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艺术对公众的积极影响管窥

2015-08-15江哲丰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众艺术文化

江哲丰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411101)

从湘潭东方红广场伟岸挺拔的毛主席身像到青岛五四广场时尚魅力的五月之风雕塑,从北京天安门广场让人热血沸腾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新疆吐鲁番风景区著名的铁扇公主雕像,每个地方的雕塑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风俗, 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公众的生活与素养,而作为公共雕塑的母体——城市公共艺术,对公众影响则更加广泛、更加具体、更加深远。

从历史来看,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面对面接触和深层次认知却始于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 从简洁而新颖的鸟巢、五彩斑斓的水立方, 到奥林匹克公园的大型景观设计群,再到融合了艺术设计理念的奥运地铁线,无不让中国公众第一次真切而直观地感受到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巨大艺术魅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艺术展现在公众面前,无论是造型各异的景观设计还是寓意深刻的城市雕塑, 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审美观,同时,还时刻提醒我们去思考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一、用艺术的手段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是城市公共艺术的第一要义

一个巨大的盒子,没有盒盖,观众置身其中,白天能接触阳光,夜晚能仰望星空。 这是美国一位著名艺术家设计的城市建筑艺术,被投射在2013 年中东地区一场重大的艺术展屏上。 实际上,对于抬头即可见天的人们来讲,这个艺术展品是要求公众从如此的角度、如此的方位和心情再来感受天空, 艺术家在帮助观众欣赏自然,换个视角看待与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这就是公共艺术的特质。

作为城市文化元素的城市公共艺术, 首先是作为艺术品展现在公众面前,带给公众的艺术上的感知和享受。就好比博物馆里的展品, 城市公共艺术实际上就是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艺术展品从展览馆中投放到了现实生活中,突破了展览馆的拘束和限制,让人们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更为开放的视野里来接触艺术品,而且更为直接、形象、生动,可视、可触、可观、可感,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接近与感知。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公共艺术发展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在这些国家,城市公共艺术除了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以外,还被寄予了诸多其他的效用。 例如,有的公共艺术在带动城市经济复苏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有的城市则利用寓意深刻的公共艺术促进了社会和谐, 有的城市公共艺术则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还有的城市公共艺术在带动城市文化繁荣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会通过强制性规定, 在城市建设中拿出相当比例的经费用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建筑, 力求用艺术的手段来提升城市公共建设的文化与艺术品格。

城市公共艺术不仅被贴上了彰显社会文化价值的标签,也浸透着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特定的文化经验属性。城市公共艺术运用城市标志通过整合或分散的延展图形,针对不同的环境空间及使用功能进行再创造, 从而达到城市理念与艺术表现的高度协调, 并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可以助力城市文化建设,推广坊间独特文化,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012 年5 月,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正式接受云南省腾冲县政府的委托,为腾冲开展城市道路升级改造和城市公共艺术进行概念性策划,为腾冲打造一条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城市景观文化示范路。 本次项目团队囊括了各领域的专家,从一开始就高屋建瓴,对腾冲的城市景观规划和文化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将腾冲特色与最前沿的城市景观规划理念结合,为腾冲打造城市公共艺术精品。 2012 年6 月,专家团队再次赶赴腾冲进行进一步现场考察,力图通过本次项目,帮助营造生态、人文、现代的腾冲,打造腾冲国际名城新名片,建设更好的城市,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无独有偶,2009 年西安未央广场公共艺术设计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重点把握西安历史文脉的特点和文化精神,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作为设计方案的一大方向,把突出西安本地公众的生活特色作为主线路,力求通过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科学衔接,规划改造新区建设等手段,建立新时代新西安的文化新符号,成为见证时代的地理文化标志,从而树立新西安的时代形象,突出西安公共的生活特色,推广西安的独特文化。

三、城市公众艺术对于突出地方人文,提高公众素养,陶冶公众情操有着巨大影响。

上海地铁公共艺术整体规划方案显示,上海会在22座地铁车站建立艺术展示橱窗、展位,360 座车站内各出入口和通道、约3000 节地铁车厢,都将成为公共艺术综合的空间。设想中的展示方式,既包括综合材料、装置、模型等实物和招贴、广告、摄影、绘画等平面展示,也有多媒体类:包括动画、视频、音乐、互动装置和信息发布、儿童涂鸦、主题竞赛等活动。 据悉,利用每天有数百万人流动的地铁空间,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留住城市记忆,已成为上海的一项重点工作。 不久前,吴冠中两幅经典画作《狮子林》、《玉龙山下古丽江》的高仿真作品就首次进入地铁站厅展出;每周六、日在地铁人民广场的“地铁音乐角”都有公共文化志愿者举办的公益演出,很受市民乘客欢迎。

对于后世博园区的开发, 上海也为公共艺术留了巨大空间。 世博园区原有的交通主干道“世博轴”被改名为“世博源”, 约19.6 公顷的滨江土地, 将建成集商务、会展、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独一无二的超级商业广场”。如何在空间开发中,留下可以触动世博会这个“时代集体记忆的闸门”, 也是上海公共艺术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公众留下更多的美好及回忆。

