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应不断提高加强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

2015-08-1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办学大学

李 垠

(南京审计学院理学院,江苏 南京211815)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也对大学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今天的大学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值也日益提高,再加大学始终肩负着对社会特有的使命和责任。 在历史和时代新的形势要求下,大学如何才能紧紧抓住不断深化推进自身改革发展的“牛鼻子”,不负人民的期待和肩负的特有社会使命与责任,把一届又一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并不断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我们认为,大学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历史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确立并不断提高加强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是关键。

我们之所以认为,确立并不断提高加强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是当今大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各方面优秀人才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这是历史和时代对当今办好大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大学肩负的特有社会使命与责任的必然要求。 一是到21 世纪中叶之前,我国将实现两大宏伟目标。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 周年之际,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这期间,大学在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都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共奋进,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步伐。 二是整个世界已步入大发展、大变革时期。 综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步伐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同时,这也将各国的社会和文化卷入了国际化的交流、交锋和交融的大潮中,文化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决定因素, 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大学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 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导下,特别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大学在推进内涵式发展中,坚持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 将发展方式已从偏重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 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上转变;已从偏重于追求硬指标显性增长,向致力于提升内在软实力上转变, 并有力推进了许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下,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交融化的新形势下,特别在全球变暖、环境恶化、危机暗涌、“蝴蝶效应”将东西南北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生存和利益体的大背景下, 也向我国的大学提出了应站在更高的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上, 为更有力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更大范围的再认识。

从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建设来看,经建国60 多年来特别是经30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已步入了发展建设的快车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在前进中,不仅仍有一些历史上形成的老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也在改革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这主要比较突出表现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这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大军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最多, 并有着逐年大增的势头。 其主要原因,比较直观地来说,是就业难,使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无奈地选择了考研,以期将来能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更高的发展平台。 然而, 成功考上研究生的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其后的深造过程中,读研的现实与科研的想法要求却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不能仅归结于这些本科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的成长成才,没有把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发展关系统一起来去认识对待,致使他们胸无大志目标与理想,仅将自己的成长与成才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上。

我们通过调查分析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尤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 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尽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大增加,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仅高等学校在全国就达2000 多所,数量与规模居世界第一, 但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却不多。 尤其是各大学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存在的差距,不仅使学生在受教育上存在不公平,在社会上“唯名校”风气影响下,也给众多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上造成了很大的不公。 (二)社会上存在的急功近利风气, 也对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与压力。由于大学均以高考分数录取学生,对中学造成片面追求生学率,对家庭造成“逼子成龙”、“逼女成凤”严重倾向,对社会造成“唯名校”、“唯学历”等现象大量发生。在这些不良风气影响和迫使下,许多本科毕业生无奈选择加入考研大军,这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三)大学自身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统筹考虑和整体部署,还应在组织领导力量上再进一步加强完善和积极推进; 一些工作还停留在具体层面,亟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有些学科虽进行了不断分化又不断融合, 但设置的一些专业还偏窄;素质教育虽有进展,但还相对薄弱,难以有力推进;在教学内容上,还未完全与新的历史形势要求和高新技术知识密切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过死的现象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对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状况,在一些学科专业还未有大的改观。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仅难能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迈进,还直接影响了对本科生科研之路的引导培养,也使他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难能打破仅限于个人得失的局限。

要解决我国大学在历史上和改革发展中形成的这些问题,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更高更远的视野,确立并不断加强提高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才能更科学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向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大学教育、 教学和管理等各方面走上质量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 并不断更好更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这主要是党和国家对大学整体改革的大政方针确定后,各大学必然密切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方向、目标、任务和组织实施采取的步骤、措施等,这都必在组织开展的具体工作中,抓住解决主要矛盾的“牛鼻子”或突破口、着力点。 所有这些,都必须站到确立于时代制高点上的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以拥有的更高更远的大视野来进行更科学地审视、选择、定夺。否则,就难以更好更快地全面推进大学走上提升教育质量的发展之路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进程,甚至还会走弯路。

纵观全球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可以看到哈佛、牛津乃至年轻的卡耐基梅隆等等那些世界一流的大学,之所以成为世人瞩目的名校,主要是这些大学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水平, 在国家的崛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是这些大学都有着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高水平的发展之路。 它们这些特性与特征的产生与形成主要在于:

由于这些名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民族环境的长期办学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办学模式,都各展示出鲜明的办学理念、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定位明确的服务方向、独具风格的管理模式和很大影响的大学文化。 由于这些名校有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等不同的体制、性质和规模,在高水平的教学上也提出了不同的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效益, 为人类和所在的国家与地区都做出了不同的卓越贡献;

可以说,这些名校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它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探索上,也都是自领风骚,各有千秋。 世界一流大学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大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取得的成就,最终表现在它们是否适应、满足和引领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即使是同一座世界一流的大学, 因在各个历史阶段办学指导思想站立点的高低不同,也直接影响到该大学在教育水平与成就上所应达到的高度。 为什么在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上,有的历史阶段群雄并立,英才荟萃,杰出人物辈出。 而有的历史阶段却相差甚远, 其根本原因是办学指导思想站立点的高低问题。

我们认为, 大学确立并不断加强提高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就如同任何一个人一样,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站立位置。 站在士兵的位置,所能看到的是一个班,一个连,最多一个团的行动;站在统帅的位置,可以看到的是整个陆海空部队的发展建设。 尽管时下已是各种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社会,可看到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但站在历史学家的位置,他看到的就可能不单单是眼前的地球仪,而是过去5000 年及今后100 年的人类发展进程。 若要站在经济、政治、军事、哲学等家的位置上来看全环,他们又将各自发出具有历史深度和理论高度的精彩评说,给人们和社会以启导和引领。 因此,站立点的不同,造成的视野圈就不同。高的站立点,大的视野圈,必然覆盖低的站立点,小的视野圈。

我们还认为, 在思想理论上确立一个较高的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 毕竟不是那么困难。 但用一个比较高的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和广阔的视野圈,形成一套有着拔新领异的办学指导思想理论, 对社会、生活、人和时代做出真正深透的剖析和认识,再把这些剖析和认识的结果,即办学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落实到大学与时不断俱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使大学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和开展科研、生产新知识、服务社会同时,成为国家构筑文化根基的主阵地、 推动创新的引擎和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者,则要难得多,复杂得多。 尤其在新的历史形势要求下,各大学不可能一起步就能确立并站在一个较高的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上,并各形成一套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学的总体发展战略,这需要有一个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过程。 但是,只要各大学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为“魂”,追求卓越;传承文明,引领社会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不断打破局限,让各自大学确立并不断加强提高的办学指导思想的站立点,一直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看世界,就能走出各自办学的道路,就能加快步伐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我们想,在这种情况下培养毕业的本科生,当是一扫仅限于个人得失造成的压力与无奈,而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志在四方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1] 严隽琪,《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求是》2013 年第6期,P44-46.

[2]《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C],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9 月第7 次印刷,P16.

[3]王胜今、吴昊,《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重要关系思考》[J],《求是》2013 年第9 期,P45.

[4]《理性看,齐心办》[C],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年8 月第一次印刷,P65-66.

[5]孙宗禹,《悠悠万事学生为重》[C],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年9 月第1 版,P44.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 年第22 期,P16.

[7] 袁贵仁、 郭新立等,《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从211工程到2011 计划》[C],教育出版社,2012 年9 月第1 版,P29.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