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农村新城镇设计探究“记得住乡愁”——以乾县“旱腰带”移民为例

2015-08-15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江西建材 2015年21期
关键词:乡愁特色空间

■闫 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指导老师:梁长江

1 “记得住乡愁”理念提出的背景

农耕文化是华夏文明体系中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在农耕时期,低下的生产水平把农民捆绑在土地上。从周王朝的井田制开始到改革开放前,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有增无减。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农村已经逐渐摆脱对土地的依赖,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关系的锁链被打破,转变成没有血缘关系的相对松散的社会化关系,社会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带动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的进行,他们将土地整合从而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原来绝大部分人所从事的第一产业将由极少部分人完成,而大部分劳动力将转向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土地变成了稀缺资源,农民逐渐摈弃以往以平面展开的居住模式而变成了立体式的居住空间。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方式)改变,生产生活空间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便意味着“后农耕时代”的来临。

中共中央在城镇化会议上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以往城镇化建设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现代化新城镇建设的方向。将这种政治意义转变成设计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2 新型城镇设计如何实现“记得住乡愁”

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生活空间等一系列因素的改变引出了“乡愁”,这个隐形的记忆锁链被打破,历史沉积下来的种种体验和习惯逐渐消失,使得人们在新环境中难以很快地适应。“乡愁”的问题其实就是“适应性”的问题。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我们应尽可能地减少人们在心里感情上大的不适应,在新城镇设计中考虑农民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转变,给其留下适应转变的时间和空间。归纳总结为两点:物理空间构成和心理空间构成。

2.1 物理空间构成是基础

物理空间构成主要是指整体规划布局、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形制,它们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新城镇规划设计的发展必须要考察、保护和发扬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如院落、建筑群组、街巷等,保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祠堂以及古树、古井等,整合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等条件,以适应未来新城镇规划发展的要求。

2.2 心理空间构成是灵魂

心理空间构成是村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的行为方式、感情色彩、道德规范和生活习俗,它是新城镇建设最核心的环节,是当地居民对以往居住环境产生眷恋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调查和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模式、考虑农民对原有农村生活所形成的劳作习惯等,挖掘和保留当地浓郁的乡土人情,延续当地的建筑文化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才能让那里的人们真正地接受新环境,在心理上适应人口迁移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

新型城镇摆脱了原来村庄式的布局,生活居住区和文化、体育区等都集中在一起,这种形态催生出来的新型城镇必然产生一种新型的城镇文化。这种文化在表面上看是一种新的文化,但它其实是一种情感、文脉的延续。“记得住乡愁”的设计方式绝不是完全照搬原来的东西,而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梳理,把它变成一种可视化的东西,撷取一些片段和具有典型意象的东西,所以形式美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要用“记得住乡愁”来创造一种在形式上是新的但在文化上是传承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它是一种创新式的传承。

3 “旱腰带”移民——以大唐丝绸之路风情小镇规划设计为例

咸阳市“旱腰带”区域特色城镇化移民主要是以发展新型的旅游小镇为目标来实现区域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农村在转型,旅游小镇是新型农村发展的代表。

3.1 大唐小镇的区位优势

乾县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唐王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合葬墓——乾陵,它是唐十八陵中最雄伟的一座皇陵,也是唯一一座女皇帝陵,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一座夫妻皇帝合葬陵寝,现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大唐丝绸之路风情小镇位于乾陵脚下,以盛唐时期的乾州风貌为蓝本,以大唐女性生活为主题,以丝绸之路风情商业为主体,体现关中民俗风情和生活特色。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型城镇能很好地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能使当地居民记住历史、“记住乡愁”。

3.2 大唐小镇如何实现“记得住乡愁”

(1)总体规划。大唐丝绸之路风情小镇总体规划设计深入考究唐朝历史文化,以乾陵大遗址保护和乾陵旅游大开发为出发点,建设乾唐老街、丝路风情街、女人街、唐马球场、唐佛教文化展示区、移民安置区等多个板块,充分展示了唐文化和乾州文化特色。

建筑、道路布局多沿袭唐朝时期中轴对称的特点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平面及空间处理连贯、严谨。移民居住社区继承原有的村名,按百福村、石马村、西南村三个村进行社区组团。规划用地内每个建筑、广场、街道等都有其历史出处,将唐朝的文化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建筑及景观小品。居民区:原居民区住宅多为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院落层次丰富,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采用传统的坡屋顶形制配以红砖,建筑风格古朴。原来的院落里有村民习惯于休憩和晾晒农作物的坪地,在移民安置区为了让移民适应由平房搬入楼房的变化,安居型社区进行了创新性的类庭院化户型设计,在每个户型中均设计了空中庭院小型露台,以满足传统居住习惯和晾晒谷物的需求。这正是物理空间服务于心理感受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当地移民原有生活习惯的把握,在物理空间的设计上就能尽可能多地融入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

农家乐:故人庄农家乐一条街的名字来源于与武则天同时代的大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篇中描写的农家乐场景让人思绪翩翩,流连忘返。

唐佛教文化展示区、主题建筑、乾唐老街、唐人街、丝绸之路风情街景观塔、形象广场、休闲广场、长短街、景观亭、牌楼、景观桥、主题雕塑、枯井、饮马槽、拴马桩等的设计思考,无不以当地的人文特色为依托,对传统的物理空间加以创新式的传承,用设计再现和凸显乾县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当前人们的文化生活习惯。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设计是一种诗意的、具有人文情怀的设计。“乡愁”是民族之根,在中国城镇化的大浪潮中,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发展应秉承当地特色,充分发挥优势,融入乡愁情愫、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全国范围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展现中华民族文化之独特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1]金磊.如何传承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乡愁”观[J].建筑设计管理,2014(5).

[2]庄志民.上海都市旅游规划的时空审视及其战略取向[J].旅游学刊,2007(4).

[3]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3(2).

[4]周凌.蜕变与复兴——乡村蜕变下的建筑因应[J].建筑学报,2013(12).

猜你喜欢

乡愁特色空间
永远的乡愁
特色种植促增收
乡愁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九月的乡愁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回头一望是乡愁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