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睢宁、邳州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调研及相关建议
2015-08-15张耀春
单 梅 顾 燕 张耀春
为了解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现状,探索和研究提升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的方法和途径,2014年12月18日至19日笔者走访了睢宁、邳州两地部分农机维修点,通过听取介绍、座谈交流等形式,对两地农机维修服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1 两地农机维修服务主要经营模式
邳州市现有维修点84个,睢宁县现有维修点72个。这些维修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经营模式:
(1)以农机维修服务为主、销售农机配件为辅的经营模式。此类维修点一般位于交通方便、人流较多的地段,门铺多为自家建设住房。经营业务主要是修理农用车、大中拖、小手扶等,一般不到地头提供修理服务。维修点一般规模不大,所备零配件品种数量不充足。由于目前农机维修服务主要是换件服务,遇到缺货的零配件,通常做法是取下拆卸旧件到农机大市场比配相同零件。收入来源主要是维修服务费用,零配件收取成本或是加收少量费用。如睢宁县宝杰农机维修经营部,为夫妻两人共同经营。男方掌握农机维修技术,并持有中级维修技术证,承担维修点主要维修业务;女方承担购买零配件、账务、简单换件等工作。维修点雇佣1~2名维修工人,用工成本3万~4万元/人·年。经营用房为自有房屋,不存在租金成本。一年经营效益8万元左右。
(2)以承担农机生产企业“三包”服务为主的经营模式。此类维修点和农机生产企业保持稳定的业务联系。业务来源以承担企业“三包”售后服务为主、零星农机维修为辅。维修设施较先进,维修工具较齐全,维修业务范围较广。不仅提供农用车、大中拖、联合收割机等维修服务,在农忙时还可以派专职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解决故障。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和生产企业结算工时,赚取零配件差价。零配件是由厂家直接发货,渠道正规、保质保量。此类维修点由于前期优质的服务积累了客户,在“三包”期过后,仍然能保持一定的业务维修量。如邳州照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主要承担“马恒达(悦达)、黄海金马、久保田”等企业的“三包”维修服务。维修点经营者持有农机高级维修技术证书,有较高的维修水平。维修点平时雇佣学徒工2~3人,用工成本在3万元左右/人·年,全年经营效益9万元左右。
(3)以服务跨区作业队为主的流动经营模式。由于近年来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高性能农机具保有量大幅增加。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已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农机具在外作业期间安全有效使用,以专门服务跨区作业队为主的流动经营模式应运而生,经过几年发展,已形成初具规模、较为完善的跟踪作业服务机制。如邳州市碾庄镇拥有久保田联合收割机近400台,每年4月至12月组织作业队赴四川、湖南、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服务,作业时间达到9个月。全镇有7家专业从事久保田机具维修的农机维修点,每家都配备农机抢修车。抢修车内配备较先进的维修设备及常用零配件,维修人员具备较强的现场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的能力。农忙时,抢修车跟随跨区作业队外出,提供跟踪服务,保障农机具安全有效作业。每年1月至3月农闲时,维修点主要提供农机具调试检修、维护保养等服务。此类维修点常年雇熟练工3~4人,用工成本4万~5万元/人·年,全年经营效益10万元左右。
2 农机维修服务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营效益一般。收取维修服务费、赚取零配件差价、承担“三包”期内售后服务和企业结算工时是目前农机维修点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调研情况看,维修点门铺自有住房占80%以上,大多没有租金成本。维修服务收入扣除折旧费(或房租)、人工费、电费、维修损耗等,盈余较少。随着高性能机具保有量的增加,过去以检修小手扶拖拉机为主的维修点,业务逐年萎缩,部分维修点退出了维修市场。大部分维修点为了维持经营,开始拓展维修业务,提高生存能力。部分维修点聘请有资质的农机修理工坐镇,通过对外搞维修服务,带动农机配件销售。维修服务虽赚钱不多,但配件销售仍有利润,总体效益平衡。
(2)维修人才缺乏。邳州维修点修理工数量常年在230人左右,其中,持有农机修理工资格证的有200人左右,以中级工资格为主,高级工资格的仅有20余人,高级技师仅有1人。从业人员虽量多,但维修能力偏低,且年龄老化、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机维修工作既脏又累,不是在现场,就是到田间地头,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入行,有一部分年轻人即使入行了,但学成技术后,多另立门户改行修理农用车、汽车等,不愿修理农机具,造成维修点修理工青黄不接。
(3)服务能力有限。由于维修点经营运行的效益一般、国家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大、缺乏足够的资金和通畅的融资渠道,使维修点经营者难以形成扩大服务规模的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指标控制越来越严格,申请用地程序越来越复杂,加之目前从事农机维修点经营的人员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强,接受新观念的意愿不高,不利于维修点服务规模的扩大。
3 加强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目前江苏省除农机维修点建设享受一定财政扶持外,在配件供应、农忙抢修、维护保养等其他环节并没有相应扶持政策。建议农忙时对维修作业进行补贴,对适度规模经营、机具保有量大、服务范围广、信用好的农机合作社或达到一定等级条件、机手反映较好的社会维修点统一配备维修车辆、通用的维修工具及常用配件,以缓解农忙时维修人员少、配件购买难等问题,增强农忙季节抢修保障能力,提高农机具安全作业和生产效率。加强与国土部门的沟通,出台相关措施,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办理手续,落实维修建设用地。
(2)整合相关资源。农机维修涉及政策法规、生产制造和销售、培训、安全监管等多个部门和多个层面的工作,应加强和相关部门沟通,整合资源,通过相互配合和协作,整体提升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开展“企社共建”活动,鼓励合作社相对集中购买同一先进适用品牌的农机具,便于制造企业降低售后成本,帮助维修点疏通配件进货渠道,解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3)引导规范建设。目前农机维修点建设存在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维修设备管理不规范、安全操作有隐患、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出台农机维修点规范建设指南等相关文件,加强维修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引导维修点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
(4)重视人才培养。维修人员维修技术整体不高,很多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手艺,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为使农机维修人员及时了解掌握新的农机维修技能,适应新型农机具的维修需求,应积极引导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获证奖补、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等,利用农闲时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农机维修技术操作培训,提高农机维修人员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