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侠小说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以恩沙《书剑恩仇录》译本为例

2015-08-1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弗尔金庸诗学

唐 洁

(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 福州350108)

一、 金庸武侠小说英译

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给读者构建一个英雄侠义、儿女情长的武侠世界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 近40 年来,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 他的作品中有三部被译成英语并且正式出版, 分别是香港华人Olivia Mok (莫锦屏) 翻译的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雪山飞狐》)(全一册)并于1993 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国汉学家John Minford(闵福德)翻译的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鹿鼎记》)(三册) 并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97 年、1999 年和2002 年出版、英国汉学家Graham Earnshaw(恩沙)翻译的The Book and the Sword《书剑恩仇录》(全一册)并于2004 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些英译本的推出为那些渴求了解东方神秘武侠文化的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江湖世界的窗户。 除了正式出版的译本,金庸许多作品还在网上被翻译成英语,以飨读者。

金庸的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1](以下简称《书》)著于1955 年,这是一部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小说,它描写的是以陈家洛为首的红花会反满抗清的故事。 《书》的译者恩沙是一位资深的驻华记者,出生于英国,曾在英国和澳洲求学。他拥有自己的翻译公司,同时也担任过路透社亚洲分社的新闻记者。恩沙长期居住在香港、上海等地, 对中国历史颇感兴趣, 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粤语。当初这个译本是节译本,尚未出版,从1995 年起就上传至译者的个人网页,2004 年最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 翻译中的改写与意识形态、诗学

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翻译研究进入全新的阶段。 其中翻译研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与巴斯内特(Bassnett)共同倡导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文学翻译的操控论都极大地推动了译学事业的发展。

勒菲弗尔主张把翻译, 尤其是文学翻译, 置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背景中,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他在其代表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 中说,“翻译, 就是对原文本的改写”,“改写就是操纵(manipulation),是为权力服务的……”[2]。“操纵”一词就是文化学派的一个术语。在书中,勒菲弗尔系统地阐述了翻译操纵的“三要素”理论,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他认为,“所有的改写,无论意图如何,都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理论”[3]。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存在多种解释, 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的定义更接近于本论文所要阐述的翻译研究中的意识形态。 在他看来“意识形态”应理解为“规范我们的行为模式、风俗习惯和信仰的一种框架体系”[4]。 “意识形态决定译者将要采取的基本策略和涉及原作品的语篇全域和语言时所采取的解决方法”[5]。 勒菲弗尔认为“诗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文学技巧、文类、主题、人物原型、情境和象征;另一个指的是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所充当的角色。 一旦诗学体系形成, 就会对文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约束力并取得社会的认同[6]。 勒菲弗尔认为,归根结底, “在翻译过程中,当语言学的因素与意识形态或诗学因素发生冲突时,总是意识形态和诗学起决定作用”[7]。

三、《书剑恩仇录》翻译策略

1. 信息和结构的重组

金庸小说翻译起来存在一定难度。首先,金庸的小说篇幅长,而且里面事繁人多,文化典故多,武打场面、武功招式也多,对译者而言,要翻译成英文必须要膨胀数倍才能解释得清。[8]。 其次,金庸小说文白夹杂,运用了许多中国古典小说的修辞手法,如双关语和寓意等,而如果将原著中的典故、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元素一一机械地翻译出来,势必会给英文读者造成更多的阅读障碍。 因此,恩沙对译本的宏观布局和内容做了大幅度改动。 在忠于原著故事主线不变的前提下,他将原书的二十章压缩成九章,译本篇幅只占原著的80%。 正如恩沙在译本的译作序中说的:“我尽我所能忠实于原著, 但我认为有必要对某些故事和文字进行简化,这是为了(使译本)更好地被英语读者所接受。 ”[9]译者对原著章节的简化和压缩,正是为了使其更加符合译入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2. 英译策略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小说形式, 具有独特的语言及文体特征。勒菲弗尔曾指出:“翻译是最为明显、最具影响的一种改写形式”[10]。 恩沙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必要的改写:在保留主要故事情节流畅性的前提下,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把武侠小说的文体特征尽可能地传达给译入语读者,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2.1.信息简化与增补

武侠小说最离不开的就是武打场面的描写。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出现的很多武功招式涉及到文学、宗教、医学、历史等诸多层面,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西语言和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 如果将武打场面和武功招式原原本本一字不差地翻译给英语读者,将无比冗长且晦涩,读者无法理解其内容,更无法领略其中的奥秘。 因此恩沙对《书》中的很多武打场面也做了改写,采用了简化的策略。 例如,以下是小说第三回中一段红花会对原著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蒋四根与铁胆庄庄主周仲英的打斗场面和译文的对比。

