面化的新闻标题往往过于专业和抽象,对许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会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而口语化标题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尽量减少专业化词汇和抽象化表达,用大众熟悉的语言方式来概括新闻内容,使读者可以迅速快捷地解读标题、获得信息。这种通俗易懂的优势,满足了大众易于认知的需求,使口语化标题得以拥有更大的受众覆盖面。
(二)平易近人
除了不好理解之外,传统的书面化新闻标题通常还比较生硬、刻板,说教意味太强,令读者本能地产生距离感。而口语化标题往往更加轻松、活泼、平易近人,有很强的亲和力,迎合了当代读者求闲、求新、求轻的心态。即使是一些较严肃的政治题材新闻,用口语化标题统领全文后,也易使作品显得亲切,从而拉近了媒体与读者的距离。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环境下,这一点对新闻媒体尤为重要。
(三)便于传播
读者选择性读完报纸后,会将记忆的信息编译成自己的语言告诉周围的人,然后他的听众又会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其他人。在这种逐级扩散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传播者的口语编译能力不高,信息传播失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所以,如果编辑先将新闻标题作口语化处理,便可相对消除后续传播者口语编译水平低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这对于党报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制作口语化的新闻标题
既然口语化的新闻标题契合时代需求、深受读者欢迎,那么,如何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把传统的书面化标题转变成口语化标题,就成了一个值得业界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自2013年开始,把标题制作作为推动采编业务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制度化考核强化夜班编辑制作标题的能力,使《河南日报》制作新闻标题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获得了读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在这一过程中,多制作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口语化标题,成为许多编辑的共识。作为新闻出版部的一名普通编辑,笔者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把口语化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总结为四点:化虚为实、化生为熟、由远及近、俗中见雅。笔者以2013年以来《河南日报》的部分新闻标题为例,通过对比稿件原标题(即未经夜班环节编辑的本报记者初拟标题或新华社稿件原标题)和见报后的标题,一方面展示新闻标题口语化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对上述四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加以说明。
(一)化虚为实
口语化的新闻标题,首先得让读者容易理解、便于记忆。而好懂好记的标题,一定不是抽象的概念或者空洞的口号,而是非常具体形象、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要求编辑充分提炼文章中实实在在的、可以具象甚至量化的新闻点并体现在标题上,以此来反映新闻的主旨。当然,一则新闻所包含的信息量通常要比标题的容量大得多,不可能把所有新闻点都搬上标题。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就要在不改变新闻主旨的前提下适当选择那些最关键、最新鲜、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点。下面列举《河南日报》见报的3条省内、国内、国际新闻的标题,来具体解释如何化虚为实。
例1:2014年1月9日
原标题:极寒天气袭美
见报标题:北极熊室内取暖越狱犯畏寒自首(引)
美国冻得不轻气温低过火星(主)
例1可以说是把化虚为实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一个典型。原标题“极寒天气袭美”,只透露了一个信息——美国很冷。但到底冷到什么地步呢?编辑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例证来向读者进一步说明:北极熊躲进屋里取暖,越狱犯被冻回了监狱,局部地区的气温甚至比火星还要低。这样直观、形象的描述,远比一个“冷”字更让人“不寒而栗”。
《小兵张嘎》
(二)化生为熟
新闻的价值在于新。新奇的现象、新鲜的事件,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具有传播价值,但人们在认知上相应也要付出较大的努力。特别是各行业出现的新闻,由于其专业性和行业性较强,即使具体的事件或现象,普通人认知时也会有一些困难。而口语化标题就需要把新闻中一些不常见的、读者较为生疏的词语和概念转化为大家熟悉的语言,如日常用语、方言俗语以及当下流行的网络热词等,以帮助读者比较轻松地理解这些新生事物。下面结合部分实例加以说明。
例2:2014年7月30日
原标题:多地低调取消楼市“限购令”
见报标题:“消化不良”让楼市压力山大(引)
“限购松绑风”又刮三城(主)
例2中的 “消化不良”原为一种生活常见病,“压力山大”则是网络流行语,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前部分地区楼市面临库存严重、供大于求的巨大压力,向读者解释了一些地方取消 “限购令”的原因。
(三)由远及近
