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彰显海陵街河并行的水城水乡特色初探
2015-08-15张剑
张 剑
(泰州市水利局海陵分局,江苏 泰州 225300)
吴王开挖邗沟,将淮河淡水输送到海陵,于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海陵开始置县,到目前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史,也是治水史和水文化发展史,绵延千年留下了江淮海三水交汇激荡的厚重与豪情,留下了“绕廊居然一水通”的水城一体、城水融合的特色水韵。
2009年宋代的古泰州南城墙下的水关重现天日,在该遗址保护工程结束后撰写的《南水门遗址志略》中,“遥想当年,南北商旅,舟楫相接,街河并行,桨声桥影,水音市语,欢然交融,此泰州水城千百年生活之长卷也”,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海陵街河并行的水城水乡特色,诗情画意令人神往。这幅美好画卷真正体现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意境。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和乡村融入大自然。笔者认为,如何彰显泰州市海陵街河并行的水城水乡特色成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必须要加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以下主要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阐述初步思考。
1 调整思路,科学规划,体现“街河并行”特色
海陵既然称为“水城”,就要尊重这一自然形态特性和资源优势,把河道作为空间规划的脉络,把河道和路道一样看待,作为各种区域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托;把河道资源作为公共资源来统一开发、利用和管理,而不能使其被分割碎片化,被沿河个人、单位所独占。因此,这就要求规划编制人员,能够调整思路,系统研究河道和相关基础设施、功能布局等的关系,特别是河网和路网之间的关系,理清水脉并发挥其优势,才有可能形成体现出街河并行水城水乡特色的城乡基础设施总体布局或总体规划。
如果以河道为中心进行规划,在结合两侧功能布局的情况下,可以以河道为轴线,两侧由内向外,第一层次为河坡绿化,第二层次安排交通道路、人行步道和景观休闲便道等各式街道(还可以在地面以下布置各类管网基础设施),第三层次安排各种建筑。这种规划方案有以下优点:首先,确保了河道两岸的管理用地不被单位、个人和开发商占用,也就避免了河道两岸的景观被单位、个人和开发商圈为私家花园,使街河并行成为现实,让水脉能够充分展示在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面前,让街上行人、车上旅客、河面的游客快速地赏景亲水。其次,河道两侧可以形成层次丰富的滨水天际线,由低到高,可以让人从每一层次的建筑物中都能观赏到水景,由于不仅考虑到从第一排的建筑物中能观赏到水景,而且考虑到从后排的建筑物中也能观赏到水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临街建筑物的品位和商业价值,同时也满足了游客观赏两岸各具特色街景的需求。第三,将各式街道安排在河道的两侧,可以充分让河道绿化和街道绿化融合起来,既提高了绿化的景观效果,又节约了土地,同时可结合街道建设布置各类管网基础设施,形成综合基础设施走廊,进一步大大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建设成本。第四,由于街河并行布局和地下各类管网基础设施沿河顺路铺设,故可以形成基础设施的综合管理通道,这样既有四通八达的道路为巡查、检修和管护提供快捷便利的条件,又能降低维修时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2 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实现“街河并行”效果
众所周知,当前部分基础设施领域反复投入、反复建设,“城市拉链”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已造成了资源浪费。究其原因,有些是受旧城或原有设施基础薄弱等条件制约,但更多的是缺乏统一的规划、留有余地的设计以及部门之间的协作。
街河并行的理念打破了现有的条线分割的建设思维,需要的是多部门的统筹协调和建设。因此,要实现“街河并行”,新区域的基础设施标准不见得要很高,但要统筹河道和路道平面空间、地下和地面立体空间进行规划。一是在地面,要根据道路、河道、绿化等形态统筹设计和建设,形成不仅满足近期要求,而且要留有余地的基础设施平面布局,这样街河并行在建设空间上才能有位置,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在地下,要根据排水(污水、雨水)、强电、弱电、供气、供水(自来水、中水)、供热等各类管网之间的技术关系,设计建成留有检修功能的地下管道综合走廊。三是各个部门需加强协同,减少部门利益冲突,本着先地下后地面、平面布局合理的原则,从实现时序、组织施工等方面科学组织,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投入成本,避免浪费,政府也才有能力加大投入,在更大范围实现“街河并行”,更多地体现水城水乡的特色。
另外,由于海陵不少地区处于里下河地区,防洪排涝的压力较大,往往由圩堤所保护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因地制宜建成“堤路结合”的格局,这样既满足了防洪排涝的需要(提高了堤防标准,作为防汛道路有利于快速到达),也实现了“街河并行”,让里下河水乡风貌可以全景展示,这在海陵区的阳光大道西延工程实施过程中已进行了成功实践。
3 整合资源,融合管理,保持“街河并行”形态
编制一个能体现街河并行水城水乡特色的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系列具体措施来保证规划能够执行到位,同时还需要在长效管理上统筹各方面力量久久为功。
在规划管理方面,一是坚定不移,严格执行。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的总体布局或规划是具有科学性的,如果上升到政府意志,也就具备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那么就不要轻易改变,否则就是对经济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确需调整,必须经过充分地论证,而不是“拍脑袋”式决策。二是加强统筹规划管控的力度。涉及的各执行部门需要保证规划信息的一致性,同时要有效沟通协调,保证在执行内容和标准上可控,不能有偏差。三是实现互动式管理。牵头部门需第一时间跟踪掌握执行效果和存在问题,同时,在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牵头部门,由其协调矛盾和纠偏。
在长效管理方面,当前的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力量在区域上主要集中在城市,同时管理单位条块分割,甚至有缺位的地方,更加薄弱的是乡村。街河并行的建设需要打破条线分割的思维,同样形成的综合基础设施走廊也需要系统综合的管理,而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延伸的同时,后期管理也要同步向农村延伸,这就需要管理手段高效化、管理体制融合。因此,一是需要最大程度整合各种资源,并在管理体制上打破部门利益限制,形成一个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保持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跟踪过程管理,防止发生推诿、扯皮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纷繁复杂的管理任务。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水平。这方面数字化城管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河网、路网、绿化、管网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管理,达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反馈情况、处置问题、对结果考核评估,实现精细化管理。三是要形成联合执法的机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政府要整合执法力量,可以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参加进行联动执法,这样既整合了执法力量,又强化了执法效果,还保证了执法质量。
4 结语
《南水门遗址志略》中描绘的“街河并行”场景,栩栩如生宛如眼前,但在现代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围绕“街河并行”这一理念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必须打破条块分割的旧思维,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并持之以恒,才有可能真正让人流连于“水城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