例1.兵器是铁桨,使的却是“鲁智深疯魔杖”的招术,他是将铁桨当作禅杖使。这一记“秦王鞭石”,铁桨从自己背后甩过右肩,猛向周仲英砸落,呼的一声,猛恶异常。这人和石双英同来,乃红花会中排名第十三的“铜头鳄鱼”将四根。周仲英见他力大,向左闪开,反手还刀。将四根直砸不中,铁桨打横,双手握定,桨尾向右横档,双手挥桨头向左横击,这是“疯魔杖”中的“金铰剪月”,出手迅捷。 周仲英是少林正宗,识得此招,侧身让过。眉头一皱,主意打定,边打边退,不断移动脚步,眼见万庆澜逃避杨成协的追逐,奔近自己身边,大刀挥出,向他砍去。 (251 字)

He was using an iron oar as a weapon. It swung up from behind the man’s back, over his right shoulder and smashed down towards Zhou with astonishing ferocity. The man was ‘Crocodile’Jiang, thirteenth in the Red Flower Society’s hierarchy.

Zhou noticed Jiang’s great strength and dodged to the left, then began to retreat as he fought, keeping constantly on the move. He spotted Bodyguard Pan being chased by‘Iron Pagoda’Yang, and as Pan ran close by him, Zhou struck out at him with his great sword.(约86 字)

从例1 可以看出译文的字数相较于原文来说已大大缩减,且译者将“鲁智深疯魔杖”、“秦王鞭石”和“金铰剪月”等的武功招式直接省略不译。 如果要一一译出的话,译者首先要向英语读者交代鲁智深的身份; 其次要解释鲁智深的兵器水磨禅杖以及他的故事, 这样一来不仅译文要膨胀数倍,而且英语读者看多了也会感到厌烦,更重要的是他们未必都能像汉语读者一样通过名字领悟到招式中蕴含的奥秘, 且过多的解释有可能会破坏读者对于通俗小说的阅读乐趣。

译本中被简化的不仅是武功招术, 还有其它一些较难被理解的名字, 例如菜名。 金庸的武侠作品里也出现不少各地的美食佳肴, 这些菜名富含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这给翻译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曾指出,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处理的是个别词,但他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1]。 对于《书》中出现的很多菜名,译者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等值的词来翻译, 因而采取简化的翻译策略。 例如小说第十一回有这样一段描述:

例2. 心砚捧进一个茶盘,盘中放着一碟汤包、一碟蟹粉烧卖、一碟炸春卷、一碟虾仁芝麻卷、一碗火腿鸡丝莼菜荷叶汤,盘未端到,已是清香扑鼻。

A moment later, Xin Yan carried in a tray on which was placed plates of spring rolls, prawns, chicken and ham.

原文中的这几道菜, 单从菜名就可以看出菜品的配料、主料、烹饪方法等。像煎、炸、炒、炖、焖、蒸、爆、煮等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对于生长在另一种饮食文化的译者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在译入语文化中也很难找出恰当的、对应的词语来翻译。 因此对于“炸春卷”这道小吃译者也只译出了spring rolls,将“炸”这一过程简化了。 汤包和烧卖因为译入语文化中没有等值的词汇来对应而直接被译者舍弃。 “虾仁芝麻卷”和“火腿鸡丝莼菜荷叶汤”的烹饪过程略微复杂,里面的辅料也较多,所以译者直接将之简化为prawns, chicken and ham,略去了配料和烹饪方法。 译者采用简化的翻译策略来处理小说中的菜名,虽然流失了原文的文化意蕴和风味,但更注重译文对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再比如说,《书》的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对书中时间的翻译就涉及中国古代帝王年号记年的历史知识。在第一回有这样一个例子:

例3. 清乾隆十八年六月,陕西扶风延绥镇总兵衙门内院,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儿跳跳蹦蹦地走向教书先生书房。

It was a hot summer’s day in June, 1754, the eighteen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 Long. In the inner courtyard of the military commander’s Yamen in Fufeng in Shananxi province, a fourteen -year -old girl skipped towards her teacher’s study, eager for a history lessen.