口语化的新闻标题,很多时候就像跟读者聊天、讲故事,要想聊得火热、讲得精彩,就得改变那种板着面孔、端着架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生硬文风,想方设法跟读者套近乎,让读者觉得亲切、有所触动、有参与感和现场感。比如说,可以在标题上突出服务性的元素,多给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使用新闻事件当事人最切题、最鲜活的直接引语,以增强说服力和现场感;在保持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把编辑对于新闻的感悟或评论融入标题之中,引发读者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适当采用疑问或者反问的句式,引导读者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例3:2013年5月6日
原标题:本周天气提醒(引)
前期雷雨后期高温(主)
见报标题:本周天气提醒(引)
前两天备伞后三天减衣(主)
例4:2013年7月21日
原标题:奥巴马忆早年受歧视经历
见报标题:奥巴马谈协警枪杀黑人青年案(引)
倒退35年我也可能是马丁(主)
例5:2013年11月21日
原标题:美国企业发射“一箭29星”
见报标题:如今发射卫星就似撒芝麻(主)
美企“一箭29星”刚创纪录,两天后俄将尝试“一箭32星”(副)
例6:2013年8月9日
原标题:新乡市民认为:用“拦路绳”阻挡闯红灯的做法令人羞愧
见报标题:哨子、旗子不如一条绳子?(主)
新乡交通协管员拉绳子治理闯红灯,行人感羞愧(副)
在例3中,把“前期雷雨后期高温”换成“前两天备伞后三天减衣”,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改动,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让读者倍感亲切;例4直接引用奥巴马的话来评价当时震惊全美的白人协警枪杀黑人青年马丁案,不仅流露出这位黑人总统对此案的不满和无奈,也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深蒂固;例5的主标题显然是编辑的主观感受,但这种感受直白而形象地展示了当今卫星发射技术已发展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读者看到这一标题,想必既觉得有趣,也会感到震惊;例6用疑问句的形式来斥责那些闯红灯的人,标题一下子就有了感情,同时也把问题抛给了读者,使其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逐渐被新闻本身所吸引。
(四)俗中见雅
口语化标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俗,但这个俗指的是通俗,而绝不是低俗、粗俗。这就对标题制作者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口语化标题要有底线,如不可带有歧视、蔑视、辱骂等明显贬低他人的字眼和情绪,不可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可过分调侃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等等[3];另一方面,对口语化标题也可以适度美化以增强其表现力,比如采用押韵、对仗(包括与对仗结构相似的双短句)的形式增强语言节奏感,巧用同音字词或多义字词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套用一些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学影视作品名句、顺口溜等,使人读来妙趣横生、俗中见雅。
例7:2013年4月15日
原标题:研究机构公布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
见报标题: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发布(引)
百“姓”逐位胜者为“王”(主)
例8:2014年8月8日
原标题:俄罗斯公布食品进口禁令清单
见报标题:美欧制裁闹得欢 普京一怒拉清单(引)
俄对西方打响“食品战”(主)
例7借助百姓的“姓”字和胜者为王的“王”字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既增加了标题的信息量,又增强了标题的趣味性,令人拍案叫绝;例8则套用了电影《小兵张嘎》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一方面解释了俄罗斯出台食品进口禁令的新闻背景,另一方面也唤起了不少读者对这部经典电影的记忆,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对标题进行美化的方法,遵循了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必须保持标题的通俗性、准确性,绝不能为了追求巧妙而生搬硬套,这样不仅会破坏口语化标题通俗易懂的第一要义,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更有可能曲解文意,误导读者,以致发生文不对题的低级错误。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标题的口语化,并不是指群众口头语言的自然形态,而是编辑、记者对群众的原生态口语加以提炼后形成的标题语言,它虽然少了些庄重、典雅,却令人感到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能够起到方便读者阅读、畅通信息传播的作用。在制作口语化标题时,既不能端着架子、高高在上,也不能张嘴就来、敷衍了事,更不能刻意追求轰动效应、一味迎合低俗之风。[4]一条出色的口语化标题,需要编辑在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的基础上,从服务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提炼文章精华,反复推敲表现手法,字斟句酌,千锤百炼,如此才能产生返璞归真的效果。
[1]刘晨红.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J].新闻爱好者,2011(1).
[2]张同刚.新闻标题的口语化趋向[J].新闻爱好者,2004(2).
[3]陈小朝.口语化标题:俏皮话说到点儿上,很过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1-21.
[4]吴辉.浅议报刊新闻标题网络化趋势 [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12-21.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