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元质量观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体系

2015-08-16王智勇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7期
关键词:质量观质量标准新建

王智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济南 250103)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转向“大众化”的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部分院校在转制之前的特色得以延续和强化,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成为教育界首肯和关注的对象。但是,这类院校由于受到在专科层次的教学体制的惯性,或者在院校合并过程造成的相互抵触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在层次、类型上实现了制度认同,但是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却没有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甚至是教师等主体的认同。当前,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化发展转向了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如何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节奏,如何保证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了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思维。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立体化的发展群体中,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如何理解 “质量”,是不是把重点大学作为标杆来跟进,是不是把同类院校作为节点来超越,其实对于更多新建本科院校来讲,必须在研究高教发展形势、把握本身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订自己的质量标准体系。

1 辨析高等教育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在充分认识了“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之后,必须在“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什么样”等问题上狠下功夫。如若不然,很多高校的工作就走错了方向。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先后印发了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等文件并逐步启动实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全面重视和提升质量的标志和导向,也为各类高等院校的质量提出了共性的要求和标准。这些共性的要求和标准指导性强、发展空间大,不断强调各高等院校要去创新和要有特色,同时为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但是,众多新建本科院校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落实的过程中,却遭遇了难题。其显性的原因不外乎是科研的压力不断加大、课程及教学方式都强调标准化、教学督导和评价的方式自上而下的严格化,这些都使得作为高校核心的教师群体倍感不适。深层次思考这个问题,不难发现这其实是拿着高等教育质量这个大命题不加分解地套在了新建本科院校的身上,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如何理解“质量”,却没有系统地思考和分析。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什么?是优质的高等教育模式和体系,以及不断涌现的高质量的高等院校。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质量应当是办学的质量,办学的质量又可以分解为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质量、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文化传承的质量。但是,不无辩驳地说,当前高等院校最应该重视、最应该研究的应该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是对每一所高校而言,我们最迫切的质量问题应该是提出并回答这么几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人才的措施有哪些、如何使这些措施落实到位。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更为复杂。①要明确现在培养的本科人才和原来培养的专科层次人才之间要有区别,以及有什么样的区别;②要研究这类院校培养的人才和已经在本科教育领域积淀几十年的老牌高校之间培养的人才有什么区别;③要分析所在区域、主要用人单位对我们培养的人才的期望值;④考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规划的方向和前景。更加值得研究的是,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讲,是靠一套量化标准还是简单的定性。

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取决于措施是否得当。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对象,研究这个系统过程,是按照既往的模式来强化特色,还是探索全新的模式来提升层次,如果要将两者综合,这中间的投入与效果如何界定,统一的教学要求、模式化的教学体系、毫无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如何突破。

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保证人才培养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手段。但是,当前新建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上以行政为主导,教学质量管理决策和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强调管理部门和人员的权威,缺少教师和学生的自主认同,基本颠倒了教学体系的主从地位。很多高校管理手段落后,对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工具要么弃之不用、要么缺乏系统,形成了落后于其他高校、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过程,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2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体系

2.1 以多元质量观为指导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是顺应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潮流而出现的,必须明白这种历史潮流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个群体中人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育方式有别于从前单纯的精英教育,教育成果也不是塑造社会精英,而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应用人才为主。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需要用多元化的教育成果来组织教育教学过程,满足培养对象的需求,达到各种人才的培养目标。简言之,新建本科院校要树立多元质量观,要以多元质量观为指导构建质量标准体系,做好新建本科院校的顶层设计。

2.1.1 坚持以学生成长和成才为出发点构建多元质量观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受益人,也是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评判人,而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要听取和尊重学生的意见。但是,当前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从来没有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进行考虑和设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求。在新经济时代的学生,自主意识强、信息获取能力强、对社会的接触渠道多,个体学生成长的轨迹迥异,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事业规划有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清醒的认识。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生源结构和质量也完全有别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针对这样的学生主体,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认真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掌握他们的成长和成才需要,设计教学目的和质量标准。

2.1.2 以教学过程为落脚点构建多元质量观

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高度强调“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要以什么为中心呢?如前文所述,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那就是要把多元质量观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以教学过程为落脚点构建多元质量观。教学过程从时间轴的纵向来看,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不同,前期强调基础,后期强调专业,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标准要分别制订,并非所有的过程都以60分的考试合格线为单一标准;从课程覆盖面的横向来看,每个课程的目的不同,在无法落实“因材施教”的现状下也并非都要求全面掌握,可以界定不同层次的要求与标准。