“清乾隆十八年六月”对于缺乏相关中国历史背景知识的译入语读者来说肯定无法理解, 因此译者在“the eighteen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 Long”之前增补了具体的年份1754 年,将中国传统的年号纪年与西元纪年相对应,使读者既了解时代背景,又了解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一目了然。 这就是信息的增补。

2.2. 直接省略

第十回中有一段描写烟花的文字。

例4. 忽听锣鼓响起,各船丝竹齐息。 一个个烟花流星摄入空际,灿烂照耀,然后嗤的一声,落入湖中。起先放的是些“永庆升平”、“国泰民安”、“天子万年”等歌功颂德的吉祥烟火,乾隆看得大悦,接着来的则是“群芳争艳”、“簇簇莺花”等风流名目了。

烟花放毕,丝竹又起,一个“喜迁莺”的牌子吹毕,忽然各艘花舫不约而同地拉起窗帷, 每艘舫中都坐着一个靓装姑娘。 湖上各处,彩声雷动。

A gong sounded and the music from the boats ceased .One rocket after another soared up into the air and burst in a dazzling array of colours before falling into the lake with a hiss. As the firework display ended, the curtains on each flower boat were drawn apart simultaneously to reveal a gorgeously-attired woman seated inside.

“天子万年”中的“天子”指皇帝,“永庆升平”、“国泰民安”指国家太平、人民安乐,这三个词都宣扬了皇帝的圣明及清王朝的太平盛世。 而“簇簇莺花”中的“莺花”和“群芳争艳”中的“芳”和“艳”均为借喻,在文中指的是妓女。 译者对这些词语略去不译, 一来是考虑西方诗学中对此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 解释起来的话需洋洋洒洒地花费很多笔墨;二是略去这些词语的翻译并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读者的理解,使译文更加简洁,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2.3.意译

诚如严家炎先生所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有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12]。 这些承载很难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因此译者经常采用意译的策略。

第十回中一个有关于古时计时的例子。

例5. 到酉时正, 小头目来报, 地道已挖进提督府……。 酉时三刻,小头目又报……。 陈家洛道:“再等一个时辰,深夜后动手。 ”

At six o’clock that morning, an attendant reported that the tunnel diggers were already under the Commander-in-Chief’s Yamen ….At about eight o’clock, the attendant returned to report…. “We will wait another two hours and then make our move.”Chen said.

我们看到,译者并没有将原文生硬地音译为You Shi,You Shi San Ke 和shi chen 对原著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这样的译文势必给英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同时译者也没有花笔墨附上相关的解释,因为这显然需要大费周章,译者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

首先,中国古时的时刻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具体划分如下:子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以此类推,酉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译者将“酉时正”译为six o’clock。其次,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所以“酉时三刻”即大约为七点四十五分,译为about eight o’clock 是很贴切的。 另外,中国古代每昼夜为十二个时辰,即我们现在的二十四小时,一个时辰相当于两小时,因此译文将“一个时辰”译为two hours。

这里的意译翻译策略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具体化了,既不影响原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点,使目标语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 结语

本文以《书》英译本为例,运用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探讨了恩沙的翻译行为和策略。为了使译本能最大限度地被语言和文化背景迥异的英语读者所接受,在保留故事发展主线的前提下,恩沙对原著进行了适当的改写,如结构和信息的重组;并运用了信息简化和增补、 直接省略以及意译等主要翻译策略,尽可能地将武侠小说独特的文体和语言特征呈现给目的语读者,这都是译者综合考量了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勒菲弗尔文学操控论与翻译的关系。 这一点不仅对于武侠小说, 对其它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有重要的启示。

[1]金庸.书剑恩仇录(上、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99.

[2][3][5][6][7][10]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2:vii,vii,41,26,39,4.

[4]Jameson, F.The Prison House of Languag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107.

[8]赖慈芸. 金大侠说英文. 李佳颖主编.金迷聊聊天(贰)[C].台北: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140-143.

[9]Earnshaw,Graham (tr). The Book and the Sword [M].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1-282.

[1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4.

[12]严家炎. 再探金庸情节趣味[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0:4.

猜你喜欢

弗尔金庸诗学
令人头痛的失物招领
背诗学写话
Dream pursuer on the snow 雪上追梦人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的财富江湖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践行“耳朵学习先行”并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下)——莫雷·沙弗尔创造性音乐教学观的多维解析及现实思考
践行“耳朵学习先行”并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上)——莫雷·沙弗尔创造性音乐教学观的多维解析及现实思考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