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连云港市城市水环境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2015-08-15邵润泽孙佑祥
颜 建 邵润泽 孙佑祥
(连云港市市区水工程管理处,江苏连云港 222003)
连云港市市区有东盐河、大浦河、大浦副河、排淡河、烧香河5 条省骨干河道和龙尾河共计约110 km,这些河道共同构成了城市水环境的基本要素。近年来,随着本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张、人口增加,各种污染行为呈多发、频发态势,水脏、水黑、水臭现象时有发生,水环境日益恶化。做好城市水环境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树立政府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1 连云港市治理水环境思路
作为苏北欠发达城市,连云港市暂时还没有充足的财政资金像上海的苏州河治理、成都府南河治理、南京秦淮河治理、南通濠河治理等动辄投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治理城市水环境。
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找准着力点、突破口,收拢五指、聚成拳头,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治理重点放在社会更关注、市民更关心的城市中心区水环境上,为今后条件成熟全面治理水环境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从2013年开始,连云港市水利部门把改善城市中心区水环境作为向社会展示政府职能部门形象的“窗口”,列入年度十大重点工作中。通过“净水面,活水流,提水质,绿水岸”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改善了城市中心区水环境。
1.1 加强保洁净水面
加强河道保洁工作是本市提升城市水环境的发力点,对于消除市民负面情绪、展示水利积极作为的形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日常河道保洁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连云港市水利部门更加注重保洁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是细化制度。先后制定《市区河道长效管护办法》和《河道保洁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对保洁工作进行细化、量化。二是实化措施。实行“432”保洁法,对河道保洁进行“三定”,即定人、定时、定河道,保洁人员上班下河、下班上岸。三是强化合力。定期与沿河社区开展联合行动,共同打击违章,营造爱水护水氛围。此外,积极探索保洁新方法,如:在中心区河道关键节点安装拦污绳,将分散于河道的垃圾集中起来,便于打捞。据统计,每年打捞水面垃圾约2000 t。
1.2 工程措施活水流
拆建电厂闸。电厂闸是市区引蔷薇河优质水源的唯一“总阀门”。拆建前,由于老闸规模小且运行时间太长,于2004年被鉴定为Ⅳ类闸,成为优化市区水质的瓶颈。2013年9月,市水利部门筹措1520 万元对电厂闸进行拆建,工程于2014年6月投入使用。新电厂闸闸孔净宽由5 m 扩至10 m,调水规模从原来30 m3/s 扩大到100 m3/s。整治市区河道。启动总投资近700 万元的市区河道(龙尾河、大浦河西盐河段)清淤工程,组织实施投资3600 万元的东盐河整治工程,大大提升了新海新区城市形象和品位,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水清景美的休闲场所。
1.3 优化方案提水质
如果把电厂闸作为调节市区水量“看得见的手”,那么科学可行的河道调度方案就是“看不见的手”,这对于保证市区河道水量、水质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运行和总结,市水利部门逐渐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调水方案,即6 闸联动“321”调度方案:东盐河每3 d 换水1 次,大浦河每2 d 换水1 次,且每天上午小流量不间断调水保下游水量,龙尾河每1 d 换水1 次,最大限度保证了水质满足水环境要求。其中,东盐河水质改善最为明显,实现了鱼虾再现、水鸟回归。
1.4 综合整治美水岸
近两年,连云港市水利部门先后投入近300 万元管理河岸,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时,注意结合老旧小区管理差、人员杂、毁绿占绿行为多等特点,变堵为疏,在沿线增设停车位,安装休闲长椅、石凳等,既实现了河岸的长效美化,又增加了社会实用功能。
2 城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城市中心区水环境状况的一些根本性因素仍然未得到有效治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2.1 对城市水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
城市水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及时遏制,与全市上下长期重视不够是分不开的,这与兄弟城市相比有相当大差距。盐城市2011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将26 名人大代表提交的《加大市区河道整治力度,提高市区水环境质量》议案确定为1 号议案;盐城市委市政府还将水环境整治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年度城建重点建设任务;徐州市“十一五”期间共投入13 亿元实施“碧水工程”,还将“母亲河”—故黄河、云龙湖打造成为国家旅游风景区。而2013年前,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人大、政协提案等鲜有提及城市水环境方面内容。可见,本市水环境建设无论从重视程度还是经费投入上都明显滞后。
2.2 城市规划不尽合理
龙尾河、大浦河西盐河段部分区域存在大量临时摊点,仅龙尾河华联段临时摊点就近百家,这些摊点将垃圾随意丢入河中,极大地影响了水环境。大浦河西盐河段东岸、龙尾河两边50 m 范围内分布着近3000 户居民,且多数为旧式住宅,普遍没有物业管理,加之沿河垃圾收集装置布局不合理,致使很多居民图方便直接将垃圾扔入河道及两侧。
2.3 沿线排污口众多
据统计,市区主要河道排水口有148 个,其中,排污口近三分之一。这些排污口长期有污水直排入河或处理不达标准的废水入河,导致部分河道如大浦河下游段、排淡河下游段和龙尾河水质不够稳定,有的甚至为劣Ⅴ类水,不能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
2.4 个别水利工程落后于水环境建设需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新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原有工程失去作用。如:大浦河调尾工程投入使用后,猴嘴闸失去节制功能,致使东盐河、龙尾河水位控制难度大。此外,由于新浦闸下游至人民桥段无节制闸,导致新浦闸下游水位太低,影响水环境有效提升。
2.5 河道保洁任务繁重
