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就业满意度视角下高校教学创新研究

2015-08-15顾高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满意度职业大学生

潘 涌,顾高菲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210023)

一、引言

整个就业群体的主体在于高校毕业生,鉴于此,高校毕业生对他们就业状态的感受和反馈则可以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标准和反映就业趋势的风向标。 所谓就业满意度是指高校毕业生在衡量他们从事的工作时的一种主观性的、直接性的感受,同时也是他们在主观评价自身就业情况时的综合性指标。 就业满意度可以体现出工作质量,就业满意度高低不仅与工作薪水、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从长远来看,也直接决定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起点的高度。 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导向意义,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就业满意度一般是指求职者在寻找工作过程中所感知的就业质量的高低程度,它关键取决于求职者的就业期望与其主观感知间的差异化程度。[1]影响就业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总结为两大类:1.与工作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主要包含工作本身的性质以及由工作衍生出的许多因素,诸如收入水平、人际交往关系和就业提升机会等等;2.非工作类因素,此类因素与工作及工作外围的因素不相关, 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个人及家庭的社会资本、就读高校的特征属性以及人口学特性等等。 就业满意度近年来愈来愈成为可以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精准指标,高校若想高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提升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同时也对高校的学生教育教学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现有教学体系制约就业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一)人才培养理念单一僵化。 学生的个人差异是千差万别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但是现今大多数高校只注重“继承”式教育,不注重思考启发。这种“继承”式教育有着很强的标准化特点,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千人一面”。这种单一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进一步使得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导致高校学生培养工作举步维艰。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缺失。在现今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理论性课程普遍偏重,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较少;必修课的比重偏高,而选修课仍远远不够;专业课程较多,而注重发展个性教育较少。 这就导致了学生选择课程的余地比较小, 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我们的个性化培养目标相距甚远。 有的高校虽然很早开始实践教学, 但是实践教学的水平还停留在 “看实验”、“听实验”,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去,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从实践中只能体会到“哦,果真如此”,很难体会到“啊,原来如此”。[2]这种模式完全滞后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在校期间自我评价的模糊化, 甚至对社会感知的不清晰,最后会阻碍人力资本的发展与积累。

(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近年来,我国已逐渐重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生涯教育,如今的大多数高校都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载体,实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但是大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然停留在以讲授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对职业道德、职业操守、 职业能力等职业理论教育还相当欠缺。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工作第一年就选择更换工作的大学生约占总调查人数的50%,而大部分的大学生会在就业两年内选择更换工作,这个比例约为75%。[3]这种缺少规划的盲目地更换工作, 不仅使大学生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还大大增加了其在工作中学习的负担,最终导致了人力资本和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4]

(四)不健全的师资队伍素质。 中国高校近些年来的大范围连续扩招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象,师资水平的落后直接关系教学质量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高校纷纷引进具有高学历的优秀年轻教师,他们大部分属于“从高校直接走进高校”的年轻人才,所以理论基础扎实且思想较为活跃,与学生交流沟通起来更容易。 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诸如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能力不足等。 此外, 还有些年轻教师完全忽视了自身的修养,不注重师德,他们从教更多地是被优厚的待遇和地位所吸引;同时还有很多剽窃抄袭和弄虚作假等行为,严重破坏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声誉。

三、基于提升就业质量的教学创新

(一)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因材施教,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但是标准化的教学方式阻挠了这个被奉为经典教育原则的实现。 为了摆脱这种标准化所带来的窘境,高校必须要注重教育过程公平。 所谓的教育过程公平实质上就是指通过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特征以及情感变化等方面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的研究分析,从而创造设计出特色鲜明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而帮助具有不同潜能、不同个性特征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够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并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最后取得长足进步的教育实践历程。[5]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关键点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透彻了解,并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去学习和掌握适合他们自身特长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生知相宜的效果。 “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条著名的定理,这里可以将其借鉴用到教育教学上,便是“没有平庸的学生,只有平庸的老师”。[6]作为一名杜绝平庸的教育者,必须对学生的兴趣、才能了然于胸,才能针对不同的人选制订特定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二)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1.需要进行“全程化”教育,在新生入校后要对其个性特征、职业倾向等进行测评并分析, 让他们自我制定发展目标。 在制定目标后,通过讲解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计划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要求指导人员全程参与到这一过程中。 这样可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自身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实现了自我管理。

2.建立健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服务体系。 这个服务体系不能只停留在提供就业信息、讲解就业技巧、分析就业形势等就业服务的层面, 应创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比如建立有针对性的研究型、 创业型、技术操作型实习平台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3.在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保证有专门人员有重点的开展多方面研究、 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实效,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使其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除此之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实践性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体系的优化除了要对传统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重组, 还要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空间。 在适当压缩理论性课程的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需要加强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弹性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大专业选修课程的比重; 最后, 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高年级已经打好本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 设置不同职业趋向的专业方向,增加由企业安排的具有职业针对性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实现人才的分流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 应大力提倡研究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积极推行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不应以知识点的多寡作为优劣的判断根据, 而应以教学思想为中心, 适当地选择有用的知识点;不应以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为核心,而应从学科本身出发,在把握宏观态势基础上,遴选出与学科主题相关的若干热点,并将其形成系统体系着重加以讨论;同时需注意的是,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不仅要得出结果,突出结论,更要在学生面前展现事实,适当引导学生让其自主判断, 自己经过不断尝试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目标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教师需要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3.强化实践教学。 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实践性因素而非学术性因素, 这其中包含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性的发展等等。 实践教学不单是知识转化和能力检验的过程, 而且是发现问题,引发创新思维的根本途径。[7]要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和空间,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增强实践教学的探究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紧密结合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实际,开展产业升级考察、产品研发咨询、 科研项目参与和生产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与否,都会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构建一支年龄、能力、知识结构都合理的教师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首先要严格教师的选聘以及准入制度,在英美高校的准入制度中,要成为一名高校教师通常需要经历三年到七年不等的准入期, 准入期不合格的新教师将被辞退,考核的标准更看重教师的潜质和同行评价而不仅仅是科研能力[8]。 虽然我们无法照搬英美高校的教师准入制度,但这种准入制度对我国高校教师的选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 不可能只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做到一劳永逸,因此,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才能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及晋升制度。 为了解决重科研而轻教学这个问题,必须构建教学与科研相协调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并重。

四、结语

对基于提升就业满意度下高校教学创新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研究基于提升就业满意度视角下的高校教学创新,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在需要;(2)研究基于提升就业满意度视角下高校教学创新,能够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3)研究基于提升就业满意度视角下高校教学创新,能够切实可行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岳昌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2):85

[2]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克服“十化”倾向 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13(4):26

[3]樊未晨.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N].中国青年报,2004207223(4)

[4]李若凝 程柯.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7(4):8

[5]吕星宇.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4-5

[6]梁秋英 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88

[7]杨路.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1):70-71

[8]汪霞 钱小龙.美、英、澳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3,6:30-32

猜你喜欢

满意度职业大学生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