四、城市公共艺术可以海纳公众眼光,提高公众参与度,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公众

对公共艺术作品的美丑观点各异,有的人觉得丑,有的人觉得萌,都正常。

比如自从荷兰艺术家霍夫曼的大黄鸭来中国一游,各地的“山寨鸭”纷纷浮出水面,鸭火了,其他动物不服气,更有甚者,蟾也跳出来了,如北京玉渊潭公园湖面上出现了一只22 米高的充气大金蟾,引来游客的瞩目和网络上的纷纷议论。

能引起争议, 或许就算是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真正发挥了作用,可以让大家带着各自的审美眼光去看一件艺术作品,探讨公共艺术创意、制作、出台、传播的可能边界。 这种放大的手法虽然在设计界、艺术界早有案例,但的确,是霍夫曼的大版大黄鸭进入中国引起围观,才让国内创意人士、出资机构对此类作品的效果有了全新认识,引起一股模仿乃至抄袭的风潮。 然而, 在今天的环境下如何“出品”优秀的、公众所喜闻乐见的公共艺术,却是值得探讨的。

一是在一定限度内根据当代文化来创作, 比如这件金蟾的设计者—宁波工艺美术大师郭永尧表示,它参照的是古代关于蟾蜍的传说和浙江上林湖越窑出土的三脚蟾。 我觉得这参考点稍微有点远, 若参照北京附近的窑址来创作是否更好? 当然,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当代都市文化的某些形象、情景已经全球化,就像大黄鸭也能在全球很多城市巡游一样, 不顾实际全然强调本地渊源未必就好,还要看具体项目的环境和诉求。

二是对民间出资的、 个别区域的公共艺术创作可以充分放权,政府应该多支持,新潮、老派、中庸都可;而对公共财政投资的、大型的、人流较多地方的公共艺术作品则要更慎重,要总结经验,综合本地群众感受、游客意见、舆论反响、专业意见来做投资效益(主要指与城市、区域的形象契合度、提升度等综合效益)的评估,并据此更好地设计规划后续其他公共艺术作品的征选、创意和出台。

五、城市公共艺术对公众产生积极影响取决于最大限度的吸引公众参与、互动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 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 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比如在2013 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期间,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执行主席刘凌宏先生便认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出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 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 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是本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探讨和追寻的方向,以往历届双年展包括其他很多城市在做的建筑艺术类的展览展出,存在一个问题,它是一种小众的文化交易或是展览展出形式,参观的人比较少,与大众百姓联系的不够紧密。 公众艺术必须公众参加,公众不参与,那就不叫公众艺术,仍然是阳春白雪。 公众艺术,如果让公众最大限度地进行参与,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公共艺术作品,走近艺术品之后, 能够知道建筑师或者艺术家的构想及创意设想,是公共艺术更好的体现公共性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提出用一个新的方式扮亮一个城市,然后让市民能够很容易进入这个扮亮的主体,也就是公共艺术作品与普通民众的互动性。 其主题“美丽中国——我的城市,我的家”,便是为更好契合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贴近公众心理的需求而建立的。

一个城市除了它的街道和它的建筑以外, 与人们联系最多的便是街道和建筑中间的空间,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公共空间艺术,它是城市的点缀,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眼睛。 一个公众艺术品除了大家可以观赏以外, 还可以参与其中。 比如说组织市民和儿童进行空间艺术的绘画。 孩子通过发挥他们的想像的绘画作品, 从他们自己跟作品的结合来讲,他们是在跟大师对话,从他们自己来讲, 他们是在描绘他们自己未来的一个世界。 实现公共艺术和城市空间艺术作品与公众的有效互动,使公共艺术贴近市民群众,走近人们的身边,影响公众的生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六、引导公众从注重结果到注重参与、从漠视到参与,城市公共艺术对公众的积极影响任重道远。

国际公共艺术奖评选发起人之一、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说,国际上,公共艺术受到关注不过是近25 年的事,国内公共艺术渐热更是近几年的事。 近日,公共艺术已被教育部列为独立学科,导致各美术院校纷纷上马公共艺术专业, 但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参差不一,亟需建设高水准的学术平台。 他们希望能与西方艺术界一起重建当代公共艺术的话语体系,也希望让社会更多了解公共艺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国内城市、乡村建设产生影响。

研究历年历届的公共艺术获奖案例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些获奖的公共艺术无不对当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些都表明城市公共艺术越来越多的将关注的焦点映射在生活空间、历史人文、百姓生活、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上,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建筑,而是被赋予更多使命的载体,公共艺术正在以可见的方式,重塑着城市或乡村的文明和大众文化生态,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相对于欧美那些公共艺术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的城市公共艺术起步尚晚, 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 当前阶段,中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可能更多的将重点投放在公共艺术的受众结果上,从设计到成品,都是专业人士和地方政府在推动, 公众还没有涉其中。 如果想从目前这一青涩阶段步入到注重让受众参与到公共艺术创作的成熟阶段, 中国的公共艺术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诚如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所言:“公共艺术就是用艺术的语言与方式去解决公共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向,就是公共艺术。 ”优秀的公共艺术必将在公众生活中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然而其路,却仍任重而道远。

[1]任思敏.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J],现代装饰理论,2014(3)

[2]侯丽华.谈城市公共艺术的公众文化性[J],艺术探索,2006(4)

猜你喜欢

公众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