连云港市地处沂沭泗水系最下游,是全省供水网络最末端,每年承接近100 亿m3客水过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上游大量垃圾进入市区河道,打捞任务十分繁重,仅汛期集中打捞上游漂浮下来的水草超过1000 t。
此外,市区大部分河道没有完成确权划界工作,市民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等,也是制约城市中心区水环境进一步改善的因素。
3 提升城市水环境的思考
3.1 出台城市水环境治理专项规划
上海市在1996年就编制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武汉市在2005年出台了《武汉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凡是城市水环境治理比较成功的城市,无一例外都有水环境治理专项规划。连云港作为城市水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的城市,要注重借鉴上述城市的成功经验,确立水环境治理专项规划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基础性和指导性地位。截至目前,连云港市还没有出台过水环境治理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立足“两个高”:一方面目标要高。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把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水与绿、水与城、水与人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层次要高。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最好在市级层面成立规划起草工作领导小组,以便做好与建设、交通、农林、环保、旅游等各专业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统筹规划好企业入园、居民上楼、摊点集中、雨污分流等工作。
3.2 完善“顶层设计”
国内外治理实践和实际情况均表明,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单靠水利部门显然无法从根子上治理好水环境,必须要有相应的“顶层设计“。1996年,上海市对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时,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20 多个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领导为小组成员,全面推进苏州河治理工作。连云港市要想避免多龙治水,各自为政,实现多部门协同配合,在治理实践中少走弯路,也应在市级层面设立水环境综合治理常设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既分工又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3.3 增加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
连云港市水环境治理起步晚、起点低和本市在水环境治理上长期投入不足密切相关。近年来,上级水利专项资金基本都被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上。随着一大批工程的相继投入使用和市民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水利专项资金应适当向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倾斜。此外,积极拓宽水环境综合治理投融资渠道,争取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水环境治理对于财政实力偏弱的连云港市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用时间换空间”。南京在秦淮河治理一期工程中以20年时限从全市每年新增污水处理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为条件,获取贷款近10 亿元。第二,“用名字换银子”。可以考虑产品和水相关的企业如太阳雨公司沟通,通过出售太阳雨亲水广场或太阳雨水文化亲水长廊等冠名权,吸收民间资本参与治理水环境。第三,“用资源换资金”。多利用国际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如:把近5年或10年列入综合整治计划的河道治理项目打捆,向世行或亚行申请贷款,以缓解地方财政对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不足的问题。
3.4 破解一批“卡脖子”问题
一是根据连云港主城区东西狭长的布局和水系情况,结合《连云港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三年实施方案(2014~2016年)》,按照“以闸节制,以河为界,分片治理,自成体系”的原则,实施移建猴嘴闸,拓浚大浦河新浦闸下游,整治排淡河下游,疏浚整治烧香河上游等工程,使之更好地满足水环境要求。二是考虑拆除重建龙尾河海宝水产品门市附近由振兴集团管理的三座便桥,提高龙尾河过水能力。三是逐步确权划界。市区多数河道没有土地证是导致违法违规占用、占绿毁绿现象频发的重要因素,要积极开展河道确权划界工作,为严格执法提供依据。
3.5 继续加大保洁力度
实践证明,制度化的保洁工作和良好的保洁效果对于减轻市民对市区水环境的不满意度,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要按照“河长制”管理要求,在保持城市中心区保洁力度不减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保洁范围、强化保洁措施、增加保洁人员和设备、加大保洁频次。可复制城市中心区河道保洁的成功做法,将保洁范围逐步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延伸,对离城市中心区较远的河道如烧香河、排淡河,实行不定期巡查、定期清洁。
3.6 提升水景观层次
在有条件的河道如东盐河开展水生态试点,对水面进行“景观提升”。通过引进水生观赏植物、水培花卉、陆生花卉等,一方面进一步净化水质,恢复水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另一方面丰富生态形式和种类,实现“四季见绿、三季有花”,逐渐把河道建成风景秀丽的景观带、人水和谐的休憩园。
3.7 提升公民意识
成都府南河环境治理发端于一群小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将所看所想以信的形式展现在了当时的市长案头。可以说,广大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才使得成都府南河治理得以顺利推进。而连云港市市民参与水环境过程呈分散性、被动性,鲜有积极主动提出对策建议的个人或组织。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并与发展具有连云港特色的水文化结合起来,培养民众对水环境治理的责任感与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