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2015-08-15陈祥薇程家才
陈祥薇,程家才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一、 “推理模式”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法国的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的威尔逊(Wilson)在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a,1995)中提出关联理论。 该语用学理论阐述与传统“语码模式”不同的一种交际模式,即“推理模式”。 前者认为交际过程是说话人将意义编码成声音, 听话人又将声音解码为意义的过程,而后者则强调理解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对如何消除歧义、多余信息或附加信息,补全省略信息,确定指称意义,识别以言行事用意,以及如何获取喻意等进行解释,而这种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
推崇关联理论的学者们认为语码从属于推理。 交际中的理解过程包含两个阶段:(a)解码;(b)推理。解码就是根据符号提取信息,信息与符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语码实现的,而推理则是利用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从前提关系中得出结论的过程,缺少百科知识等语境信息,推理是不可能成功实现的。
商务英语翻译所涉及的首要环节也是理解环节。 商务英语翻译材料相对于其他方面译文有其特点,如专业性强,模糊语多等。 译者不仅要对译文进行解码,更重要的是进行推理,排除译文的歧义,找出言下之意,发现其“信息意图”同时,明确译文的“交际意图”。 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推理”的重要性,在翻译过程中帮助读者获得与作者意图一致的推理结果,达到一种所谓“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的交际效果,即读者可明白译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何自然&冉友平,2010)
二、 “礼貌原则”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通常被理解为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比如建立、维护或提升交际双方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常规性的礼貌策略、间接性言语行为的使用等。 因为,围绕语言交际,人们不断探寻礼貌语言表现与礼貌等级,及其对语言选择的影响,利奇也提出了相应的礼貌原则,即(在同等条件下)尽量不表达自认为不礼貌的东西;(在同等条件下) 尽量表达自认为礼貌的东西。 同时,他指出该原则包含6 条准则,包括,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Leech,1983)。
因此, 根据礼貌原则,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礼貌意识,设法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在商务英语文本中出现的礼貌表征方式、适用条件以及其他相关特点等, 同时要帮助并努力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语境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造独特的语境, 帮助学生理解和树立礼貌意识。 最后,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文化因素。 英语语言国家与汉语语言国家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实施的礼貌行为也有出入。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语国家人士崇尚直率的表达方式,因此更注重“一直原则”,而汉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更注重“谦虚准则”。
三、 “语言模因论”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模 因”(meme) 是 由 理 查 德·道 金 斯(Richard Dawkins) 在1976 年首次提出,根据他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 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 观念或社会行为都属于模因。 语言是传递模因的工具, 其本身也具有成为模因的极大可能性。 而作为语言翻译模因论, 其主要代表彻斯特曼(Chesterman,1996,1997) 把翻译过程看做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其实是将源语模因以译文为表达方式向目标与传播的过程。 而判断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则是模因的新载体能使新宿主通过目标语成功解码这些模因,使得源语模因因此变为译语模因而得以传播。
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因为导入了“模因论”的思想,一些过去废弃不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可能要发挥全新的功用。 例如背诵教学法。 背诵当然不等于死记硬背,因为在模因理论下,语言是由不断的复制中得以传播生存的,而背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大量专业商务知识, 专业性用词用语的运用,从单词到短语到句子到段落,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合适的商务英语材料进行背诵,凸显其中的语言模因, 提高学生对商务英语模因的意识强度,提高翻译水平。
目前, 将语用学的理论引入到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还处于初步阶段,即更多地停留在将语用学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理论教授给学习者的阶段,而作为教授者,以语用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选择真正合适商务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以达成的目标。
[1]张金雨. 商务英语教学与翻译中的理解[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28-30.
[2]Sperber, Dan &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1986.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2005:34-36.
[4]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Amsterdam:Benjamins, 1997.
[6]Leech, Geoffrey.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