2.1.3 以教师为主导构建多元质量观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主导,以教师为主导构建多元质量观应该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大的评判权利,以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为监测点,辅助以教学管理的相关要求。而不能在教学管理中完全控制教师对课程和课堂的主导权,把管理的要求误以为质量的标准,导致很多教师被动适应,放弃了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注。只有给了教师质量的主导权,才有可能从微观层面上展开对教育质量的极致追求,否则只会带来教师的抵制和惰性。

2.1.4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质量观

大众化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是在毕业之后挑选岗位、挑剔社会,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职业发展和事业规划,在毕业之后能尽快适应社会、达到岗位的要求。必须承认,大众化教育并非不能培养精英,而是要明确大众化教育培养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志向的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质量观,就是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解决某个专业指向的岗位群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分析每个岗位的具体标准,因人而异选择性培养和考察,达到学为所用、学以致用。值得提醒的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是培养简单的职业人,而是有基本的社会认知、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的社会应用类人才。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家、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倘若大学官员仍抱着乌托邦式的想法,认为高等教育是‘为学术而学术’,而与职业定向毫无关联的话,那么他们的大学将会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学生们渴望大学教育能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作为大学的经营者们,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楚。”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质量要求更高、更具体、更具备可操作性。

2.1.5 以立体化、非系统化的质量标准构建多元质量观

以多元质量观为指导建立质量标准必定是立体化的,涵盖的层次和内容、涉及的过程与结果、指向的目标和趋势都会被纳入其中。围绕着学生成长、教师操作、社会导向和教学管理的所有覆盖面,去分解细化并形成相应的质量标准。但是,此种质量标准又是非系统化,或者说是不过分强调系统化的。因为教育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等同于产品加工的质量,决不能因为统一的质量标准而摒弃部分学生身上的难得一见的优点,如果把成套的系统标准强加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过程,对学生来讲,高等教育无异于一把锉刀。笔者试图来描述多元质量观下的质量标准,见表1。

表1 多元质量观导向下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2.2 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标准体系构建过程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讲,如何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标准体系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步骤。多元质量观强调了学生、教师、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但是在质量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却必须依赖于教学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发挥教学管理决策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教学管理部门和人员要转变观念、善于调研、认清形势、调整姿态,才能构建切实可行、利于长远的质量标准体系。

2.2.1 对接分解国家评估标准

2011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新的评估标准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意见和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立足于实际、凝练出特色,认真研究和分解国家评估的有关标准,把国家标准贯穿到自己的质量标准建设过程中去,把国家关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思想贯彻到质量标准形成过程中去。

对于新的评估标准,要深入研究、清醒认识,不能唯国家标准是从,更不能抛开国家标准而不管不顾。在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力量进行对比、论证,坚持原则、突出特色、保证基本条件、提炼优势项目,形成本学校的质量标准体系。

2.2.2 做好学生和家长、教师、用人单位3个层次的调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掌握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订权利的教学管理人员,却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条件去接触学生和家长,并对教师沟通较少、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比较陌生。闭门造车的成果只能是束之高阁,唯有深入调研的成果才能切实可行。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座谈会、单独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家长的期望,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这些“第一消费者”的需要;和广大教师进行深入沟通,掌握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专业定位、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理解,把作为教学主导力量的老师的意见吸纳进去;社会用人单位的意见尤为重要,要定期、广泛、深入进行交流,甚至聘请用人单位、有关社会中介组织和知名人士参与到质量标准的制订过程中来。

2.2.3 质量标准体系的取舍

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多为应用型、教学型,有别于研究型和学术型的大学,在质量标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要果断地进行取舍,即有意识地弱化甚至舍弃完全导向于学术研究的质量指标,强化教学、就业类的质量指标。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弱化对教师学术研究和学生学术素养的质量指标要求,从表面上看不利于学校的竞争和发展,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师科学研究的内容更多的是低层次的重复,或者说有相当一批研究成果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而却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的资源。只有突出教学、强调应用才能引导教师关注社会需求,关注教学方式改革,才能把全校的资源集中于人才培养上来。

2.2.4 做到条块、层次和发展的3个协调

新建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即全校上下、各个专业发展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在质量标准建设过程中,统一要求的多,分门别类的少。事实上,可以根据学科、专业及就业方向形成条块化的标准,可以根据生源状况、年级、学分状况形成层次化的标准,同时关注,但不能局限于当前时期和所在区域的现实需求形成发展性的标准。在条块化、层次化和体现发展变换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整合,实现有机协调。

[1]龚放.本科教育质量:体制制约、内涵界定与维度补缺[J].大学教育科学,2012(5).

[2]陈正勇.基于高等教育多元质量观的应用型财经院校人才质量与培养模式的审视[J].学理论,2011(3).

[3]陈东冬,李志宏.新建本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新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

猜你喜欢

质量观质量标准新建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青岛啤酒“大质量观”
医院要树立全面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